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渡赤水:3万对40万,成败关键竟在于毛泽东亲管的这一神秘组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6 08:05: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高山 于 2025-6-16 08:07 编辑

四渡赤水:3万对40万,成败关键竟在于毛泽东亲管的这一神秘组织                                                                   2025-06-15 14:55                                        

发布于:天津市
   
         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之一,它经历了无数军事专家的推演与复盘,至今依然无法复制的经典。毛泽东作为总指挥,凭借着远超常人的军事才智和坚定的决心,带领仅有3万余人的红军与蒋介石的40万大军展开殊死搏斗。那么,毛泽东到底依靠什么奇谋巧计,最终创造了这一历史奇迹呢?他曾在长征中用一句隐晦的话来作答:“打着灯笼走夜路。”这里的“灯笼”并非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指红军内部的情报机关——二局。

二局,作为一个仅有几十人的小单位,却是红军战场上的“顺风耳”。这些机密情报员们,凭借着简陋的电台设备,成功破译了敌军数百种密码,提供了远超其数量与装备优势的信息支持。在四渡赤水的关键时刻,二局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精准的情报,他们一再帮助毛泽东做出关键的战略决策,保证了红军在数度险境中重新获得生机。

一、遵义会议后的首战——攻打土城

1935年,中央红军的处境异常危急。蒋介石的40万大军紧紧逼近,红军面临着生死抉择。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掌握了指挥权,并作出了快速决策,红军必须北渡长江,向川蜀方向进军。而土城,作为入川的必经之地,成为了红军的首要目标。

攻占土城,红军早已陷入敌众我寡的困境中。毛泽东决定采取灵活的运动战,通过不断变换战斗方向,迷惑敌人,最终掌握战场主动权。第一次“变”就是调整红军的行进方向,令敌人一时摸不着头脑,进而暴露出破绽。通过这一战术调整,毛泽东成功击退部分敌军,并趁机向长江方向推进。

然而,面对川军的强大反击,毛泽东开始实施第二个“变”:心理战。通过深入分析蒋介石的心态,他意识到蒋的战略漏洞——蒋介石总是喜欢“小力办大事”,尤其擅长一箭双雕。利用这一点,毛泽东果断判断西南的各大军阀不会对红军的进攻采取积极行动。正如预料,各军阀对红军采取了“重防不追”的态度,这让红军脱离了危机。与此同时,川军,特别是川军大将刘湘的反击,成为了红军新的挑战。
刘湘不仅兵强马壮,装备精良,还拥有强大的地方兵力。他控制了兵工厂、战机和舰队,威胁巨大。毛泽东深知,硬碰硬并非上策。经过一番缜密的思考与分析,毛泽东与刘伯承决定实施伏击战术。青杠坡成为了伏击的理想之地,敌军兵力较弱且位置较为集中。
然而,战斗过程中,红军意外遭遇敌军增援,川军的强大抵抗令红军陷入了被动,战局陷入困境。直到战斗接近尾声时,毛泽东意识到只有通过情报获得敌军的真实动向,才能扭转战局。

二、情报的关键作用
“急需情报,急需情报!”前线战士的呼喊为二局的侦察员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于这些隐藏在战线后方的情报员来说,他们不仅肩负着守护兄弟们性命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决定红军命运的重任。在连续不断的炮火中,他们毫不放松,暗中进行无线电侦收和破译工作。

由于敌军的密电密码复杂且没有现成的破译本,二局的侦察员们不得不熬夜奋战。几天后,他们成功破译了敌军的电报,获取了关键情报。这些情报清晰地揭示了蒋介石的围剿计划以及敌军的兵力部署,红军在困境中找到了一线生机。
在获得情报后,毛泽东立即下达命令,调整了红军的行进路线,避免了敌军的包围圈,并顺利地实施了“西渡赤水”的战略转移。
三、二局的神助攻
一渡赤水后,毛泽东更加看重二局的作用。他亲自接管了二局的工作,并亲自审阅敌军的电台通信情况。随着战事的推进,二局的工作量逐渐增加,但侦察员们依然以百倍的努力,争分夺秒地破解敌军密码,并获得了重要的情报。
例如,2月7日,二局成功截获了敌军“总司令龙云”署名的《作战方略》。这份情报详细记录了敌军的部署、时间安排及友军动向,为红军提供了极大的战略参考。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从这份情报中洞悉了蒋介石的部署意图,做出了果敢的决策:东进,重占遵义。
毛泽东的这一决策,迅速改变了战局。红军凭借出其不意的二渡赤水,成功夺回了遵义。与此同时,二局的及时情报再次帮助毛泽东指挥红军重创敌人,为长征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四、三渡赤水的关键时刻
在三渡赤水时,二局再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军在三度渡河后,敌军仍未完全放松警惕。二局通过细致的侦查和密电破译,得知蒋介石已经部署了严密的包围圈。通过敌军的电文,毛泽东获取了敌军的弱点,并决定实施巧妙的战略。
在这一阶段,毛泽东计划通过假电报制造假象,迷惑敌军。二局精确地模仿蒋介石的电报格式,将敌军指挥官的注意力从红军的真实行动上转移开,成功避免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敌军围攻。这个战略转移不仅避免了红军的巨大损失,还为接下来的四渡赤水铺平了道路。
五、四渡赤水后的再度逆袭
经过四渡赤水后,红军的生死存亡仍旧岌岌可危。蒋介石的军队依然紧追不舍,红军需要依靠敏锐的情报判断来决定接下来的行动。二局的侦查员们紧密监视敌方动向,并再次破译出敌军的关键信息。

有了这些准确及时的情报,红军不仅成功躲过了敌人的围攻,还顺利渡过了乌江。通过巧妙的迷惑与迅速的调动,红军摆脱了敌军的重围,顺利地进入了贵阳附近。
正如叶剑英回忆道:“这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二局情报员的努力,他们是红军胜利的‘隐形英雄’。”毛泽东曾说,战场上知己知彼,比任何战术都更为重要。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正是得益于二局无与伦比的情报支持,红军才能在险境中屡次反败为胜,创造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经典战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2:41 , Processed in 0.00709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