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战略家,而张国焘充其量只是战役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8 12:48: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战略家,而张国焘充其量只是战役家?                                                                           2025-07-17 13:37                                        

发布于:天津市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两军领导人战略分歧的首次碰撞

1936年6月12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四位红军领导人,带领中央红军与李先念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四川省西北部的懋功县成功会师。这一历史性的会合标志着红军力量的进一步壮大,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庆祝仪式。整个气氛充满了激情与激动,标志着红军战力的新高峰,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战略部署将进入关键阶段。

然而,尽管这次会师带来了红军的强大士气,紧接着的几封电报却揭开了两军之间战略思想上的分歧。在6月16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四位领导人联名致电张国焘和徐向前、陈昌浩,传达了两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以占领川陕甘三省为核心目标,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在适当时机,派遣部分兵力组成远征军,进攻新疆。这封电报详细阐述了他们的战略构想,尤其是“北上”的方针,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计划,而是希望通过北上,为红军的长期战略奠定基础,尽快接触华北抗日战线,并为后续的战争创造条件。

然而,这封电文的另一层含义却是:毛、朱、周、张的意见并不是命令,而只是建议和设想。电报末尾的措辞非常客气,表达了充分的尊重——“弟等意见如此,兄意如何,乞复为盼!”这种言辞的温和,也暗示了这并非强硬的指令,而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张国焘的反馈与意见。

张国焘在收到电报后,立即召集了陈昌浩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在次日作出回复。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建议红四方面军应先创造川西北的根据地,为红军未来的战斗积累力量。张国焘的建议看似合理,但毛泽东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其战略思想与中央方针之间的明显分歧。为了进一步了解张国焘的思路,毛泽东等人于6月20日再次致电张国焘,邀请他亲自赶到懋功商讨细节问题。
张国焘不负所托,亲自前往懋功,受到了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在会见时,深情表达了对红一方面军艰苦奋斗的慰问,展现了对红军前线战士们的深切关怀。紧接着,在隆重的欢迎仪式之后,两个方面军的领导人齐聚一堂,共同举行了两河口政治会议,开始讨论红军今后的军事方针及战略走向。
这次会议对于两军来说,既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讨论,也是两位主要领导人观点的碰撞。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一书中提到,初次与毛泽东等人会面时,双方在政治、军事以及两军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强烈的意见分歧,几乎是针锋相对的对话。这种分歧,正是关于红军未来走向的战略争论:毛泽东主张北上,而张国焘则坚持南下。
毛泽东的理由是,经过两军的会合,红军的总兵力已达到十万之多,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这足以支持红军北上,占领川陕甘地区,进而推向华北抗日战线,形成新的革命大本营。毛泽东认为,北上不仅能够扩大红军的根据地,还能为抗日斗争提供更多支持,有望在短期内打开新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党军的政治作用。

然而,张国焘却提出了与毛泽东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川陕甘康地区的地形相对险要,而且当地的军阀势力并不强大,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行动,蒋介石也不太可能将其嫡系部队调往该地区。更重要的是,川甘康地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可以有效限制敌方的飞机和炮火威胁,同时,该地区的红四方面军大多来自当地,对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民情较为熟悉,因此更适合在那里休整和发展。此外,川陕甘康地区的丰富资源,特别是大米的产量,将为红四方面军的长途跋涉提供所需的补给。
如果从当时的形势出发,“北进”与“南下”两种方案各有其合理性。毛泽东的“北进”计划显然着眼于长远发展,谋划未来的大局,而张国焘的“南下”则更注重眼前的生存与安定,旨在利用现有的有利地形和资源,确保红四方面军的休养生息。很显然,毛泽东的战略眼光更具长远性和战略深度,而张国焘则较为注重战役的即时效果,局限于当前局势的短期利益。

这次会议的分歧,直接反映出两位领导人在战略思维上的差异:毛泽东是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战略家,而张国焘则更像是一个战役家,更多考虑局部战斗的成败,而缺乏长远布局的深度。毛泽东在这场博弈中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气度,他的战略眼光和坚定信念使得“北进”方案在会议中得到广泛的支持。
对于其他政治局委员来说,他们的表态几乎是站队的选择,毕竟“北进”已经是中央红军的既定方针,且这一方针也与苏联的支持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博古在发言时直言不讳地批评张国焘的战略思路如“麻雀飞进了阴沟里”,这种言辞毫不掩饰,对张国焘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多年来,张国焘在回忆录中提到这一场合时,依旧愤愤不平,认为自己遭遇了众人的联合打压。
周恩来虽然早已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但在此次会议中,他的发言既理性又温和,使得张国焘难以找到可挑剔的地方。最终,张国焘在会议临近结束时表态,接受了建立川陕甘苏区的战略方针。但这场意见分歧并未就此结束,张国焘最终选择了与中央红军背道而驰,走上了与毛泽东等人完全不同的道路,历史的分岔口,由此诞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6:50 , Processed in 0.00805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