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大野战军,为什么只有彭德怀不配备政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9 07:12: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四大野战军,为什么只有彭德怀不配备政委?                      

2025-06-18 15:46      

发布于:天津市
   
                                

---
看过《亮剑》的观众,对剧中八路军“政委”这一角色一定印象深刻。从我党成立之初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军队的管理和使用一直有专门负责政治工作的同志协助指挥。营连排以下设有指导员,团级以上则称为政委。这一传统贯穿了我党几十年的军队建设,最早的起源还要追溯到苏联时期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

顾名思义,政治委员在军队中的核心职责是做好思想宣传、战前动员以及战后俘虏的收编与改造工作。他们不仅让士兵们明确参军和投身革命斗争的意义,还在军队和党组织的融合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精神力量的注入,是我党军队能够团结一致、英勇作战的关键所在。

我党历史上四大野战军中涌现了许多指战员与政委之间的黄金搭档,比如第二野战军的刘伯承与邓小平,第三野战军的陈毅与粟裕,第四野战军的林彪与罗荣桓。这些组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携手作战,指挥了众多著名战役,成为军事史上的佳话。
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第一野战军在整个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却一直没有配备政委,司令和政委两个职务始终由彭德怀一人兼任。毛主席为何会作出如此特别的安排呢?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战略考量。

从根源看,政委制度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在意大利和法国革命期间孕育出这一新生事物。但真正让政委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广泛应用,还是源自列宁时期的俄国。当时,苏俄军队内部普遍存在纪律松散、政治立场不坚定、战斗力不足等问题,这让列宁颇为头疼。为加强苏维埃政权对军队的控制,列宁果断推行了政委制度。

这些政委主要负责政治思想教育,常年向俄军士兵灌输革命理念和政治立场。经过一段时间,这一制度确实带来了积极效果,苏军接连取得胜利,政委制度也因此在世界军事体系中赢得认可。作为我党的“老大哥”,苏联的实践经验成为我军政委制度的蓝本和借鉴。
早在1927年南昌起义时,我军就开始引入政委制度。最初设立师级以上政委,师以下则设指导员,政委的职能主要是协助军事领导处理战斗事务。随后,秋收起义的失败促使毛主席等党内领导反思,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委在军队中的孤立状态,红四军率先进行政委制度改革,中国共产党由此牢牢掌控了军队。
随着战争不断推进,政委的职责日益重要。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政委文化水平虽高,但战斗能力不足,过多干预作战指挥,反而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党内甚至爆发了严重的肃反运动。后来,八路军一度取消了政委职位,但纪律涣散和不良风气促使中央再次改革,重新明确政委与军事主管各自分工,政委负责政治和生活事务,军事主管负责指挥作战,两者相互配合。
若军政之间产生分歧,必须上报党委决策,无法自行决定,只有在紧急情况下,军事服从司令,政治服从政委的原则才会被执行。尽管军队中难免存在“资历老、军衔高”者凭经验说话的风气,但军政分线开展工作极大地解决了我党军队建设中遇到的复杂问题。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我党在选拔军队政委时,始终坚持“能文能武”的原则。政委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更要具备扎实的军事才能。单纯只会写文件、做动员的政委已无法适应激烈多变的战场形势。政委与司令员往往分担两条战斗任务线,彼此协调,形成合力。因此,我党对政委选拔要求极为严格。

在20多年革命历程中,人民解放军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佩的军政搭档。比如中野的“刘邓大军”,刘伯承与邓小平从1938年到1950年,携手并肩作战长达12年。他们不仅文化水平高,且具备独当一面的军事素养。无论是建国前的千里挺进大别山,还是建国后刘伯承主持南京军事学院,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新篇章,均成为时代的传奇。
此外,第四野战军的林彪与罗荣桓、华野的陈毅与粟裕,也都是极具默契的司令员和政委组合。尽管工作中难免产生分歧,但双方在性格和能力上的互补,使部队战斗力发挥到了极致。这正是政委制度的独特优势。
然而,在我党军队历史上,有一位指挥官的情况较为特殊,他几乎从未配备政委,这个人就是彭德怀。对许多人而言,彭德怀最为人熟知的是他那火爆的脾气和果敢的性格。无论是百团大战还是抗美援朝,彭德怀的战功不仅源自高超的兵法谋略,更来自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坚定信念。面对任何强敌,他都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这也令毛主席感叹:“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正因如此,有人猜测彭德怀未配政委,是因为他性格刚烈,不易听取他人意见,没人愿意与他搭档。然而,多数史料表明,彭德怀在部队中的人格魅力极高,许多战士对他充满敬重。与他共事过的滕代远、左权、习仲勋等都给予好评。不给彭德怀配政委,背后其实另有深意。

我党军队中少有完全缺少政委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部队规模过小,不具备设政委的条件。抗战时期,我军只有三个师,许多新成立的部队人数不过百人,连连队都不够规模,根本无需配备政委。二是“司令政委一肩挑”的过渡情况,三野的陈毅和粟裕都曾担任此职。三则是个人素质极为出众、中央高度信任的指挥官,彭德怀就是唯一属于这一类的例外。
作为我党早期领袖之一,彭德怀与滕代远共同创建了红五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生死关头,两人毫不私心将指挥权交给毛主席,彰显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大局意识。彭德怀资历深厚,威望仅次于朱德,而他的许多下属如刘伯承、陈毅、陈赓,曾是他的部下;滕代远、杨尚昆等人早已远离前线。因此,中央在为彭德怀配备政委时颇感为难。
一方面,缺少与彭德怀资历、能力匹配的人选;另一方面,若匆忙安排新政委,双方难以形成默契,反而影响工作效率。权衡之下,中央决定由彭德怀一人兼任司令和政委职务,虽然特殊,但事实证明这一安排极为正确。
对于彭德怀本人来说,虽然未单独配备政委,但他的政治水平和个人能力无可挑剔。战场上他脾气急躁,但众多战士都能理解他“战机稍纵即逝”,必须果断出击。在日常生活中,彭德怀没有架子,经常与战士同吃同住,将津贴和物资分给困难战士,体现了极高的亲和力和责任感。

正是彭德怀这种身体力行的工作方式,比起政委那种战前做思想工作的传统方式更为实在,也正因如此,战士们愿意为他奋勇杀敌。这从侧面说明,他已经在工作中完成了政委的职责,能胜任政委的,恐怕也只有他自己。
尽管晚年因政治风波遭遇不公,但评价一个人应看其一生功绩。彭德怀元帅无论品德还是能力,都堪称理想中的完美指挥官。他不仅统筹大规模战事,更兼顾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展现了全局视野和卓越的战略眼光。彭德怀的非凡才能,使他成为新中国无可争议的第二位元帅。
资料来源:[1]于长志:《彭德怀与他的三位政委搭档》[J].党史文苑
---
如果你想要更口语化一点,或者更学术一点,也可以告诉我调整风格!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6-28 04:23:42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22:37 , Processed in 0.00733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