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聂荣臻问主席:为何提出抗美援朝口号?毛泽东笑答,彰显伟人智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 15:06: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聂荣臻问主席:为何提出抗美援朝口号?毛泽东笑答,彰显伟人智慧                                                                 2025-07-01 11:57                                        

发布于:天津市
   
好的,我将按您的要求对文章进行改写,保持每段的语义不变,同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朝鲜战争胜利之后,聂荣臻曾向毛泽东请教,为什么当年要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样的口号?毛泽东微微一笑,回答道:“从历史上看,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几乎都依靠精神上的号召来动员群众。比如陈胜、吴广发动起义时传下来的‘大楚兴,陈胜王’的传奇故事;再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一振奋人心的口号;还有李自成起义时流传甚广的‘开大门迎闯王,迎来闯王不纳粮’等标语,都是利用精神力量凝聚民心的典范。简而言之,这种方法就是精神上的聚众,就像《共产党宣言》的封面所写的那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毛泽东进一步解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口号非常贴切。它把民族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让全国人民清楚认识到,这不仅仅是援助朝鲜的战争,更是捍卫我们自己家园的正义斗争。因此,这一口号巧妙地融合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形成了强大的精神纽带。”
毛泽东的话语意义深远。那么,究竟什么是“精神聚众”?这位伟大领袖又是如何具体运用这种策略的呢?下面几个具体事例,便能让我们窥见其中奥秘。
1942年初,延安第一兵工厂发生了一起较大的罢工事件。当时蒋介石意图进攻陕甘宁根据地,中央军委紧急命令兵工厂在短时间内生产10万颗手雷,以应对危急形势。然而,正值关键时刻,一些不安定分子乘机煽动工人罢工,提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要求。中央得知情况后,立即派人前往兵工厂,细致入微地做思想动员工作。在这过程中,工人中出现了一个名叫赵占魁的优秀代表,他技术精湛,工作态度积极,而且极具团结同事的能力,政治觉悟尤为突出。毛泽东听闻后,当即将赵占魁树立为模范人物,称他为中国的“斯达汉诺夫”——借鉴苏联那位著名的采煤工人的名字,并发起“赵占魁运动”,号召广大工人向他学习。
不久,“赵占魁运动”迅速推广至其他解放区,激励了无数工人投身生产,各行各业也纷纷涌现出诸如“学习张思德精神”、“向雷锋同志学习”等榜样。这样,一批批先进典型成为群众学习的楷模,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精神力量感召群众,绝不是喊几句口号那么简单。毛泽东本人更是以实际行动做出了榜样。他强调:“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群众关心、热切追求的目标,才能产生真正的感召力和约束力,使群众自觉地聚集在这面精神旗帜下,奋勇前进。”

关怀和体贴是与人民群众建立深厚情感的关键。毛泽东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多方面展现了他用感情打动人心的独特才能。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多征了一些公粮,群众普遍抱怨,许多同志听到后心情沉重。毛泽东却从群众情绪中看到了工作上的问题,坦言:“二十万担公粮,天怨人怨。”他立即建议减轻征粮负担,并号召部队开展大生产,帮助群众渡过难关。
毛泽东不仅关注群众情绪,还常常深入基层,亲近群众,为党树立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早在古田会议前后,他便用“鱼水关系”形象地比喻红军与群众的关系。他说,三国时期刘备把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说明水对鱼的重要。共产党人也应当像水一样扎根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胜利,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用这个通俗易懂的比喻教育干部战士,使得红军上下深刻理解鱼水关系。虽然当时红军内部仍有旧军阀的粗暴作风,比如打骂士兵,但很少会对老百姓施暴。

深入群众,不只是为了与他们同甘共苦,更是虚心向群众学习,汲取他们的智慧。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从真诚关心、尊重和信任群众出发,感动群众,实现情感上的融洽,进而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他常用亲身经历告诫干部:“想让群众跟着走,就必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诉求。”他语重心长地说:“群众生活不易,担子很重。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绝不能欺压群众,占群众便宜。”

建国后,毛泽东依然高度关注群众生活。他常说:“我们共产党人,无论何时都要想着群众。群众生活得不到改善,我们心里就过不去,晚上也睡不踏实。”
在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全过程中,无论夺取政权前后,他始终重视研究和运用“精神聚众”的策略。这种策略使崇高的目标,结合时代背景、地域特点和具体对象,不断细化具体化。
1927年,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1930年,他又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极大地鼓舞了那些对革命前景感到悲观失望的人们,重燃必胜的信念。毛泽东还始终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1939年12月,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一个外国人,没有丝毫私利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我们大家都要学习他毫无私心的精神。”

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旗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了革命,为了他人的利益,甘愿承担困难和危险,把安全和便利让给别人。普通战士张思德,屡次服从革命需要,在执行烧木炭任务中英勇牺牲。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张思德同志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为他撰写了《为人民服务》。这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为激励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为了祖国和人民,奋勇拼搏、不惜牺牲的旗帜。
毛泽东始终重视精神号召群众。抗日军民处境艰难时,他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蒋介石加紧反共破坏抗战时,他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当中国人民即将击败日本侵略者时,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无数人民用推车推出来的。战役结束,国民党要求和谈,许多人主张“划江而治”,毛泽东坚决提出“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政权稳定后,他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勤俭建国”,以精神力量推动国家建设。六十年代,他还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无穷。这里的榜样,就是精神上的楷模。一个团体、政党乃至国家,要有凝聚力,就必须拥有能凝聚人心的精神。这种精神犹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立在每个人心中;又如一块强大的磁铁,将人们紧紧吸引在一起。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中倡导的每种精神,都紧扣当时党的中心任务和人民利益,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号召力。这正是毛泽东智慧的体现,也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设的坚实基础。
---

您看这样改写是否符合您的预期?需要调整细节或风格的话,随时告诉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2:39 , Processed in 0.00855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