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盛行出国的时期,毛泽东为什么没有选择出国留学?而是留在国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9 07:17: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盛行出国的时期,毛泽东为什么没有选择出国留学?而是留在国内                                                                  2025-06-14 09:01                                        

发布于:天津市
   
在留学热潮兴起的时代,毛泽东为何没有选择出国留学?
1919年,中国正处于危难的时刻,无数有志之士纷纷走上了出国求学的道路,寻找能拯救国家的思想与力量。那时,蔡元培等人主办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留学项目,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吸引了大量青年赴法国留学。

这些赴法留学的年轻人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了新中国的中坚力量。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毛泽东没有出现在这些留学名单中?

那么,毛泽东为何没有选择留学国外?又有哪些其他青年选择了这一条道路呢?

1920年9月11日,约200名中国学生从上海出发,踏上了前往法国的航程,其中一位貌不惊人的瘦小男生就是邓小平。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决定前往法国深造,并希望通过学习来为祖国贡献力量。然而,年轻的邓小平并未意识到这趟求学之路将充满艰辛。

到达法国后,由于语言不通,他被送进了一所中学学习法语,原计划是先学好法语再开始正式的学业。但出乎意料的是,法国的生活成本高得让他猝不及防。不到五个月,身上的积蓄便已消耗殆尽。迫于生计,他不得不辍学打工。

身处异乡,孤身一人,邓小平最终选择进入了一家钢铁厂当学徒。尽管他的工资低于一般学徒,而且工作时间长,几乎没有时间学习,但他依旧不放弃自我提升。为了改善生活,他辞去钢铁厂的工作,转而在一家橡胶厂找到了新的机会。虽然工作简单,只需把鞋子各部分粘合起来,但工资比钢铁厂高了三分之一,且每周有一天半的休息时间,邓小平终于有了时间学习。
在橡胶厂,他结识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其中就有周恩来等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是与这些朋友的交流和思想碰撞,邓小平的眼界得到了拓展。到了1925年,邓小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法国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但随着法国对共产党的大搜捕,他决定离开法国,转往莫斯科。

在莫斯科,邓小平进入了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这里,学生们分为多个小组,定期进行辩论和批评。通过这些思想上的碰撞,邓小平受益匪浅。虽然他在这所大学的时间不长,但最终,他被派往中山大学学习,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多门课程中名列前茅,学成后,他的人生方向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那时候,许多人都选择出国留学,而毛泽东为何没有走这条路呢?

在那批赴法留学的青年中,陈毅也曾是其中的一员。他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20世纪30年代,赴法留学成为了一个潮流。许多年轻人希望通过留学来找到救国的良方,而陈毅也不例外。他为自己能够有机会留学而不断努力,经过不懈奋斗,终于在1919年获得了赴法留学的名额。

但他刚踏上去法国的旅程时,便遭遇了令他愤怒的情形。上海外滩的“狗与华人不得入内”告示让他深感屈辱,这更加坚定了他要为中国争取尊严的决心。经过一个多月的等待,陈毅终于登上了赴法的邮轮,但这段航程并不平坦。大海的风浪将他和其他留学生折磨得体无完肤,航行整整两个月,直到他到达法国时,已是人憔悴不堪,直接住进了医院。

出院后,他和其他留学生一起开始学习法语,虽然原生家庭贫困,但他依然努力兼职挣钱,省吃俭用,购买西方的文学著作,进一步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然而,在工厂的一次偶然事件后,他因与日本人参观事件发生冲突,被工厂老板开除。此后,他进入了里昂的中法大学深造,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领袖人物。
陈毅的留学之路并未就此停歇。在得知中国将与法国合作修建铁路后,他带领留学生们举行抗议,最终被法国政府逮捕,并被遣返回国。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后,他更加坚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并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奠基者之一。
毛泽东尽管在推动留学的道路上做了大量工作,数次为学生送别,但自己却始终未曾踏出国门。那为什么毛主席没有选择留学呢?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师范学校毕业。按照当时的规定,师范生毕业后必须立即就业,毛泽东因此并没有机会继续深造。幸运的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被北京大学聘请,前往北大后,他了解到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并向毛泽东等人传递了留学的消息。
对于大多数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出国留学是一项昂贵的投资,机会渺茫。毛泽东并没有因为留学机会的出现而急于赴法国。通过同学的了解,他得知法国当时为恢复战后经济,急需大量劳动力,而蔡元培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希望通过派遣学生深造,培养国家的未来栋梁。

1918年,毛泽东与湖南的其他同学一同前往北京,最终获得了赴法留学的机会。但由于经济问题,毛泽东决定四处奔走,为同学们筹措留学费用。当第一批学生从上海码头出发时,毛泽东满怀欣慰。但当有人问他为何自己不出国时,毛泽东回答道:“我们需要有人去研究新学问、新道理,但也要有人留在国内,研究我们的国情。”
毛泽东坚信,留学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快的进步,了解祖国的实际问题,才是更为关键的。他的留学计划因为工作忙碌而无法实现,但他并未停下学习的步伐,反而更加注重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最终走出了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虽未留学,却凭借扎实的理论和对中国深刻的理解,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他的决定,正是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与责任担当。

—— 文章来源:洞鉴历史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编 · 《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 · 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 2019
[2] 《留法岁月》大型纪录片预告 - 中新网 [引用日期:2021-03-02]

[3] 陈毅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1-06-10]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7:01 , Processed in 0.0075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