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张长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对社会现实的“新闻”书写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 05:15: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术|张长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对社会现实的“新闻”书写                 

2025-06-29 17:32                                        

发布于:江苏省
   

文脉长河里的采访者:华夏文人的寻踪与记录艺术
▓ 张长宁
在华夏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文人的身影熠熠生辉。他们的交游与游历,宛如一场诗意的文化苦旅,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独特体验,更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采风行动。当我们深入审视这些活动,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与现代新闻领域的“采访”“资料整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文人仿若古代的“记者”,以笔墨为工具记录时代,以心灵为触角感悟世界,在文学与新闻的交融地带,勾勒出一幅绚烂多姿的文化图景。
秦汉:考史修书的“旧闻”溯源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为文人的学术探索与文学创作搭建了广阔舞台。司马迁与班固,这两位史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倾其一生投身于考史修书的伟大事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实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旧闻整理”工程。

司马迁 头条图库

司马迁年仅二十岁,便毅然踏上壮游之路,足迹遍及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长江、淮河流域,他悉心聆听韩信“胯下之辱”“一饭之恩”的民间传说,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被他巧妙地编织进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在会稽,他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深入探寻大禹遗迹,试图揭开上古时代那层神秘的面纱;在齐鲁之地,他沉浸于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仿佛能与千年前的先贤对话,汲取着智慧的光芒。此外,他还跟随皇帝巡行天下,奉命西征南略,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边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些丰富的游历经历,为他创作《史记》积累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使得这部史学巨著不仅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成为一部闪耀着文学魅力的不朽之作。
《史记》以其“疏荡有奇气”的独特文风闻名遐迩。司马迁巧妙地将民间歌谣的质朴灵动、山川地理的雄浑壮阔、战场风云的波澜壮阔等多元元素融入其中,使历史变得栩栩如生。以巨鹿之战的描写为例,他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宏大场面,展现出千军万马厮杀的惊心动魄,还巧妙地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时代,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磅礴。这种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得益于他广泛而深入的“旧闻整理”工作,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难以逾越的典范。

班固画像 头条图库

班固同样肩负着家族赋予的神圣使命,承继父志,致力于《汉书》的编撰。尽管关于他游历的具体记载相对较少,但从《汉书》详实而丰富的内容中,我们不难推断出他在资料搜集与整理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在撰写人物传记时,他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阅、民间走访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汉书》文风“醇正”,语言骈俪化,代表了汉代散文从散体向骈体、从通俗走向典雅的重要转变。其中,对苏武牧羊情节的细腻描写,如“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充分体现了班固在文学创作上的深厚造诣。
司马迁和班固的考史修书活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两部彪炳史册的史学巨著,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旧闻整理”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工作方式,深刻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使资料搜集与整理成为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魏晋:奇闻轶事的“新闻”流转
魏晋时期,社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但文化领域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繁荣景象。士大夫阶层的交游活动异常活跃,其中充满了各种奇闻轶事,这些故事在文人圈子里迅速传播,犹如现代社会中飞速传播的“新闻”。
贵族间的斗富行为,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奇特景观。王恺与石崇的斗富故事,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王恺以珍贵无比的珊瑚石炫耀自己的财富,然而石崇却毫不留情地将其击碎,随后拿出更为华丽珍贵的珊瑚石,这场奢华至极的较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贵族阶层的虚荣与奢靡之风。而“劝王将军酒不成而斩美女”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更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在石崇举办的家宴上,王敦故意拒绝喝劝酒,石崇竟残忍地连斩三位劝酒的侍女,这种毫无人性的行为,在当时的文人交游中引发了广泛的热议,成为人们口中的热门话题。
与贵族的奢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竹林七贤的洒脱与不羁。刘伶好酒,竟曾醉酒三年,以酒为乐,放浪形骸于天地之间;阮籍常常以醉酒的方式拒绝朝廷的征召,对前来试探的朝廷眼线,他更是以白眼相待,毫不掩饰自己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嵇康刚直不阿,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坚决拒绝出仕,彰显出高尚的气节。王子猷“深夜踏雪翻山访友兴尽而返”的故事,更是将魏晋士人率真随性的生活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王子猷突然兴起,决定去拜访友人戴逵,当他历经艰辛翻山越岭到达戴逵门前时,却又突然转身返回。旁人问其缘由,他淡然说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些奇闻轶事,在士大夫阶层中口口相传,迅速传播开来,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素材。

竹林七贤 头条图库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笔记体小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干宝的《搜神记》广泛收录了大量神话传说、鬼怪灵异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丰富想象以及内心深处的信仰追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则专注于记载东汉末年至魏晋间士人的言行风貌和逸闻轶事,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士人的精神世界。这些小说的创作与士大夫们频繁的交游活动紧密相连。文人在交往过程中,彼此分享着各种奇闻轶事,经过整理、加工与艺术创作,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例如,《搜神记》中的许多故事可能源于民间传说或奇异事件,经过文人的润色与改编,变得更加引人入胜;《世说新语》则直接以士人的言行轶事为蓝本,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生活百态,成为研究魏晋时期社会文化的珍贵资料。
魏晋时期的笔记体小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体裁,更充分体现了“新闻”式素材积累对文学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这些小说的广泛流行,进一步促进了文人之间的文化交流,营造出活跃而热烈的文学创作氛围,为后世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唐宋:社会现实的“新闻”书写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昌盛,文化灿烂辉煌,文人游历之风盛行一时。这一时期的文人,巧妙地将游历与交游有机结合,以一种类似“新闻采访”的方式,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记录社会现实,创作出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
唐朝的李白,一生云游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诗歌的天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以大胆夸张的笔触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展现出广阔无垠的视野和豪迈奔放的情感。在游历过程中,他广交豪杰之士,深入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与不同阶层的人交流交往,这些丰富的经历成为他诗歌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李白的诗歌,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执着追求的生动写照,他就像一位浪漫的“记者”,用充满激情的诗歌记录下自己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诗人杜甫 AI生成

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截然不同,杜甫的游历更多地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安史之乱的爆发,使社会陷入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亲身经历了这场浩劫,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尽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的诗歌如实地反映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杜甫以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深刻的人文思考,如同新闻记者一般,真实地记录下那个黑暗时代的悲剧,展现了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宋朝的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然而,这些挫折经历却成为他创作的宝贵财富。在黄州,他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名篇。在被贬游历的过程中,他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将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兴衰相结合,在作品中展现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的困境,从自然与历史中汲取力量。王安石在游历中,同样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思考历史的优秀作品。《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借古讽今,抒发了对朝代兴衰的感慨,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苏轼插图 头条图库

唐宋八大家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他们丰富的游历和广泛的交游活动密不可分。韩愈、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他们通过游历深入观察社会现实,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通过与其他文人的交游,传播自己的文学主张,团结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推动古文运动的蓬勃发展。韩愈的《师说》针对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文章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体现了他对文学内容和思想性的高度重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永州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自己被贬后的抑郁心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这些都是他们深入社会“采访”的结晶。
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在重文轻武的政策环境下,相互交流切磋,共同推动文学的创新与发展。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大力培养和举荐人才,苏轼、苏辙兄弟在他的赏识下崭露头角,在文学上相互成就。苏轼与王安石虽然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分歧,但在文学上却相互欣赏,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争论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作品涵盖游记、议论文、记叙文、诗词等多种体裁,将自然风光、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巧妙融合,以“新闻采访”般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发展方向,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从秦汉到唐宋,华夏文人的交游、游历活动始终与“新闻采访”“旧闻整理”紧密相连。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搜集素材、记录时代,为文学创作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与活力。这种源远流长的渊源关系,不仅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体裁,更推动了文学的创新与传承,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条重要脉络。
在当代社会,新闻工作者可以从古代文人的活动中汲取宝贵的智慧与力量。古代文人对素材的敏锐捕捉能力、深入挖掘精神,以及对信息的整理与呈现技巧,都为现代新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广泛深入的“采访”,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细致入微的“资料整理”,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与整合,新闻作品可以更具思想性、文化性与感染力,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新闻的需求。
同时,这种渊源关系也为新闻学、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与路径。它提醒我们,新闻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探寻新闻工作的本质与价值,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新闻事业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为当代社会的文化繁荣贡献积极的力量。
华夏文人的交游、游历活动,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采风之旅。他们用笔墨记录时代的变迁,用心灵感悟世界的多彩,在文学与新闻的交融碰撞中,书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史诗。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文学与新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此稿根据作者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学术交流时的发言整理)

张长宁,1954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分别在南京日报、新华传媒集团从事新闻采、编业务30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1:11 , Processed in 0.00764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