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年轻时为什么没有进入北大读大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6 21:05: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年轻时为什么没有进入北大读大学?                      

2025-06-12 12:40                                        

发布于:北京市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应在北大教书的恩师杨昌济之召,来到北京,准备报考北京大学。
可是,他为什么没能进入北京大学读大学呢?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北洋政府教育部规定,中等师范生必须先从事教育工作数年,才可报考大学。这一政策如同一道闸门,直接将年轻的毛泽东拦在大学之门外。

后来,毛泽东通过杨昌济的介绍来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但是,他仍然面临现实的压力——仍然无法逾越——每月8块大洋的微薄薪资,在支付最低生存成本后所剩无几,而当时北大预科学费每年需15块银元,收支差距决定了毛泽东再去注册入学,只能是一个奢望。
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毛泽东的自身思想抉择。
在北大工作期间,毛泽东接触到了学术前沿:白天整理书刊,夜晚在图书馆如饥似渴阅读《新青年》等刊物;在李大钊指导下研读《共产党宣言》,旁听哲学、新闻学课程。这些经历让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洞察到当时高等教育的局限——课堂上讲康德、黑格尔的教授们,对中国农村的凋敝、工人的苦难却鲜少提及。这种脱离现实的学术氛围,与他湖南求学时期已形成的理念尖锐冲突。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在笔记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1920年他给友人的信中更直白指出:北大的课程"不痛不痒","解决中国的问题,不在大学讲堂,而在社会实践中"。

因此,当1919年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北大图书馆的书桌再也无法让毛泽东安坐。5月4日,北京学生进行游行。次日,毛泽东登上南下列车回到长沙,发动罢课、创办《湘江评论》,投身到了火热的社会实践。于是,毛泽东离去北大读大学的梦想,越来越远了。
多年后,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讲述这段往事时,言语中毫无遗憾:
"我在北大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但拯救中国的答案在图书馆之外。"
这就是毛泽东青年时为什么没有进入北京大学读书的原因。陈冠任畅销书《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记述了毛泽东青年时这一抉择的来龙去脉。该书为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政治军事畅销书榜第九名(如图)。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请到正规书店购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4:57 , Processed in 0.00754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