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打仗风格“大道至简”,第一批跟着主席打仗的人,都成才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25 06:17: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打仗风格“大道至简”,第一批跟着主席打仗的人,都成才了                                                                    2025-06-22 16:33                                        

发布于:天津市
   
                                 
故事发生在1927年9月9日,地点位于湖南和江西的边界地区,那个时刻初出茅庐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着一支由工农子弟组成的队伍,开始了震惊全国的秋收起义。大家都听说过这个历史事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尽管这场起义轰轰烈烈,但最终却以惨败告终。这不仅没有实现夺取长沙的战略目标,而且部队也遭受了重大损失,伤亡惨重,致使革命士气严重受挫。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成功与失败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虽然秋收起义以失败告终,但也让毛主席意识到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工农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存在很大局限性。意识到这一点后,毛主席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战略战术,并最终在井冈山总结出了一条简明而高效的作战方针。

按照这一方针,许多革命者得以快速成长,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毛主席因此得到了“教员”的尊称。那么,秋收起义到底为何会失败呢?毛主席又从这场失败中总结出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又采取了怎样的改进措施呢?
一切的故事要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谈起。大家都知道,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孙中山的遗愿,为了自身利益发动了大规模的“清党行动”。这场行动导致无数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被捕或遭杀害。尽管如此,反动派的这一行动也让共产党员们意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再先进的理论和制度也无法实现,最终只能空谈而已。

于是,三个多月后的南昌,朱老总一声号召,带领起义军吹响了抗争的号角。这次起义的成功,给中央党部带来了信心,并且促成了八七会议上通过的决议:学习南昌起义的经验,再次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赣、粤四大省发动武装暴动,这便是秋收起义的前奏。
毛主席成为秋收起义的领导者并不意外。在八七会议上,毛主席坚决反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明确支持工农群体在共产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通过武装斗争实现政权的必要性。正是他坚持并促成了这一战略方向,所以领导起义自然是他的大任。

经过充分准备,毛主席与几名同志从汉口出发,奔赴长沙指挥大局。途中虽然发生了一些意外,甚至差点丧命,但凭借人民群众的帮助,他最终顺利到达铜鼓县。毛主席迅速将浏阳工农义勇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并开始推进战斗。

然而,令毛主席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前往浏阳的前一天,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已经先行发动了起义。卢德铭领导的部队破坏了长沙周围的多条铁路干线,随即开始向平江进发,并没有等待毛主席的指挥。这一突然变故让毛主席不得不自行组织进攻,尽管起初形势顺利,安源的工农武装和矿警队的加入为起义军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然而,理想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毛主席虽然信心满满,但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再加上对敌人的实力估计不足,三路起义军相继遭到重创。很快,毛主席意识到形势不容乐观,决定指挥部队撤退。经过几天的急行军,最终撤至了文家市安全地带。可是,这场战斗的代价惨重,五千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千人,这对革命士气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尽管如此,毛主席并没有因此沮丧或放弃,而是积极总结失败的经验。在经过深刻的反思后,毛主席认定秋收起义失败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工农部队缺乏有效的军事训练,战斗经验几乎为零;第二,国民党的军队装备精良,战术先进,远远超过了起义军的能力;第三,起义的目标选择错误,长沙这样的大城市对当时的起义军来说几乎是无法攻破的坚固堡垒。

根据这些总结,毛主席及时做出了调整。1927年9月19日晚,他召开了前委会议,经过长达数小时的讨论,最终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首先,他决定放弃对大城市的进攻,转而集中力量攻占敌人防守较弱的山区。其次,毛主席还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并采取了多项创新措施,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有三大关键内容:第一,对部队进行缩编,将原来的第一师改为第一团;第二,在基层部队中设立党支部,在营级以上设立党委;第三,实施官兵平等制度,彻底摒弃封建式的等级制度,确保士兵能够享有真正的民主权利。这些改革不仅使得部队的凝聚力大大增强,也提高了战士们的战斗士气。
此外,毛主席还进一步提出了红军的“三大纪律”,分别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这些纪律不仅大大提升了军队的道德水平,还确保了红军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三湾改编”让原本松散的部队变得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此时的红军,已经不再是原来那支散兵游勇,而是形成了一支钢铁般的力量,令敌人倍感威胁。

尽管如此,红军依然缺乏作战经验,这对毛主席来说依旧是一个难题。要如何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成为毛主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提出了符合战场实际的“游击战”方针,并将其总结成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这段简短的对联,实际上涵盖了毛主席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战争法则,极大地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毛主席的战略理论逐渐得到验证,红军频繁以少胜多,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通过这些努力,毛主席不仅锻炼了革命军的战斗力,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指挥干部。这些从井冈山时期开始跟随毛主席学习的革命者,最终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秋收起义虽然是一次惨痛的失败,但毛主席从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这些革命者也正是从毛主席的“课堂”中走出来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5:21 , Processed in 0.00750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