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军抵达陕北后处境艰难,毛主席是如何运筹帷幄,打破僵局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10:38: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红军抵达陕北后处境艰难,毛主席是如何运筹帷幄,打破僵局的?                                                                      2025-08-02 10:16                                        

发布于:天津市
   
        1935年,黄土高原的寒风肆虐,刺骨的冷风吹遍了陕甘苏区,正处困境中的红军面临严峻的生死考验。粮食短缺、弹药匮乏,周围是国民党重兵包围,形势一片危急。红军的前路如何抉择?在此时,毛主席的一句话传来了:“去山西,渡黄河”。这简短的一句指令,拉开了红军东征的序幕,成为改变中国革命格局的关键一幕。

此时的陕北,寒风刺骨,红军刚刚经历过长征的艰难跋涉,眼前依然是重重困难。红军与敌军之间的紧张对峙更加严重,地图上看到的敌情更令人担忧。经过数次恶战,红军虽然刚刚稳住了在陕甘的阵地,却随时面临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尤其是红一方面军仅剩约一万余人,而周围的敌军规模庞大,且军备精良,红军所面临的敌人多、任务重,局势几乎无路可退。

敌军五省联军已对陕北形成了四面包围的态势,压力空前巨大。此刻,红军如同孤岛,岌岌可危。在这种危急时刻,1935年12月17日,瓦窑堡会议在这样一个阴沉的冬日召开,决定了红军的未来方向。会议的氛围紧张而充满激烈的争论,议论的焦点是红军如何突破困境,找到一条生路。部分领导建议继续巩固现有的苏区,向渭水以北扩展,而有的则提议直接向西北的宁夏进军。更为激进的提案甚至提到了与日军的对抗。就在这些意见纷杂的讨论中,毛泽东果断提出:“东渡黄河,向山西发展。”

尽管毛泽东的提议立刻引起了一些人的疑虑,甚至有些人认为东征的计划过于冒险。面对这些质疑,毛主席从军事、政治与经济三个方面做出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东渡黄河有助于避开东北军与第十七路军的直接冲突,为红军创造一个更有利的战略机遇;同时,山西地广人多、物产丰富,有助于解决红军的补给和兵员问题。此外,抗日呼声日益高涨,红军的东征可以借此推动华北地区的抗日高潮,顺势而为,极大推动民族抗日战争的发展。

最终,毛泽东的意见在瓦窑堡会议上得到了认可,战略方针正式确定为“以发展求巩固”。此举不仅解决了红军当前面临的困境,还为全国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随着红军东征计划的实施,历史的车轮也开始加速。

1936年,春寒料峭,黄河冰层开始融化。冰块漂浮在河面上,波涛汹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红军战士在2月20日开始了艰难的渡河行动。20多艘木船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出发,但中途便遭遇了敌军的伏击。冰冷的子弹在头顶呼啸而过,船身被冰块撞击发出刺耳的响声。然而,红军将士们毫不畏惧,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前进。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战斗,红军终于成功渡过黄河,且迅速占领了辛关、老鸦关等关键渡口。

在这一过程中,阎锡山精心构筑的防线在红军强大攻势下迅速崩溃,敌军溃不成军,红军一路东进,东征正式拉开了序幕。接下来,关上战斗成为了东征的一个典型战例。2月26日,红一军团与阎锡山的王牌部队“满天飞”独二旅在关上村展开激烈战斗。独二旅虽然装备精良,但红军凭借灵活的战术迅速分割敌阵,最终全歼敌军。毛主席得知这一胜利后,还幽默地将“满天飞”改为“满山飞”,这不仅震慑了敌人,也打开了山西的大门。

然而,东征的胜利不仅仅依赖于红军的英勇作战,百姓的支持同样至关重要。在吕梁山区,红军战士们挑水送水,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困境。一个“小事”成了东征中的传奇:红军战士在借取小米和酸菜时,不小心打碎了村民的瓷碗。离开时,红军将士赔偿了麦子和盐,甚至还送上了一只新的瓷碗。村民深受感动,坚定地说:“红军不仅是打仗的队伍,更是咱穷苦人的队伍。”

随着东征的推进,红军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还赢得了百姓的心。在短短75天内,红军东征不仅建立了数十个苏维埃政权,还筹集了大量物资和资金,扩充了兵力。东征的胜利为红军的长远发展铺平了道路,并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然东征并未完全解决苏区的所有难题,但它为抗日战争的爆发点燃了火种。红军的东征,为全国抗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全国民众的觉悟,点燃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2:40 , Processed in 0.00725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