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称愚笨、数学考0分,却在国际获奖无数:要让外国人跟着中国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自称愚笨、数学考0分,却在国际获奖无数:要让外国人跟着中国跑                                                                  2025-09-09 15:46                                        

发布于:天津市
数学泰斗吴文俊的传奇人生

37岁那年,他意气风发地站在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领奖台上,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82岁高龄时,他又以卓越的成就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92岁那年,尽管已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誉,这位老人依然保持着接着干的科研热情。他怀揣着一个宏伟的中国数学梦:要让国际数学界跟随中国的步伐前进。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用毕生心血铸就的誓言。

这位数学界的传奇人物,就是被誉为中国数学界泰斗的吴文俊先生。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数学大师常常自谦脑子不灵,称自己是个笨人,只会踏踏实实地做事。然而正是这位自称数学笨人的学者,在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令国际数学界瞩目的突破性成就。这位数学界的老顽童,虽然成就斐然却始终保持谦逊,鲜少张扬。

从数学零分到数学天才的蜕变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数学泰斗年少时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19年5月12日,吴文俊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朱家镇(今属上海市)。得益于父亲在上海书局、报馆从事翻译工作,吴文俊从小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尤其痴迷英文小说。年轻时的吴文俊不仅英文基础扎实,文学素养也相当出色。初中时期,他的语文作文经常获得老师的高度评价。为了写好分析型文章,他常常独立思考,查阅大量书评,深入了解文章背景。当时胡适正在倡导白话文运动,吴文俊对此深表赞同,他常引用胡适的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初二寒假期间,日本侵略者袭击上海,吴文俊全家被迫在朱家角镇避难数月。然而学校并未因此停课,当他重返校园时,功课已经严重落后。虽然语文成绩依然保持稳定,但数学期末考试却遭遇了零分。这次挫折给年轻的吴文俊带来了巨大打击。幸运的是,他对力学有着浓厚兴趣,物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甚至考过满分。独具慧眼的物理老师发现了吴文俊的潜力股,认为他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出色的物理成绩正是源于与生俱来的数学天赋,因此极力推荐他报考数学专业。

当时吴文俊自己都没想到会走上数学之路,他原本完全没有报考数学系的计划。但在物理老师的极力推荐下,加上校长承诺如果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将获得100元大洋的奖学金(当时大学学费为30元大洋,而吴文俊家境贫寒难以负担),他最终接受了学校的建议。令人惊叹的是,他以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录取。从数学零分到总分第二名,吴文俊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这位物理老师的慧眼识珠,开启了吴文俊的数学人生;而另一位重要人物,则成为他走上数学研究道路的关键引路人。

数学大师的引路人

1940年吴文俊大学毕业时,已经立志成为一名数学家的志向。然而时值战乱年代,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在上海的一所中学任教,同时兼任教务工作,每天忙于点名等琐碎事务,根本无暇钻研数学。直到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好友赵孟养的引荐下,吴文俊有幸拜见了数学大师陈省身。当时陈省身正在上海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此前已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初次见面,吴文俊与陈省身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交流,并带来了一篇自认为相当出色的论文稿。然而陈省身当场就指出了问题所在:你这个研究方向不对,只是简单的逻辑推理,缺乏实质性的数学意义。经过深入思考,吴文俊意识到陈省身一语中的:自己确实陷入了数学名词的窠臼。他鼓起勇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我想到中央研究院跟随您做研究。陈省身当时并未立即回应。就在吴文俊失望地走到门口准备离开时,陈省身突然说道:你的事我记在心上了。不久之后,陈省身果然接纳吴文俊进入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工作。在陈省身的指导下,吴文俊的研究方向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天,当吴文俊正在图书馆埋头苦读时,陈省身找到他说:你看的书已经够多了,现在该'还债'了。吴文俊一时摸不着头脑,不明白还债是什么意思。陈省身严肃地解释道:你看了这么多前人的著作,就是欠了古人的债,现在该还债了。见吴文俊仍然困惑不解,陈省身一语道破天机:还债就是要自己开展研究,撰写论文,不能总是阅读别人的成果。这番谈话成为吴文俊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真正踏上了数学研究之路。与陈省身的相识,让吴文俊接触到了令他眼界大开的拓扑学领域,并具备了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他独创的对拓扑学示性类中对偶定理的证明论文,经陈省身推荐发表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数学年刊》上。这对于已经疏远数学多年的吴文俊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生涯开始步入快车道。在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工作一年后,他以数学组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法交换生留学名额,进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深造,继续研究拓扑学中的示性类问题。

当时数学界面临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流行上是否存在复结构?吴文俊运用示性类理论成功证明了不存在复结构,这一突破性成果在拓扑学界引起巨大轰动。瑞士数学权威霍普夫教授对此深感震撼,专程前往斯特拉斯堡,邀请吴文俊到苏黎世理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1949年秋天,吴文俊又前往巴黎,跟随著名数学家亨利·嘉当学习工作两年。正是在巴黎期间,他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引以为豪的重大研究成果。

享誉国际的数学成就

在巴黎的研究工作中,吴文俊创立了被称为吴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方法;他引入的示性类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推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则被称为吴公式。这些成果在当时是拓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至今仍在理论物理等多个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吴文俊在数学界掀起了一场拓扑地震,一跃成为国际拓扑学界的知名学者。1951年夏天,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向吴文俊发出教授聘书时,他已经踏上了回国的旅程。1952年10月,回国后的吴文俊进入数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与所长华罗庚共事,并共同组建了中国拓扑学研究小组。1957年初,37岁的吴文俊与钱学森、华罗庚共同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然而当时的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学术研究被迫中断。在这段特殊时期,吴文俊转向研究中国古代数学。他潜心研读《九章算术》《中国数学史》以及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四元玉鉴》,逐渐领悟到中国古代数学的独特价值。通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中国古代的更相减损术比西方的因式分解方法更为强大。1986年,他将这一重要发现撰写成论文发表在《数学学报》上,引起了国际数学家大会的高度关注。吴文俊强调:我们不能总是跟随外国人的研究方向,应该让外国人跟着我们的步伐前进。2002年,当吴文俊以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身份再次站在这个国际舞台上时,他呼吁复兴中国数学,并指出中国古代的实数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欧洲直到19世纪才发现这一概念。这成为继拓扑学成就之后,吴文俊的又一重要学术贡献。然而在他心中,最引以为傲的还是数学机械化的研究成果。

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1977年,58岁的吴文俊本可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但他却毅然投身于一个全新领域: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研究。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仅用一年时间就找到了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新方法,实现了数学证明的突破。这一成果对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更多几何定理,吴文俊不惜花费25000美元外汇购置了一台计算机,并开始自学编程。他每天在计算机前工作超过10小时,从最初笨拙的单指打字,到后来能够熟练操作。事实证明,他的新方法卓有成效,成功证明了大量定理。

1990年,在国家支持下,吴文俊创立了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他的数学机械化思想不仅成为中国,更成为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方向,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智能CAD、机器人、数控技术等多个科学领域。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再次震惊国际学术界。1997年,吴文俊荣获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2001年成为首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006年又获得邵逸夫奖。面对这些荣誉,吴文俊始终保持谦逊,他常说:自己一直在还债,还科学上的债,还党和国家的债。

童心未泯的老顽童

吴文俊对未知领域永远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心。晚年时,他常常独自外出探索。有人形容他就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老顽童周伯通。70岁时,他执意要坐过山车,不顾工作人员劝阻,偷偷溜进游乐场;80岁高龄仍酷爱阅读日本侦探小说,他风趣地说英国的福尔摩斯探案奇奇怪怪,缺乏社会性;90岁时,他依然独自看电影、去文艺咖啡馆;95岁还坚持光脚穿皮鞋,认为这是最好的锻炼方法。在人们印象中,科研工作者往往严肃刻板,但吴文俊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2010年,温家宝总理看望91岁的吴文俊时,两人不仅热烈讨论数学问题,还兴致勃勃地聊起小说和电影。吴文俊像个孩子般兴奋地告诉总理:我最近偷偷一个人去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这个温馨的场景后来被记录在纪念吴文俊的文章中。除了学术上的成就,吴文俊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传奇色彩。1953年,34岁的他与相识仅两周的陈丕和闪婚,这在当时的研究所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婚后他们育有三女一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当所有人都称赞吴文俊天赋异禀时,只有他坚称自己是个笨人。但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的程民德教授评价道:吴文俊是大智若愚,总说自己不懂,其实心里明镜似的。真正的智者,从不张扬炫耀,这正是吴文俊最可贵的品质。

永恒的星辰

2010年5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让这位数学大师的光芒永远闪耀在浩瀚宇宙中。2017年5月7日,这位可敬可爱的数学大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19年5月12日,在吴文俊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表示:吴文俊的精神将在中国数学界永续传承。同年,吴文俊与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等杰出科学家一同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以此纪念他们赤诚的爱国之心。

缅怀吴文俊大师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年轻一代继承他的数学事业,永远铭记他的教诲:要让国际数学界跟随中国的步伐前进。正如那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吴文俊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照耀着中国数学发展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4 03:02 , Processed in 0.00887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