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思想为何叫“毛泽东思想”,不叫“毛泽东主义?”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25 06:19: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思想为何叫“毛泽东思想”,不叫“毛泽东主义?”                                                                       2025-06-23 10:37                                        

发布于:天津市
   
      在上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毛泽东的著作基础,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理论,并初步总结了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涵、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通过这一思想的指导,党不断提升了理论自觉与自信,推动了中国人民、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0年5月3日,在延安的“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开学典礼上,王明作了题为“学习毛泽东”的讲演。在这篇演讲中,他提出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事业和理论”的命题。王明在报告中把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贡献,归纳为五个方面: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国工农红军建设、革命军事战略战术的创新、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创建。这虽然是一个初步的总结,但它为系统性阐述毛泽东思想提供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王明曾将这篇稿子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谦虚地建议不要公开发表。然而,这篇讲演仍然于5月7日在《新中华报》上刊登,并在7月5日的《中国青年》第2卷第9期中转载,引起了党内的广泛关注。

在王明报告之后,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的是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工作的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1941年3月,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提到,毛泽东擅长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人们应该阅读毛泽东的主要著作,研究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在这篇文章中,张如心明确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概念。

随后,张如心发表了多篇文章,积极推广和宣传毛泽东及其理论,呼吁大家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进入40年代初,党的理论工作者们开始提出,通过学习毛泽东的思想,总结出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道路,这一呼吁得到了党内广泛认同。因此,“毛泽东主义”的说法开始逐步浮出水面。

1942年7月1日,邓拓在《晋察冀日报》上发表了社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邓拓是党内的知名政论家,这篇文章的发表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文中,邓拓首次提出了“毛泽东主义”的概念,并系统总结了毛泽东主义的核心内容,认为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与战略的统一体。他指出,毛泽东的思想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并从思想方法论、政治科学理论和军事科学理论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毛泽东主义的内涵。

在毛泽东的思想方法论方面,邓拓引用毛泽东《论新阶段》中的一句话:“离开中国革命的特点,来使用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从中提炼出毛泽东的思想方法论,认为它强调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具体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关于毛泽东的政治科学理论,邓拓认为,《新民主主义论》是其理论的根基,毛泽东提出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与党的建设这三大基本问题及其规律性,是为中国革命实践提供的具体政治路线。在毛泽东的军事理论方面,邓拓总结道,毛泽东的军事理论早已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包括《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著作,创造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中的军事组织形式和作战原则。

邓拓在文末呼吁全体共产党员深入学习毛泽东主义,将毛泽东的理论与策略灵活应用到每一个具体问题中。这篇文章在党内引起了广泛反响。然而,邓拓的文章是否经过毛泽东审阅,则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虽然毛泽东当时身处延安,但由于当时各根据地间的通讯条件较差,这篇文章可能没有及时交给毛泽东审阅。而从毛泽东后来对“毛泽东主义”一词的态度来看,毛泽东坚决反对将“毛泽东主义”与马列主义并列,认为自己尚未将思想发展到足以称之为“主义”的高度。

尽管毛泽东个人对“毛泽东主义”的提法持保留态度,但党内的理论工作者们仍认为,毛泽东思想已经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独立的、成功的革命理论,因此应该加以总结并进行系统的学习。1943年初,中央宣传部正式提出要宣传毛泽东思想,并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虽然他依旧不愿让中央宣传他的名字,但这种理论的总结已是不可避免。

1943年7月8日,《解放日报》刊发了王稼祥的长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的解放道路》,在这篇文章中,王稼祥首次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并加以系统阐述。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还为日后“毛泽东思想”作为党指导思想的正式确立奠定了基础。王稼祥在文章中分析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认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强调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对中国革命与共产主义的具体指导。

随着时间推移,毛泽东思想在党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正式写入党章,并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将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与宣传推向了新的高潮。然而,毛泽东始终对这一提法保持谨慎,他不愿将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并列,甚至对于“毛泽东主义”这一提法也保持了坚定的反对态度。

这一态度在1948年尤为显著。那时,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曾建议将“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毛泽东在收到电报后,专门写信明确表示反对这种提法,重申了自己对“主义”这一名词的谨慎态度。他指出,毛泽东思想本质上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具体体现,不应与其他思想体系并列。

1952年9月,邓拓在担任人民日报社长后,送审了自己准备发表的社论提纲。在提纲中,有一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无敌力量”,毛泽东批改时专门删除了“毛泽东思想”这一表述,并要求在宣传中尽量避免使用该名词,强调毛泽东思想应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区别开来。

毛泽东如此反复强调这些细微差别,显示出他对待自己思想体系的科学态度。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思想尚未成熟,不愿将其与其他伟大的思想体系并列,这种谨慎的态度反映了毛泽东对理论发展的深刻自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2:41 , Processed in 0.00764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