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右眼失明,画了一辈子《红楼梦》,画稿1000+,却说:越画越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07:20: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25-8-8 07:26 编辑

他右眼失明,画了一辈子《红楼梦》,画稿1000+,却说:越画越怕!                                                 2025-08-08 06:32                                        

发布于:上海市
   
上海,凌晨三点半。
一间逼仄的画室里:墙面斑驳,书画堆叠,没有空调,冬天冷得发抖,夏天热得闷汗。
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位年近九旬的白发老翁,坐在画案前,执笔如故。

图片来源:《人物·故事》
白发之下,右目已盲,耳朵也听不清。
可就是这一位老人,却以一支画笔,滋养了几代中国人。
每次出手,都是爆款!





画室一隅,图源:中国之声
他叫戴敦邦。
你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看过他的作品。
98版《水浒传》,片尾徐徐展现的梁山好汉画卷,均出自戴敦邦之手,这部剧的选角、服装设计、化妆设计也都参考戴敦邦的创作。

告别连环画画坛的《长恨歌》,历时4年,41幅画,幅幅都是大手笔,宛如一部绚丽的史诗。





2011年,戴敦邦用百幅画作再现辛亥革命史诗,每一笔都是历史的惊心动魄。15个月的不眠不休,加上创作中数次动情流泪,作品完成,长期充血的右眼,却完全失明。

从西周战国到唐宋元明清,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
从神话传说到帝王将相,从诗情画意到世相百态···
他用中国笔墨讲述中国故事,每一幅画都堪称视觉盛宴。

戴敦邦 《西游记》

戴敦邦 《过秦楼》

而《红楼梦》,是戴敦邦艺术生涯中最为钟爱也最为艰难的创作之一。
在中国人的文化版图上,《红楼梦》不止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座“活着的古典博物馆”,其中藏着千姿百态的人情、风物、命运与审美。









戴敦邦,则是这座博物馆里,默默修复、描摹、引路的守馆人。
“我画了一辈子《红楼梦》,画稿已超过1000张,但是仍未画完。”
他几乎穷尽一个甲子,以东方之笔,绘红楼梦境。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40多年的时间,戴敦邦绘制过不同版本的《红楼梦》。
而从1998年开始,他耗费3年心血绘制的240幅大场景水墨画,无疑是其集大成之作,精品中的精品。

那时戴敦邦刚刚退休,无论体力、视力、对原著的理解,还是画功的精进,都是他创作生涯中蕞好的时期。
没有出版社的商业邀请,没有任务指标,只是一个老人“想把心中的红楼,画出来”。









2022年推出《戴敦邦画说红楼》众筹项目,开售1分钟即达成众筹目标。随后10万,50万,100万···足见读者的认同和喜爱。

罕见的以原稿尺寸出版,大8开设计。
让戴老作品中的丰富细节与笔墨韵味分毫毕现,不仅还原了曹雪芹笔下大观园的繁华与兴衰,也为我们读通古典名著打开了一扇窗。









翻完仿佛做了一场“红楼梦”,黛玉的泪、湘云的笑,全在笔墨间。






01
半生画红楼,一画抵千言
1977年,戴敦邦为英文版《红楼梦》绘制插图,就此与红楼结缘。
虽然书看了很多遍,但对于贫苦出生的戴敦邦来说,那些衣物细节、内室场景、仪态妆容、文具器皿究竟是什么样的,他实在想象不出。

为了让《红楼梦》像《红楼梦》,戴敦邦开始一一拜访当时顶尖的红学专家和画坛前辈。
当时戴敦邦在画坛,并不出名。
“我贸贸然跑去,但回应我的,全是赤诚热情。”
他前往医院拜谒“研究红学资格最老”的阿英(钱杏邨),当时已经病重在床的老先生撑着病躯,对戴敦邦的困惑迷茫一一点拨;
红学家吴恩裕,在困顿之中,依旧对学问有一丝不苟的坚持; 于四方杂处中,依然温润如玉有着处世的风范;

左起:蓝翎、李希凡、冯其庸、周汝昌、俞平伯、吴世昌、吴恩裕
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的周汝昌,也是戴敦邦在探索《红楼梦》时的引路人。
著名红学家启功对他的指导,甚至细节到一个壶如何倒水,摘下帽子如何摆放,体面丫头的穿着如何华丽又不能失了身份···

启功
戴敦邦还专门去考察了紫禁城、恭王府等建筑格局与居室细部,向故宫专家请教清代官宦人家的礼仪以及老北京的岁时风俗。

1978年,36幅《红楼梦》插图问世,立刻火爆全国。
戴敦邦也因此声名大噪,在美术界甚至有“一想到画《红楼梦》,就找戴敦邦”的说法。

1978年戴敦邦绘《红楼梦》插图
80年代,戴敦邦绘制《红楼梦故事》连环画;90年,他开启了中国第一部全景式国画《红楼梦》的绘制;2014年,为中国邮政创作《红楼梦》特种邮票。
到今日,这一笔红楼,已走了四十余年。
视频源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之声》
如今,戴敦邦已被视为诠释《红楼梦》的一扇窗口,但他却愈加谦卑:“越画越怕”。
从最初简单地对书中人物好奇,到将书中内容作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去看,再到如今捧读《红楼梦》体会其中官场生态、人心百态、无常命运。

“曹雪芹把《红楼梦》写得太伟大了,看了那么多年、那么多遍,总觉得不够,仍怕自己一知半解。”

图片来源:《人物·故事》
戴敦邦的画室简陋逼仄,始终没有安装空调。他始终记得周汝昌先生的嘱咐:太舒服的地方,画不好画。
在舒服的环境里,是难以体会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心境的。

他穷其心血
把对红学的研究及理解
全部融入到构图与造型、线条与色彩之中
让原著的文字真正“活”了过来
点击下图
尽赏大师笔下红楼风华


02
画说红楼,珍藏之作
《戴敦邦 画说红楼》珍藏画集,是戴敦邦集大成之作。
收录了戴敦邦耗费3年,绘制的240幅大场景画作。
收到第一眼,真的被惊艳到。超大的开本,感觉人都抱不过来···

原稿尺寸大8开设计,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一大本。
此前也买过戴老的画册,但基本没有如此大尺寸的,而有些细节,真的只有如此大开本才能看得尽兴!

此前他曾画过连环画《红楼梦故事》,创作了白描组画《红楼梦人物谱》《红楼群芳谱》等作品。
但对戴敦邦而言,总是不满足。
一方面是这些作品大都创作于不同的时期,在艺术的表现力上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由于多为出版社邀请创作的插图,往往对于自己想要表现的情节,尚不能尽兴绘之。
而在这本《戴敦邦画说红楼》中,他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画出了他心中的红楼故事。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提笔再画《红楼梦》,外人只道他驾轻就熟,唯戴敦邦自己晓得,是越来越艰难。
每一位红楼人物都被细细描摹。
每一个场景都经过细细考究。





“我总希望自己的作品经得起推敲,尤其是我笔下的题材,多数是古典文学名著,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做到‘三碰头’——原著描写形象、画家笔下造型与读者心中印象三者得以吻合。”
越难,却越动人。
宝玉活泼饶舌,黛玉剔透风骨,宝钗一片满月,俱有特征。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张曼菱看这版红楼梦时,特别提到戴敦邦对李纨的刻画:
“李纨是屡屡被人们忽略的角色。即使画中不可缺,也是一缺乏精彩的中年寡妇相,灰丧之色。而戴画中的李纨,从结海堂社起,就风采出众,如玉树临风,有女词人李清照之姿。本来李纨出身金陵儒宦之家,作为众人长嫂,总做诗社评官,必然才学满腹,而早寡课子的生活,亦令其气质清冷。其实李纨才是《红楼梦》中真正标准的淑女。”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画《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戴敦邦和夫人沈嘉华认真比照着原著,反复为参加寿宴的人物排座次,还专门画了座次图。
直到排得与小说描写的场面符合,才铺纸落笔。

“我对《红楼梦》始终一知半解,所以不敢马虎。”
这不是谦虚,是敬畏。
这本画册之所以令人动容,不只是画技,更是背后的诚意与谦卑。

当我们翻阅画册,不只是欣赏一位国画大师的技艺,更是在翻一位老人倾尽一生的诚意与热爱。
反复打磨,尽显人物百态
一册在手,千红万艳入画来



03
超高清修复,性价比王者
绘制这批画稿时,因为当时数字化技术不够完善,老一辈创作者也没有很好的保护意识,目前网上能搜到的电子版其实颜色都失了真,精读也不够。
而这本《戴敦邦画说红楼》珍藏画集,经过戴老及后辈指导,对每幅画都进行了精心的修复,达到了超高清的效果。

内页使用高品质的太阳涂布艺术纸印制,让戴老作品中的丰富细节与笔墨韵味分毫毕现。

对于戴敦邦而言,自己的一生际会、相遇过的大师专家,时代的更迭发展,多少外因和内因都融汇在这一本书里了。
当我们翻阅画册,书中的画面一下子就变得具体起来,我们也仿佛住进了大观园,看那一场人间百态、悲欢离合。

这本书,足够经典,也足够珍贵。
不论你是《红楼梦》书迷、古典文化爱好者,还是国画艺术收藏者,都值得拥有。

一本书,承载的是文化的厚度,也是赠礼的温度。


沉甸甸一大本,随便翻几页就会觉得“值回票价”。
这是一本能看、能读、能送、能藏的红楼梦中梦,是戴敦邦用一生绘出的,纸上的千红万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9 02:17 , Processed in 0.00923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