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扬子潮,运河柳,烟花三月下扬州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扬子潮,运河柳,烟花三月下扬州              

2025-09-11 09:51                                        

发布于:北京市
   


作者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 作者 黄君度“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平添了扬州这座古城名邑的无限风韵。唐代的扬州是国际化大都市,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来到这座古城。
运河揽胜
第一站是扬州城南的大运河博物馆。当我踏入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那一刻,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博物馆里陈列着的古船模型、运河地图和各种文物,让我仿佛能听到千年前水波荡漾的声音,感受到古时候大运河扬州段商旅往来的繁华。

清代扬州著名职业画家王素的《运河揽胜图》 扬州博物馆藏 此画描绘的是邵伯镇运河风光、商埠风华与市井风情,可以说是邵伯古镇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隋运河分布图 摄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大运河全程分为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古称“邗沟”)以及“江南运河”七段。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
正当我凝视着一幅描绘古代扬州城的画卷时,不知不觉走入画中。我站在一条宽阔的运河边,身边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络绎不绝的船只。我身着唐代圆领袍衫,手中还握着一份泛黄的地图。地图上标注着从东都洛阳到杭州的路线,我意识到,我变成了一个从洛阳出发前往杭州的游客。

瓷器展柜,以流动的铜钱为背景,表现隋唐扬州的繁华,摄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清 船运图石雕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
站在这座繁华的运河之城,我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我知道,我正身处唐代的扬州,一个商贸繁荣、文化灿烂的时代。我决定沿着运河边漫步,去感受这座城市的活力,去探索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故事。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沟通江、淮水道,开凿邗沟,并修筑邗城守卫。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定都广陵,他采铜铸钱、煮海为盐,国用富饶,扬州地区的经济得以飞速发展。隋炀帝登基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贯通了一条南起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市)总计三千多里的大运河。扬州作为江南与江北大运河的交汇处,受到格外重视。
隋炀帝特别喜爱扬州,他曾三次乘龙舟沿大运河巡幸此地(当时称为江都),还下令在江都大建宫室。不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大运河未及发挥什么作用,隋朝便灭亡了。入唐以后,大运河成为帝国的经济动脉,扬州因之成为南北水陆交通枢纽,供应京城长安的米盐和其他物资都要到此集散起运,经济贸易更加繁盛。

唐代扬州城及大运河位置图(摘自《扬州城:1987—1998年考古发掘报告》)
唐代中后期,大运河上的商旅之多,盛极一时,来自江南地区的船只经大运河可至两京,北方也有相当多的文人商贾辗转来游。杜佑《通典》云,大运河“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漫步大运河边,两岸柳枝临风旖旎,有一艘客船停泊在水边,船师正在向我招手,示意船马上就要开了,于是我跳上搭载船弦上的木板,开启我的唐代扬州之旅。
运河柳,扬子潮
昼漏已尽,华灯初上,客船刚刚停靠在扬州城下。唐代的扬州城除沿用隋代修筑的江都城外,还增筑了规模宏大的罗城,诗人杜牧云“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可见城分内外两重。开成三年(838年),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记载:“扬府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四十里”。城周四十里应是唐代扬州城的大致规模。
城内沿官河两岸街道繁华,著名的二十四桥大半都横跨在此河上。由于人口众多,唐德宗时甚至出现了“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以致交通堵塞的现象。城西还有名刹大明寺,寺中九层高的栖灵塔享誉江南。靠运河一带早在隋代已有市肆,据说隋炀帝曾经夜游宵市。还有众多邸店、水馆,供往来客商歇息。


隋炀帝墓出土的十三环蹀躞(dié xiè)金玉带 隋炀帝陵博物馆藏,这是迄今出土的唯一一套保存最完好的、等级最高的帝王带具。
汉唐时期的城市有严格的宵禁制度,天黑以后城门紧闭,想进城投宿是没办法了。船师领着我们来到扬州水馆旁边的邸店下榻,这是一家有官营背景的客栈,十分可靠。唐代馆驿制度发达,官府在交通干道上密集地设置馆驿,任命专门的驿吏进行管理,配备马匹驮畜,兼有通信机构和招待所的性质,临水的馆舍就称为水馆。因为馆驿多处在重要的交通节点上,人流量大,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官员、商人就会依托馆驿开办旅馆、货栈,《朝野佥载》说:“唐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何明远就是靠着在驿站边开设旅店发家致富的。
安顿好行李,我倚靠着水榭的栏杆,望着夜色里分外婀娜的柳树出神。想起从汴州到扬州,千余里尽是这嫩绿的春色,口中不禁低吟白乐天学士的那首《隋堤柳》:“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
店家看我对隋堤上的柳树颇有兴趣,走过来故作神秘地问:“客人可知,这隋堤柳也有姓氏?”见我摇头,他便将一则逸事娓娓道来。

隋炀帝杨广画像
话说大业年间,隋炀帝欲行幸江都,先令江南造龙舟、凤䑽、赤舰、楼船数万艘,调发名为殿脚的水工,身穿锦衣,用青丝缆牵挽行船。炀帝自己乘坐的龙舟更是选取吴越民间少女——称为殿脚女,用彩缆牵引。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两岸堤上。一则树根四散,可以加固河堤;其次,牵舟之人能得荫凉遮蔽。炀帝大喜过望,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匹缣帛。当时有谣言说:“天子先栽。”所以炀帝亲自种下第一株,群臣、百姓依次种柳。栽毕,炀帝特意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是为“杨柳”。(见《炀帝开河记》)
众人皆笑店家的故事荒诞不经。夜色渐深,隔壁馆舍中传来歌女的浅斟低唱,此外还有一种低沉的沙沙声,远远地从东南方向传来。一位操着北方口音的客商问船师,这是不是要起大风了。船师拂须而笑。原来这是扬子江上的潮声。唐代的扬州一带江面宽阔,长江入海口就在今天的扬州、镇江附近,后来随着泥沙沉积形成了沙洲和三角洲,江水南移,海口东渐,扬子潮的奇观才逐步消失。李绅《入扬州郭》诗序说(835年)“潮水旧通扬州郭内。大历已后,潮信不通,李颀诗:‘鸬鹚山头片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此可以验。”可见中唐以前,海潮甚至能一直通到扬州罗城里。
钱塘江口有弄潮儿,扬子津上则有竞渡少年。店家说,若是再勾留些时日,便赶得上到江边看竞渡。此地每年春、夏都有竞渡比赛,号旗一下,各船齐头并进,先到对岸者为胜。德宗朝的节度使杜次公大人以豪奢闻名,他曾下令用漆涂抹船底,减少阻力,加快船速;又特制涂油的绮罗衣服,舟子穿上之后,入水而不濡湿。为了给竞渡助兴,主事者还会设管弦奏乐、表演歌舞,骆宾王《扬州看竞渡序》 中言:“鼓吹沸于江山,绮罗蔽于云日。便娟舞袖,向绿水以频低;飘飏歌声,得清风而更远。”就是描绘竞渡时的盛况。
十里春风廿四桥
翌日清晨,我和其他客人纷纷坐着小艇经东水门进入扬州城,一睹这座大都会的繁奢风光。安史乱后,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才荟萃,商贾辐凑。再加上扬州本就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形成当时最大的经济都市,收获了“扬一益二”的美名。《唐会要》说:“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息,至是乃绝。”可见当时扬州市面由官方经营的邸店不少,私营的列肆当然只会更多。所谓“富商巨贾,动逾百数”,除了国内商人外,还有来自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的胡商到扬州进行贸易活动。

唐 白釉绿彩大盆,张家港博物馆藏 在“黑石号”唐代沉船的出水文物中,也发现了一件极为相似的白釉绿彩大盆,说明这类白釉绿彩瓷器曾作为外销瓷远销海外。

唐 灰陶西域僧人像 扬州博物馆藏
我坐在船首,前方的一座座小桥有如垂虹,在水中映出倩影。《梦溪笔谈》记下了廿四座桥的名字:“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入西水门有九曲桥,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又南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沿着官河星罗棋布的小码头上,时不时就有身穿绮绣的士女泊舟登岸。“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那遨游其间的罗衣人,在花树、朱楼下丰采焕发,真如神仙一般。难怪风流才子杜牧会写下“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名句。

唐代扬州城图(摘自《扬州城:1987—1998年考古发掘报告》)
诗人们所说的“十里长街”“春风十里”,就是夹官河两岸而铺设的街衢,南北长约十里。街市列肆贩售百货,盐、茶是最有利可图的行当之一,江淮出产的海盐远销蜀中,江南地区的茶叶也从扬州运往北方。西域和海外来的胡商在这里经营珠宝业。《太平广记》中有一则故事发生在元和年间,运盐船停靠在苏州陆四官庙前,守船人在草地中捡到一颗宝珠,“至扬州胡店卖之,获数千缗。问胡曰:‘此何珠也。’胡人不告而去。”运盐的船人从苏州一路来到扬州才卖掉宝物,可见当时扬州珠宝业的名气是人尽皆知的。


唐 钿钗礼冠(复制品)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
扬州本地出产的手工艺品中,毡帽、金银器都享有盛名。毡帽声名鹊起的原因尤其特殊。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发生了震惊天下的“盗杀武元衡”事件,节度使王承宗等派刺客杀死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也连中三刀,幸好当时他带着一枚扬州毡帽,“帽子顶厚,经刀处微伤如线数寸,旬余如平常。”扬州毡帽质地厚实,制作技艺高超,竟然替这位名臣挡下了锋利的刀刃,一时间京师权贵纷纷求购。毕竟,能当防刺头盔的帽子这是独一份。传说唐文宗大和中,李敏求在阴间遇见太山府君判官,判官嘱咐他说:“此间甚难得扬州毡帽子,他日请致一枚。”这固然是小说家言,但足以反映扬州毡帽在晚唐受欢迎的程度。
唐代扬州良工巧匠荟萃,金银器工艺品受到皇室喜爱,皇帝不时下诏索求,地方官也投其所好,主动奉献。《旧唐书》记载杨贵妃得宠时:“扬、益、岭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异服,以奉贵妃献贺。”1983年扬州三元路工地出土的唐代伎乐飞天金栉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金栉用薄金片镂空錾刻而成,厚度仅有0.04厘米。栉面以一对姿态飘逸的奏乐飞天为中心,周围饰满花纹,有单相莲瓣纹、双线夹莲珠纹、缠枝梅花蝴蝶纹等,形态秀美,工艺精湛。杨贵妃云鬟上的“翠翘金雀玉搔头”中,或许就有一两件来自扬州。

唐代伎乐飞天金栉 扬州博物馆藏
然而毡帽和金银首饰并非我此行求购的珍品。目光扫过街道两侧迎风飘扬的店招,寻找那家心仪的店铺。我要买的这件东西,必须在扬子江上的舟中铸成,极其珍贵,其名为江心镜。扬州铜镜享誉大江南北,据说天宝年间,一县丞韦栗路过扬州,其女求买一漆背金花镜不许,后韦氏女病故,韦栗载丧北归,再次停泊扬州河畔。韦氏女的魂魄居然幻化,登岸买镜,众人见其美艳,纷纷求卖铜镜。有少年郎持尺余漆背金花镜来卖,售五千钱,旁人自夸说:“有镜胜此,只取三千。”少年复减两千。天宝时一匹绢不过二百钱,可以想见铜镜价格的昂贵。

隋 “仁寿”铭十二生肖铜镜 扬州博物馆藏

唐 千秋万岁镜 扬州博物馆藏
终于,我发现了卖镜的商铺所在,马上招呼篙师移舟靠岸。店主听说我要买江心镜,便引我到后堂坐定,吩咐人取来一枚青莹的小铜镜。背面铸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案和八卦,外边还有一圈隶书。据店主说,江心镜必须以五月五日午时开铸,百炼而成。因铜镜易破难成,往往有自鸣者,而端午节的午时水是极阳水,取以铸镜更为坚固耐用。最高级的江心镜背有盘龙,是御用的贡品。明皇天宝七载大旱,命道士叶法善向镜龙求雨,须臾之间果然降下澍雨。可惜此种宝物“人间臣妾不合照”,四象江心镜下盘龙镜一等,出门在外,持之可以祈福辟邪,化险为夷。听了他一番天花乱坠的话,我虽然不免狐疑,但还是付钱买下了这枚四象镜,旅途奔波,不久还要渡江南行,买的是一个安心。

汉 龙虎纹铜镜 扬州博物馆藏
一天的购物、游玩下来,我的钱袋子轻了不少。站在开明桥边,我注意到有个杂役打扮的人正在给桥上的灯笼点火。仿佛是不约而同一般,官河上的桥灯渐次点亮,沿街的楼阁商铺随之挂起了纱灯。灯火倒映在水面,波光璀璨,有如星辉月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宝马香车交错,游人接踵摩肩,似乎比白天更加热闹。《扬州梦记》所言不虚:“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娼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耀罗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
诗人与茶圣
离开这淮左名都之前,还有一个地方需要拜访。西水门外,大明桥畔矗立着一座南朝古刹,因建于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大明寺”。寺内北面有名胜栖灵塔,隋文帝仁寿元年(601),以诞辰诏海内立塔三十所,供奉佛舍利,此塔为其中之一。塔为木结构,高九层,凌空映日,是名副其实的广陵雄观。无论沿运河南来,还是从扬子江北渡,栖灵塔都是扬州城的一座醒目的地标。

今天的扬州栖灵塔,唐塔毁于会昌三年(843年),今塔为九十年代重建
拾级而上,塔壁间绘有诸天菩萨像,第九层上还挂着不少名家的诗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太白学士那豪迈不羁的墨迹。他年少时曾漫游维扬,登上此塔,留下一首《秋日登扬州西灵塔》:“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旁边一块诗板恰好是渤海高适侍御的《登广陵栖灵寺塔》。观诗中意态,应是在淮南节度使任上所作。彼时永王璘起兵于江东,高适奉命平江淮之乱,昔年好友李太白却因属于永王阵营而下狱。命途多舛,否泰不同,令人唏嘘不已。站在窗边临眺重城,闾阎扑地,昨日经历的繁华尽在眼底。“城池满窗下,物象归掌内。”“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不愧是扬州第一胜景。
下到平地,我深感筋力疲倦。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僧恰好经过,他热情地邀我到禅房品尝蜀冈出产的新茶。在禅房的窗下,老僧取出一枚茶饼掰成小块,放入瓷茶碾中仔细碾成粉末。然后用小巧的茶罗筛细。他拿起青花执壶向茶釜中注水,待茶釜中的水微微沸腾,再量出茶末投入釜内,用竹筷迅速搅动,使茶沫浮起,状如白雪。

唐 长沙窑彩绘花卉纹执壶(执壶主要功能是储水、注水和保温)
老僧将煮好的茶汤倒入茶盏中,请我品尝。一边介绍说,茶味淡性俭,必有好水才能激发其香味。今天煮茶用的水来自寺内一口甘泉,俗号“第五泉”。昔年刘伯刍侍郎曾亲自评定江南诸水品第,称“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邱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世人尊为茶圣的处士陆鸿渐更有一桩评定水次的趣事,就发生在扬州。
话说太宗朝,湖州刺史李季卿至扬子驿,遇陆处士鸿渐。将食,李季卿兴致颇高,谓:“陆君善茶,扬子江南零水又殊绝,真可算是千载一遇。”于是派军士挈瓶操舟,到南零取水。及待水至,陆鸿渐用木勺扬水,说:“江水倒是江水,但不是南零的,反而像是岸边的水。”使人矢口否认。陆处士将水倾入盆中,至半,又以木勺扬水,言道:“自此以往就是南零水了。”军士大惊失色,承认道:“我从南零取水还到岸边,因行舟颠簸,瓶水洒去一半,怕不够煮茶,便私自舀取岸水装满。陆处士真是神鉴啊!”李因问陆,所经历之处水之优劣。陆答:“楚水第一,晋水最下。”
讲完故事,老僧补充说,南零水虽然天下第一,却不如这第五泉水近在寺中,提瓶可汲,不必劳师动众去江上取水。百丈怀海禅师戒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新茶是老僧自摘,泉水乃晨间自汲,客人可放心饮用。我端起茶盏啜一口茶汤,细细回味着这泉水中的禅意。

作者简介
图片 | 黄君度 杜广磊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尹莉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2 02:16 , Processed in 0.00765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