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10年毛泽东错过学校招生考试,被门卫拦住,堂长:你写篇文章看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08:20: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10年毛泽东错过学校招生考试,被门卫拦住,堂长:你写篇文章看看                                                          2025-07-10 10:38                                        

发布于:天津市
   
       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变革犹如一场震撼人心的日出,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崭新篇章。在这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人物横空出世。他出生在一个列强侵略、国家沦丧、民众疾苦的年代,恰逢中华民族深陷苦难与挑战的历史转折点。

在几千年悠久的中华文化中,爱国心一直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责任与使命。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恰逢民族危亡之际,他亲眼目睹了民众的疾苦,亲身感受到了社会的贫困与动荡。毛泽东目睹了家乡的农民因饥荒与贫困而过早死亡,这些悲惨的景象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深深激发了他改变现状的决心。
毛泽东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尽管他生活在闭塞的韶山冲,对读书的目的并不明确,但他在舅舅家中开始接触一些经典的书籍。家族里很多人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舅舅和舅母甚至在家里创办了私塾。毛泽东从小接触了大量的经典文献,如《四书》、《五经》等,然而,他对当时被认为是“邪书”的《水浒传》和《隋唐演义》情有独钟,这些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反抗暴政的情节深深打动了他,激发了他想要像书中的英雄一样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决心。

随着阅读的增多,毛泽东逐渐意识到自己对知识的渴望是如此深切,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自我局限和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感受。他渴望打破生活的束缚,去追求更广阔的知识与未来。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虽然出身贫寒,但却靠自己的辛勤劳作逐渐致富。毛贻昌早早便成了家中的顶梁柱,通过经营猪肉、粮食等生意,积累了相当的财富,成为了当地的富农。尽管毛贻昌期望毛泽东继承家业,从事商业事业,但毛泽东从小就有自己的理想,他的志向与父亲的期望完全不符。

毛泽东的父亲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期望,于是他安排毛泽东去湘潭县城的米店当学徒,希望他能学会经商之道。毛泽东虽然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但内心却渴望走一条不同的道路。此时,正逢一位名叫李漱清的教师回乡,他讲述了外界的新鲜事物,并阐述了自己的维新思想,深深打动了年轻的毛泽东,使他更加坚信,改变国家的命运比个人谋取财富更为重要。
此时,毛泽东的表哥文咏昌带来了一个令毛泽东兴奋的消息:湘乡县有一所新式学校,这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十分先进。毛泽东看到了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决定去这所学校学习。然而,他知道父亲肯定不会同意,于是巧妙地邀请家中有学识的长辈们前来劝说毛贻昌。最终,经过亲戚们的劝说,毛贻昌终于妥协,允许毛泽东去学校读书,并将接管家业的责任转交给了毛泽民。

1910年秋天,毛泽东第一次背上行囊,离开家乡,去湘乡的东山高等小学就读。那天,毛家全体成员都来为他送行。毛泽民特意做了一双麻凉鞋,希望哥哥能够走得更轻松一些。母亲文七妹带着泪水将自家做的辣子放进毛泽东的包裹里,并叮嘱他:“三伢子,这是我刚装好的辣子,走路小心别摔了。到了学校要听先生的话,天气转凉了就多穿衣服,记得给家里写信……”

母亲的叮嘱和眼中的泪水让毛泽东感到一阵心酸,尽管他曾因学习与父亲争执,但此刻看到父母的关爱,他感到无比温暖。毛泽东从未想过,离开家乡的第一天,父亲会主动叮嘱他要好好照顾自己,这一幕令毛泽东感动不已。

到了湘乡县的东山高等小学,毛泽东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校的大门是漆黑的,墙壁高耸,完全不同于家乡的私塾。当时的毛泽东穿着一身最好的粗布长衫,脚步轻快地走进校园。门卫误以为他是书童,拦住了他,言辞冷漠地让他等待。毛泽东耐心地解释自己是来参加入学考试的,但门卫依然不信,甚至不屑一顾。

面对门卫的冷漠,毛泽东心中的怒火升腾,但他并没有退缩。经过一番交涉,毛泽东终于引起了校长李元甫的注意。李元甫看着眼前的毛泽东,虽然他的装束朴素,但那双眼睛中充满了坚毅与智慧。经过一番考察,李元甫决定给毛泽东一次机会。李元甫要求毛泽东写一篇文章,题目为“言志”。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拿起笔,开始写下了自己的理想与报国志向。

毛泽东的文章写得极为生动,展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自己的抱负。文章中,他提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自己希望报效国家、改变社会的强烈决心。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李元甫,他立刻决定破格录取毛泽东,尽管学校规矩上不允许外地学生入学。

李元甫在校董们的反对下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并提出如果毛泽东不能入学,他将辞去校长职务。最终,校董们投票同意了毛泽东的入学请求。
在东山高等小学,毛泽东得到了全面的教育,接触到了国文、历史、地理、英语等各门课程,第一次接触了地球仪,第一次学会了用英语打招呼。更让他感到新奇的是学校里藏书楼里的大量书籍,这些书籍激发了他更大的求知欲。
学校里的知识不仅开阔了毛泽东的视野,也坚定了他要为国家与民族奋战的信念。1911年,李元甫认为毛泽东的才华需要更广阔的舞台,于是写了推荐信,帮助毛泽东顺利进入长沙的学校深造。毛泽东也在接下来的岁月中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最终确定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4:20 , Processed in 0.00812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