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美鉴赏|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嵩山长卷,作者是河南画家封曙光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美鉴赏|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嵩山长卷,作者是河南画家封曙光                                                                                2025-08-17 22:43                                            

                             
封曙光 《中岳幽峻图》 纸本水墨设色 340cm×900cm 2012年

嵩山雄姿入殿堂

王长柱/文

人民大会堂,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殿堂,每一件陈设的艺术品皆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它们或是民族精神的凝练,或是文化传承的缩影,抑或是时代气象的映照。在这诸多珍品之中,一幅河南画家封曙光描绘嵩山的国画长卷《中岳幽峻图》,以其雄浑的气韵与深厚的底蕴,静静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人大常委会第二会议厅,成为连接自然奇观与人文精神的重要纽带。
这幅嵩山国画由河南画家封曙光创作、河南作家王银贵题跋,以全景式构图铺展开,将五岳之中的嵩山全貌尽收笔底。画面中,太室山的巍峨主峰如巨人般屹立,岩石的肌理在水墨的皴擦中尽显苍劲;少室山的险峻山势则以劲挺的线条勾勒,峰峦叠嶂间云雾缭绕,墨色的浓淡变化赋予山峦以呼吸般的灵动感。画家以传统山水的笔墨技法为骨,融入对自然的深刻体悟,既再现了嵩山“雄、奇、险、秀”的自然风貌,又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摹,赋予山川以人格化的气韵——那是中原大地特有的厚重与坚韧,是中华文明扎根大地的深沉底气。
嵩山之贵,不仅在其形,更在其魂。这幅国画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非孤立地描绘山水,而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胜迹有机交融,让观者在欣赏崇山峻岭的同时,触摸到流淌其中的文化血脉。画面一角,少林寺的飞檐隐现于苍松翠柏间,虽笔触简练,却能让人联想到千年古刹的晨钟暮鼓,感受到禅宗“明心见性”的哲思。稍远处,嵩阳书院的院落依稀可辨,青瓦粉墙在山林间透出书卷气,呼应着儒家“传道授业”的文脉传承。而中岳庙的朱红宫墙若隐若现,又暗合着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画家以写意的笔法,将这些散落于山水间的人文符号巧妙串联,让嵩山不仅是自然的瑰宝,更成为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见证。

人民大会堂中的《中岳幽峻图》

为何是嵩山?为何这幅画能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的艺术殿堂?答案藏在嵩山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意义之中。作为五岳的“中枢”,嵩山自古便是中原文化的核心载体。从大禹治水在此留下足迹,到秦汉封禅彰显家国一统;从魏晋玄学在此孕育,到隋唐佛教在此兴盛,这座山承载的,是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向文明的集体记忆。而在当代,嵩山所象征的“中”,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它是“天地之中”的空间智慧,是“中和之道”的处世哲学,更是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凝聚共识的精神象征。这幅国画悬挂于人民大会堂,恰是对这种精神的呼应:它以山水为喻,诉说着一个民族对“根”的眷恋,也彰显着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文化坐标、坚守精神家园的自信。
封曙光的这幅巨幅佳作,创作于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委托,中国文联选题并选择画家,为人民大会堂修整一新的五个常委会会议厅创作五幅以五岳为题材的巨幅画作。
2012年年初,中国文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画家。当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找到封曙光,时间已是2012年4月底。封曙光接到电话的时候,正在嵩山写生。

封曙光

作品要求既要有大国风范、庄重气派,又要有时代气息和现代特色,还要融入嵩山的历史人文风情等。作品是命题创作,题目为《中岳幽峻图》,尺寸为横9米,高3.4米。时间是当年6月初完成并送到北京。
凭着多年嵩山写生的积累,家住郑州的封曙光早已经把嵩山的风貌印到了心中。接下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后,封曙光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场地问题,考察了登封的多个场所,都没有解决,最后在登封市委宣传部的大力协助下,在少林小龙武校的支持下,问题得以解决;二是纸张问题,一般国画使用的宣纸,最大规格的也不过丈八,高不到两米,要想创作横9米、高3.4米的作品,必须多幅拼接。犯难之时,封曙光收到了从人民大会堂寄来的长10米的专用纸张,解决了纸张的难题。

小龙集团董事长陈同山在创作现场

小龙武校为封曙光寻得的画室,窗外就是嵩山。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时地观望审视远山的形貌特征,有时甚至爬到六楼顶上,找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在心中构思具体的细节。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笔又一笔,封曙光有时数小时在画架上连续工作,有时在画前沉思半天一笔不动,甚至想推翻重来。在坚持中,巨大的画面慢慢丰满起来,越来越接近完成。
最后题跋阶段,封曙光联系了巩义市文联的一个作家撰稿,收到后不甚满意。一筹莫展之际,一直为他服务的小龙武校宣传科科长王银贵自告奋勇说:“让我试试!”
王银贵当即在现场酝酿构思,写就了72字的题跋:巍巍嵩山,神奥天中,三六亿载,卓然横空,肇启人类,孕育文明,峻极挺拔,博大襟胸,荟萃三教,代有禅封,武林胜地,初创禅宗,汉阙传奇,周柏誉盛,地质瑰丽,五代共荣,名刊世遗,寰宇闻名。
72字跋文拿给封曙光,他阅读后深以为许,一字未改,题于画上。
2012年6月3日,画作终于完成,封曙光立刻带着作品进京。
临别时,封曙光特意邀请一直服务于他的小龙武校宣传科科长王银贵站在画前合影留念,以示感谢。

王银贵(右)与封曙光(左)合影

画送到北京,领导及大会堂管理局的同志们观看画作后给予《中岳幽峻图》高度评价。
当观者驻足画前,目光掠过笔墨勾勒的峰峦时,仿佛能听见嵩山深处的风声与古刹的钟声交织。这幅国画,早已超越了装饰的意义。它是一扇窗,让每一位观者透过山水望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它是一面镜,映照出一个民族在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中沉淀的精神品格;它更是一座桥,连接着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使命——正如嵩山始终屹立于中原大地,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必将在时代的传承中愈发坚韧。
这幅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嵩山国画,终将与殿堂一同见证:山河永续,文脉长青。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登封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

封曙光 《中岳幽峻图》 纸本水墨设色 340cm×900cm 2012年

终审:熊飞
审核:李向华
统筹:彭彬
编辑:王岗飞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2:26 , Processed in 0.00749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