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北危局:上万部队兵变,林、罗镇不住,刘亚楼盛怒:苏联要负责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31 05:12: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东北危局:上万部队兵变,林、罗镇不住,刘亚楼盛怒:苏联要负责                                                                  2025-07-29 14:14                                        

发布于:天津市
   
       长久以来,很多人将四野在解放战争中迅速崛起的成绩归功于苏联,认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力进入东北,依赖的是从苏军手中获得的大量武器装备,从而形成了百万大军。然而,对于这种“全靠苏援”的说法,自然有人不满,尤其是原四野参谋长刘亚楼。在1962年的一次会议上,他愤怒地表示:“大家总认为苏军给四野提供了大量武器,这完全是误解。实际上,当时他们不仅没有给我们武器,反而把我们的部队消耗得差不多了!”

刘亚楼作为开国将领中留苏派的代表之一,曾是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尽管他的背景令他在军中颇有威望,但每当提到四野在东北的发展时,这位性格火爆的“雷公爷”几乎从不赞美苏联。那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让刘亚楼如此愤怒?到底是谁在解放战争前期将东北局势推向崩溃的边缘呢?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本宣战,次日,150万苏联红军分三路进攻驻守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战争仅持续一个月,关东军防线迅速崩溃,8.3万人阵亡,59.4万人投降。然而,一场战争的结束,并未带来和平,反而为接下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欲图独占抗战胜利的果实,他不仅禁止八路军和新四军接受日军的投降,还借和平谈判之机,邀请毛主席前往重庆,实则调兵遣将,计划从南向北占领大城市,目标明确——先占华东华北,最后图谋东北。

与蒋介石的野心相对,毛主席早已意识到东北的战略重要性。在赴重庆谈判时,他指示华东、华中等地要立即调派主力部队北上,去东北受降并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毛主席深知,东北不仅有丰富的资源和兵员,还有广阔的战略纵深,若能稳住东北,就能在谈判桌上占据有利地位。

相比国军,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东北的地理优势更为明显。抗联在东北已经经营多年,虽然战斗力有限,但依然保持一定力量。加上八路军的根据地山东距离东北仅一海之隔,随时可以抽调兵力支援。因此,八路军的主力抵达东北时,普遍相信苏联作为“老大哥”必定会提供帮助。

然而,事与愿违,八路军许多部队出发时竟然空手而去。例如,359旅的战士们在出发前把有限的武器装备都留下,为的是给根据地支援更多物资。黄克诚的3师坚持保留装备,避免了类似问题带来的困扰。事实证明,黄克诚的坚持几乎拯救了整个部队。

东北当时的状况十分复杂,虽有日军遗留的大量军用物资,但苏军却将这些物资全部占为己有,甚至连一点支援也没有。部队在没有足够补给的情况下,处境异常困难,战斗力大幅下降。黄克诚因而向毛主席发电报告,表达了部队面临的困境。然而,苏军的不合作态度并未改变,给东北的局势带来了更大的混乱。

当时的东北,战斗力较弱的部队大量扩军,很多新兵和起义官兵的加入导致了兵员质量不高,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盲目扩张的局面,在初期甚至能够收集一些武器,但随着时间推移,装备问题愈发严重。到了1947年,随着部队战斗力的不断浪费,东北局势一度陷入困境。

不过,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四野的运作逐渐扭转局势。1947年秋,东北战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罗荣桓等人的努力为部队注入了新生力量,并成功进行了大规模的兵员扩充。与此同时,罗荣桓注重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改造提高了部队的士气,这为四野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最终,毛主席坚决的战略决策和四野诸将的努力,使东北战局得以逆转。四野最终形成了百万大军,这支军队的崛起不仅仅是依赖于外部支持,更是毛主席的谋划和一系列英雄人物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0 04:56 , Processed in 0.00872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