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章甫曾为毛泽东张罗婚礼,建国后其女上大学,毛主席汇300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6: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陈章甫曾为毛泽东张罗婚礼,建国后其女上大学,毛主席汇300元                                                                     2025-09-11 12:40                                        

发布于:天津市
   
      1951年4月,春意盎然的北京城迎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日子。58岁的毛泽东主席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收到了两封从武汉寄来的信件。信封上的字迹陌生而工整,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年多里并不罕见。自开国以来,主席每天都会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群众来信,其中大多是请求安排工作或反映家庭困难的。这些写信人中,既有湖南老家的亲戚故旧,也有他早年革命时期结识的友人。
面对这些信件,主席常常陷入两难。不回信吧,显得不近人情;回信吧,又必须坚持原则。他深知,作为国家领导人,绝不能开走后门的先例。据统计,仅建国一年多时间,他就亲笔写下了170多封婉拒这类请求的回信。然而这一次,当主席展开信纸时,脸上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两封信出自一位名叫陈文新的女大学生之手。她正在武汉大学求学,信是受母亲毛秉琴之托而写。透过字里行间,主席捕捉到了两个令他欣喜的消息:其一,他牺牲多年的挚友陈章甫还有后人存世,而且已经考入了高等学府;其二,陈章甫的遗孀毛秉琴依然健在,如今在湖南老家安度晚年。当时的主席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写信的姑娘日后将成为新中国著名的女院士。
这两封信让主席心中涌起无限感慨。第一重敬意是对毛秉琴女士的。陈章甫1930年牺牲时年仅36岁,留下三个年幼的女儿,最小的陈文新当时才三岁多。二十一年来,这位坚强的女性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硬是将三个女儿抚养成人,最小的女儿还考上了名牌大学。这份坚韧让主席由衷钦佩。
第二重敬意则是对整个陈家的。陈章甫二十岁就与主席相识,既是知交又是战友。毛秉琴当年被主席亲切地唤作姐姐,主席还曾在陈家小住月余。1949年8月长沙解放后,主席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许多湖南老乡都来攀亲。唯独陈家,直到现在才寄来这两封信,而且信中只字未提任何要求,仅仅是告知烈士后人一切安好。
得知老友后人如此有出息,主席难掩喜悦,当即提笔回信:文新同志: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问候你的母亲。这封落款1951年4月29日的回信,如今被珍藏在档案馆中。透过那力透纸背的字迹,我们仍能感受到主席当时的欣喜之情。

当这封信在五月初送达武汉大学时,整个珞珈山都为之沸腾。同学们争相传阅,惊叹不已:真的是毛主席亲笔回信!看这字迹,和报纸上刊登的主席笔迹一模一样!25岁的陈文新这才确信,母亲讲述的那些往事都是真实的——父亲确实是主席的挚友,主席也真的认识母亲。

这次通信的缘起,是陈文新不久前回浏阳老家探望母亲。身体每况愈下的毛秉琴,终于将丈夫与主席的往事和盘托出。收到回信后,陈文新立即赶回老家,将信一字一句念给母亲听。在女儿激动的声音中,往事如潮水般涌上毛秉琴心头。
陈章甫是浏阳才子,1911年17岁时就考入了长沙中路师范学堂(后并入湖南一师)。毛泽东则是1913年入读湖南第四师范,两校合并后与陈章甫成为同窗。虽然年长几岁,陈章甫对这位学弟却十分钦佩。在杨昌济等老师的影响下,两位青年都立志报国。
毕业后,陈章甫在一师附小任教。一天,毛泽东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长沙各校张贴《征友启示》,寻找志同道合者。这在当时可谓标新立异,但陈章甫深知这位学弟的远见,当即表示支持。于是,长沙各校门口很快出现了一则用兰亭体书写的启示,署名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三字的繁体笔画数),并注明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
这则启示引发了一场风波。女子师范的马校长误以为是求偶广告,怒气冲冲地质问陈章甫为何当起媒人。经解释才知是误会。正是通过这则启示,毛泽东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者,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新民学会的骨干。
在开展农民运动时,陈章甫邀请毛泽东到浏阳老家考察。毛泽东在陈家住了四十多天,结识了陈的父母和妻子毛秉琴。文化程度不高的毛秉琴虽不懂丈夫和这位毛弟弟在忙什么,但她坚信他们做的是读书人的大事。

1918年4月14日,经过充分准备,14位青年在岳麓山下成立了新民学会,毛泽东是发起人,陈章甫是骨干成员。这些年轻人虽不知未来如何,但都决心要改变这个病了的国家。

毛泽东毕业后在附小任主事,独身的他整日忙于会务,生活无人照料。毛秉琴看不过去,主动承担起照顾他饮食起居的责任。毛泽东感激之余,认她做了姐姐——她比主席大半岁,又同姓毛。当时陈章甫的大女儿陈云四岁,便称呼毛泽东为舅舅。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喜结连理。虽然杨开慧声明不要彩礼、不办仪式,但陈章甫夫妇坚持要帮他们布置新房。毛秉琴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新婚被褥,陈章甫则邀来老友凑了两桌酒席。在长沙青山祠,这场简朴而温馨的婚宴,见证了两家人深厚的情谊。
然而,他们生在烽火年代。1930年,陈章甫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军阀何键的酷刑和以妻女性命相胁,他嘱托妻子:好好抚育三个女儿,继承父志。同年2月23日,36岁的陈章甫在浏阳门外英勇就义,高呼革命一定会成功。
八个月后,杨开慧也因拒绝透露党的机密而牺牲,年仅29岁。两位烈士都为人父母——陈章甫留下三个女儿,杨开慧留下三个儿子。他们用生命捍卫理想时,也将子女置于险境。这种抉择的痛苦,远甚于牺牲自己。
所幸在多方营救下,两家的孩子都得以保全。杨开慧的子女由舅舅和外婆照料,后经上海党组织送往苏联;陈章甫的三个女儿则由毛秉琴带回浏阳老家。当时大女儿12岁,二女儿8岁,小女儿陈文新才3岁多。

在重男轻女的农村,毛秉琴带着三个女儿务农为生。她让女儿们剃光头扮成男孩下田干活,后来在乡亲们帮助下才渡过难关。更难得的是,她坚持让女儿们读书——这在30年代的农村可谓惊世骇俗。大女儿陈云小学毕业后自学成才,当上教师支撑家庭;小女儿陈文新天资聪颖,成为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
正是在女儿学业有成后,毛秉琴才将往事告知,这才引出陈文新给主席写信的事。这些年她不是没想过联系毛弟弟,但生性要强的她不愿给人添麻烦。直到身体每况愈下,她才让女儿代笔问候。

主席的回信证实了她的预感。更令她感动的是,主席还汇来300元资助陈文新求学。此后,主席曾三次接见陈文新:第一次在中南海,特意用辣椒炒苦瓜这道辛苦菜致敬陈家的付出;第二次在陈文新赴苏留学前,长谈六小时叮嘱要结合实际学习;第三次在莫斯科大学,那句世界是你们的激励了无数留学生。
1959年回国后,陈文新选择研究冷门的根瘤菌,走遍全国建立世界最大的根瘤菌菌库。2001年,75岁的她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虽然主席未能亲眼见证她的成就,但陈老可以告慰父亲、母亲和主席的在天之灵:这盛世,如您所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3 20:42 , Processed in 0.00700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