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事人权威解读七千人大会:事后证明刘少奇的做法确实得罪了毛主席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6 12:03: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当事人权威解读七千人大会:事后证明刘少奇的做法确实得罪了毛主席                                                                                2025-08-05 22:58                                        发布于:四川省
   

    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即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以规模空前、内容沉重、分歧敏感等原因而著名。
那么,这个会议扩大到七千人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开27天之久?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对会议的设想和引导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参会的当事人又是如何解读这次会议的呢?
01、国内外严峻的形势促使会议的召开!1961年11月10日,中央召开各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主要讨论粮食征购问题及上调任务难题。
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公布的1962年的任务指标,令各中央局书记都沉默了,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接受了任务,是否能完成,谁心里也没底,毕竟当时全国各地对粮食征购是有抵触情绪的;但若不接受又过不了关,毕竟邓小平已经把话说得很严重了。最终,各中央局书记还是勉强地接受了上调任务。

这个结果,令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暗暗松了一口气,毕竟150亿的盘子有了着落。
但由于害怕下面的怨气太重,在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的建议下,邓小平同意把全国的地委书记叫到北京,开一个打通思想的地委书记会议。
几天后,邓小平将会议情况以及陶铸的建议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也深感当前“空气很沉闷,人们的士气不足”,觉得开一个打通思想的会议是有必要的,便同意了陶铸的建议。
可这思想该如何打通呢?毛主席认为是时候对“大跃进”以来的工作总结一下了,好坏都该摆到台面上来说说,中央首先要检讨错误,地方只要求改,不要求检讨。
毛泽东深思片刻后,对邓小平说:“干脆把各县委书记也叫到北京来,要开就开一个大会!”
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张素华副主任曾说:“粮食增购只是促成七千人大会举行的一个表面原因,其背后是全国严重的经济形势这个大背景,这些都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而中央在调整工作时又遇到了重重困难,干部群众的思想比较混乱,国际上赫鲁晓夫向中国发难,多种因素交叠下,七千人大会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02、会议扩大到七千人的目的是什么?1962年1月11日,一个没有开幕式、不对外宣传的重要会议——七千人大会,静悄悄地在北京召开了。
在前一天的上午,毛主席审阅了大会报告的前两个部分,并批示:推迟三天作报告,先将参加扩大工作会议的同志们,分组讨论农村基本核算单位及其他问题。

大会第一天,全体参会人员拿到了文件,要求一天内看完,12日起,分组讨论,广泛征求意见。这个临时变化,令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倍感惊讶,也出乎所有参会人员的意料。
这份报告是由刘少奇、邓小平亲自定稿的,按照原来的计划,大会是以反对分散主义、加强集中统一为中心内容。
在党的历史上,党中央向代表大会或者重要会议提出的报告,不交政治局讨论,而直接提交大会讨论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很显然,这是毛主席的特殊安排。
正如张素华副主任所说:“从分组讨论开始,毛主席就在密切关注大会的动态以及会议情况,并不断提出新的建议,调整着会议的进程。”
接下来,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大会对报告的反应十分强烈,议论纷纷。
当时,在中央书记处工作的杨尚昆,很快就从简报中发现了一个重大动向,地方上的一些同志不同意中央反对分散主义的意见,这实际上是动摇大会的基础,于是就把此情况向毛主席作了汇报。
这一次,毛主席出人意料地没有采取“堵”的办法,而是顺应会议潮流,充分听取了地方同志的意见,决定重新起草报告。
于是,大会的主题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反对分散主义为主,转变为以总结经验为主。

1月27日,刘少奇讲话结束后,毛主席又提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大家在北京过年”,延长会议时间,再开一个“出气会”。
为什么是“出气会”呢?毛主席是这样解释的:“不出气,统一不起来,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集中,因为气都没有出出来,积极性怎么能调动得起来呢?”
毛主席还宣布了“出气会”的规则:有什么气就出什么气,无论正确或错误,不挂账,不打击,不报复。
毛主席定了调子后,地委、县委书记们的“出气声”汹涌而来,大家都在反映这些年的反右倾等运动,已经严重破坏了党内的民主生活,下边因此对中央各部委有着相当大的怨气。有的地方还反映自我批评不够,检讨不够深刻。
尤其是在谈到这几年的党内民主生活时,不少人都流下了委屈的眼泪,说这几年是有话不敢说,有意见不敢提,人们都非常怀念抗战时期的党内民主氛围。
关于这个问题,张素华副主任认为:“当时出现三年困难的原因很多,但不让人讲话是最根本的原因,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搞得人们都不敢讲真话,造成了一种万马齐喑的局面!”
03、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毛主席和刘少奇的讲话,是七千人大会的焦点,因此有人认为,也正是由于这次会议,导致毛主席对刘少奇“憋了一口气”,产生恩怨,让问题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了。
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做了一次长达三个小时的口头讲话,是真正的现场即兴演讲,除了十几页的提纲外,其他什么也没有。

当时,各地、县委书记首先关心的是当前全国的经济形势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刘少奇在讲话开头就坦率地承认了目前的经济状况非常困难,并且出现了后退,大的马鞍形,向大家透了实底。
虽然实话很残酷,但刘少奇的讲话并没有让大家失望,这表明了中央不虚伪,敢于直面现实,这没有让参会人员气馁懈怠,反而增加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业和工业的减产呢?这是参会人员急需中央作出解释的一个重要问题。
1961年,刘少奇曾回到湖南老家调查了44天,此行让他对“大跃进”的失误有了切身体会。
他提出,产生三年困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在当时是非常尖锐的判断以及敏感的措辞。
然而,参会人员对于这句话,却给出了异乎寻常的反应,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掌声经久不息。可见,刘少奇一语就道出了人们的心里话。
刘少奇还指出了犯错误的原因,除了经验不够外,主要在于盲目追求高指标,刮“共产风”,犯错误的人,主要是中央。

张素华副主任说:“刘少奇的这些话,就是在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自我批评,承担了责任。这一点受到了参会人员的欢迎和敬佩!”
在提到“三面红旗”这个当时最敏感的问题时,刘少奇说:“我们现在急需为三面红旗而奋斗。现在,有些问题看得还不是那么清楚,但经过5到10年后再来总结经验,那时候就可以更进一步作出结论!”
在如今还可以看见的关于七千人大会的相关史料中,大多都在强调,刘少奇在大会上批评了“三面红旗”,事实上他并没有批评。他看不清楚的问题主要是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而不是“三面红旗”,当然,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不排除他对“三面红旗”有一个个人想法。
1月27日刘少奇的讲话受到了大会的热烈欢迎,接下来毛主席的讲话更值得人们期待,大家都希望毛主席说得能比刘少奇更彻底,毕竟他老人家是最伟大的领袖。
然而,毛主席的开场话题竟然是“民主集中制”,这让大家倍感意外,有人甚至觉得“不痛不痒”“很不过瘾”。
张素华副主任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些独到的见解,她说:“从客观上来讲,以毛主席的敏锐,他还是抓住了当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他的理论素养不仅解决了党内的一些思想问题,并把会议推向了第二个高潮!”

在会上引起震动的,还是毛主席的自我批评,他说:“我们这几年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第一笔账首先是中央负责。”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坦诚地向全党承认:“我不动经济!这方面我不如其他同志!”他的谦逊,令参会人员大为佩服、感动!
毛主席讲完话后,大会出现了参会人员主动、积极开展自我批评的热烈局面,上到中央各部门领导,下到地、县委书记,大家都坦率地承认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会议也使毛主席对刘少奇心生不满,认为他把缺点、错误讲多了,不积极维护“三面红旗”。
因此,七千人大会后,毛主席和刘少奇的矛盾也开始不断积累了,且最终上升到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
04、当事人的权威解读!七千人大会虽然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对于这次会议的解读,人们仍在探讨,有很多专家学者都给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但当事人的评价或许才更具有权威性。

长期在计委工作的赵家梁同志,曾经担任过高岗、贾拓夫、李富春的秘书,是七千人大会报告起草组成员之一,负责起草“任务”部分。
他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句话,是刘少奇自己讲的,他们在报告里没有写。但刘少奇能在大会上这样讲,我很佩服他的勇气。虽然,事后证明这样做得罪了毛主席!”
赵家梁同志还说:“七千人大会开得很好,但有不足。刘少奇很大胆,敢于冲破框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很不容易的。当然,毛主席能放开手让大家讲话,能确定开这个会,让刘少奇在会上讲,也是很好的!”
赵家梁同志在回忆修改刘少奇口头报告的情景时,还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我把大家的意见汇报给刘少奇时,刘少奇很激动,也很自责,他对我们说:‘犯了那么大的错误,给人民带来那么大的损失,这是我们第一次总结,以后每年都要回过头来总结一次。’”这就是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刘少奇。
刘少奇曾有一句话,让原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记忆犹新,他说:“历史上人相食,是要上书的。我当主席时,出了这种事情!”
多年以后,邓力群在回忆七千人大会的情形时说:“现在有些同志对毛主席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评价不高,说老实话,我当时听了也不过瘾,觉得一般。但事过几十年后,感觉他的讲话确实深刻,经得起时间、实践的考验。”
当年的中国科学院秘书长赵润生也参加了七千人大会,在他的印象里,当时的参会人员的心情并不畅快,毕竟当时情况困难,首先是大家饿肚子,饿死了那么多人,周围人患有浮肿病,如何让人心情不沉重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7:03 , Processed in 0.00791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