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鬼李贺只活了27岁,一问:男儿何不带吴钩,后人赞叹千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06:23: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诗鬼李贺只活了27岁,一问:男儿何不带吴钩,后人赞叹千年                                                                          2025-07-12 13:32                                        

发布于:天津市
   
       在中国历史上,若论诗文的巅峰成就,唐朝当之无愧是最为光辉灿烂的一章。自唐朝建立至其灭亡的297年间,盛世风华,文化鼎盛,思想碰撞尤为激烈,尤其是诗歌文学,成就不可忽视。唐朝的诗人如星辰璀璨,其中初唐四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以及晚唐的李商隐、杜牧等人,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用诗词生动再现了大唐的盛况,流传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提到唐代的诗人,我们总喜欢将他们归类为不同流派。例如,李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巨匠,王维是田园诗派的领军人物。至于杜甫之后,白居易、杜牧等人继续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关注民生疾苦。而王维之后的柳宗元、温庭筠等,则继承并发扬了田园诗的风采。那么,李白之后,又是谁能承载起浪漫主义诗派的旗帜呢?答案是李贺,这位被誉为“诗鬼”的人物。

然而,李贺所处的时代,远远逊色于李白所经历的唐朝盛世。李白曾游历四方,见证了大唐强盛的气象,享受着权贵庙堂中的风光,而李贺所处的时代,唐朝内外交困,动荡不安。李白在朝堂上的潇洒自如,身后是盛唐的强大支撑,而李贺则一直身处困境,身世低微,未曾获得应有的赏识。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对于未能遇到知音的愤懑与孤独,尽管如此,他的一生依然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气息。

李贺出生在唐德宗贞元六年,那年春天,唐朝皇帝唐德宗将法门寺的佛骨迎进京城,以祈求国家安定、风调雨顺。然而,天命不从人愿,佛骨迎进京城后,唐朝依旧动荡不安,先是李纳与王武俊的军阀刀兵相见,继而吐蕃攻占北庭都护府,唐朝疆域再度缩水。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贺出生于河南福昌。

李贺的家族原本是唐高祖李渊的宗亲,属于郑王李亮的后裔。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李贺的家族已不再显赫,家境贫寒。李贺的父亲李晋肃不过是一个低级官员,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即便如此,李贺的才华早早便在周围传开,成为了一个传奇。

李贺的身体瘦弱,长得一副“细瘦通眉,长指爪”的样子,显得像是长期营养不良的模样。由于身体的虚弱,他常常不能承担家中的重体力劳动,甚至在那个时代,能活下来已是难事。然而,李贺并没有因此灰心丧志,反而将身体的缺陷转化为写作的优势。他的“长指爪”使得他写字时手指灵活,渐渐练就了一手“疾书”的绝技,这种技艺也促进了他思维的活跃,早早便展现出文学才华。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虽然身居低职,但对教育非常重视,他自幼亲自教导李贺兄弟学习诗文、儒家经典。更为难得的是,李晋肃与杜甫为远房亲戚,二人曾在蜀地有过交往,杜甫也曾为李晋肃作诗。可以想象,杜甫的事迹对李贺产生了深远影响,李贺的诗作中,虽多描写神仙鬼怪的奇幻意象,但不少作品却透露出深切的忧国忧民情怀,反映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这也无疑受到杜甫影响的深刻体现。

李贺少年时才思敏捷,并且有着宏大的志向。17岁时,他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创作的诗篇深得人们喜爱。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记载,李贺7岁时便能写出辞章,名动京城,遗憾的是,原文并未留下他早年的创作。直到元和二年,李贺已经17岁,已是文坛新秀,沉浸在写诗的世界里。对于文辞的推敲,他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这时,李贺得到了韩愈的赏识,韩愈不仅是文学大家,还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位高权重。韩愈对李贺的才华非常看好,邀请他到府中试诗。李贺应邀作诗,《高轩过》便是他即兴创作的一首。诗中他不仅赞美了韩愈与皇甫湜,还将两位人物的才学赞誉得淋漓尽致。在这首诗中,李贺巧妙地通过诗句推崇二位大人物,从外貌到才学,层层递进,展现出他对文学的深厚理解。

韩愈对李贺的才华钦佩不已,认为他不仅诗文出众,且志向远大,甚至可能超过李白的成就。然而,李贺所生活的时代,已不是那个盛世大唐,朝廷的腐化和动荡让才俊难以施展抱负。韩愈极力推荐李贺,希望他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李贺的命运却因一个避讳问题彻底改变。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去世后,他回家守孝,三年的丧期让他无法参加科举。尽管如此,李贺并未放弃,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充实自己,深入学习经世治国的理论,并坚持创作诗文,磨练自己的写作技巧。三年服丧期结束后,李贺准备重新投身科举。然而,在他即将参加进士科考试时,父亲的名字“晋”与“进”同音,按照当时的避讳制度,李贺被认为犯了忌讳,因此无法参加考试。

这一事件让韩愈愤慨不已,他为李贺写下《讳辩》,为他鸣不平。虽然李贺未能如愿,但凭借李唐宗室的身份与韩愈的推荐,他被任命为奉礼郎,虽然这个职位不过是个闲职,但至少他获得了在朝廷中一席之地。

在奉礼郎的任上,李贺没有机会参与朝政,他的抱负与才华得不到施展。虽然他心有不甘,常感自己身处困境,但他并未放弃创作,反而更加沉浸在诗文创作之中。在这段时间,他的诗作中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对命运的抗争。李贺通过游历民间,写下了大量描绘百姓苦难的诗篇,其中《崇义里滞雨》便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

然而,李贺的命运依旧未能得到改善。在奉礼郎的三年中,他虽然曾一度振奋,但最终还是对仕途失去了信心。二十四岁时,他辞去了奉礼郎的职务,返回故乡,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阶段。在南园的闲居生活中,李贺创作了《南园十三首》,其中的《其五》表达了他心中的壮志未酬,悲叹时光流逝。

李贺的诗歌,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上,还是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都具有强烈的个性。他深刻描写社会的黑暗与民生的疾苦,揭示了时代的病态。而他自己,却也在这病态的时代中,如同一颗被遗忘的流星,最终在年仅二十七岁时,因病去世。

李贺,是那个时代无法承载的浪漫之魂,他的诗文才华令人叹服,然而他未能在大唐盛世中找到自己的舞台。年轻的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22:59 , Processed in 0.00774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