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战士一炮就打掉碉堡,王震以为他是解放战士:你从哪儿解放来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5 15:06: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战士一炮就打掉碉堡,王震以为他是解放战士:你从哪儿解放来的?                                                                 2025-09-24 21:18                                        

发布于:河南省
      
说起解放战争那会儿的西北战场,总让人觉得那是一段硬骨头啃得特别带劲的日子。1947年冬天,晋南运城这地方成了焦点。阎锡山手下的部队在那儿死守,城墙厚实,外围碉堡到处都是,足足一万三千多人,武器弹药还都是美式货色。晋冀鲁豫军区那边先试了两回水,都没啃下来,伤亡不小。中央军委一看形势不对劲,赶紧调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过去增援,王震带队直奔前线。这仗打得胶着,步兵冲上去就挨机枪扫,碉堡成了最大麻烦。说白了,那时候我军重武器少,炮兵训练也才起步,攻坚战靠的就是人多势众加巧劲儿。
运城战役从12月上旬就开始酝酿,到25号总攻拉开帷幕。部队先花了几天清外围小据点,拔掉二十多个敌哨所,切断补给线。敌军虽多,但孤城一支,粮草弹药早晚得见底。王震他们定下方案,第八纵队从老北门主攻,第二纵队包抄城西。整个过程,王震在前线盯着,步兵推进慢,伤亡上去了,主要就是那些水泥碉堡挡道。敌方火力点交叉覆盖,战士们端着步枪上去,等于送人头。炮兵这时候就显身手了,独立第六旅直属炮兵连有六门五十七毫米战防炮,都是从敌军那儿缴来的家伙事儿。连队骨干郭滨在这儿发挥了大作用,他不是本地人,而是从华东那边过来的老炮手。

郭滨这人,出生在穷苦人家,早年父母没了,跟叔叔长大。见多了乡下老百姓被欺负的日子,1945年日本投降那年,他十九岁就投了新四军。起初就是个普通战士,在粟裕指挥的华东部队里摸爬滚打。一次战斗中,他们缴获了几门迫击炮,郭滨自个儿上手试了试,一炮就把一股敌军给轰散了。从那以后,上级看中他的准头,把他调进炮兵队。郭滨不光会打,还爱钻研。白天拆炮练手,晚上借着灯看手抄的射击资料,手指头都磨出茧子。他琢磨出一套快速瞄准的法子,用周边地标当参考,结合风向和距离,缩短了校准时间。这套东西在实战里管用,他就把心得写下来,教给战友们。没多久,炮连火力就上台阶了,培养出一堆好炮手。
1946年,郭滨调到渤海军区教导旅,当炮兵教员。教导旅那时候是骨干部队,学员多,他上手演示,从选炮位到修正偏差,全过程手把手带。学员们围着看,他边做边讲,雨天泥地都不耽误。教导旅后来整编成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六旅,郭滨就跟着西进了。部队翻秦岭,过陕北,风沙黄土裹一身,1947年秋天推进到晋南。独立第六旅炮兵连成了他的地盘,他负责维护那些战防炮,确保每门都随时能上。说起来,这跨战区调动挺常见的,那年头部队整编频繁,新四军华东系统和西北野战军合并,人才流动大。郭滨的经验正好补了西北炮兵的短板,西野那边炮多但实战少,他一来就带活了氛围。

战役打响,郭滨的连队隐在土丘后头。第一轮射击,他就指挥一号炮锁定城东碉堡。炮弹出去,砸中侧壁,混凝土裂开,敌机枪就哑了。步兵趁势前推,推进了十来米。紧接着第二发,击穿顶盖,敌兵从里面爬出来乱窜。第三发更准,直接崩了主碉堡,尘土飞天,敌侧翼火力弱下去。整个过程,炮声在谷地回荡,步兵响应着端刺刀上。这几炮来得及时,王震在前沿观察所用望远镜瞧着,步兵伤亡本在涨,这下子缓了口气。他知道西野炮兵基础薄,实战经验欠缺,下意识觉得这准头是刚从敌军解放过来的战士干的。黄军服在灰部队里扎眼,更坐实了这个想法。王震招手让副官把人带过来,简单问了连队装备,郭滨报了六门炮的详情。王震当场下令,带队去西北角,那儿碉堡封路,端掉就能撕缺口。
转移是关键一环。炮连扛炮筒背弹箱,过开阔坡地,雪泥粘脚。半道上,城门开了,几百敌兵冲出来,直扑炮队。子弹啸叫,郭滨安排主力继续走,他和通讯员掉头堵。两人就两杆枪四颗手榴弹,开枪换位,每换一坑就喊口号,乱敌阵脚。敌群本就出城冒险,听风声鹤唳,阵型散了,有人退有人瞎射。炮连拉开距离,安全落位。

王震从远处看着,全过程赞许。这阻击不光救了连队,还为步兵争取时间。落位后,郭滨指挥架炮,三座碉堡并排,他校准角度,第一轮齐射砸左侧,墙角炸缺口,敌兵涌门。第二弹顶盖飞,碎片溅。第三座交叉火下崩,机枪变形。缺口一开,步兵潮涌,攀墙投弹,敌防线瓦解。到12月28日,部队进城心,全歼守敌,缴获一大堆武器。郭滨这仗立了大功,得了甲等战斗英雄称号。
郭滨不是天生神准,而是苦练出来的。解放战争炮兵短缺,尤其攻坚,步兵肉搏太亏。郭滨的法子不复杂,但实用,帮部队省时间减伤亡。王震看人准,一眼相中,就把重任压上。两人那次交谈虽短,却透出部队对人才的器重。郭滨从华东到西北,跨区打仗,体现了军队大熔炉的劲头。运城拿下后,晋南门户大开,敌军士气崩,解放进程快了半拍。说到底,这仗赢在集体,郭滨是典型,但背后是全连战士的配合。

战役后,郭滨没闲着。1948年,他随第二纵队南下,参加淮海战役,炮火支援渡河。淮海那场大仗,炮兵作用翻倍,郭滨的连队打游击火力,专端敌指挥部。1949年,部队西进新疆,王震带队进疆,郭滨跟着扎根。进疆路长,翻天山,过戈壁,部队建生产建设兵团,郭滨转去培训当地炮兵。边疆条件苦,水土不服,风沙大,但他一步不退。
教新兵从基础练起,拆炮、瞄准、射击,一遍遍过。兵团建农场、修路、守边,炮兵不光打仗,还帮工程测距开道。郭滨从连长升营长,后来到团级,专管炮兵训练。1950年代,边疆稳定,他带队巡逻,维护火炮库,确保装备随时备战。
新疆那地方,地广人稀,守边靠的就是实打实的本事。郭滨一生没离开兵团,退休前还带徒弟,传那套快速瞄准法。听说他晚年住乌鲁木齐,身体硬朗,爱跟老战友忆当年。运城那炮,成了他军旅生涯的起点,也映出解放军从弱到强的路子。早年重武器少,全靠人拼;后来整编统一,炮兵专业化,火力上台阶。郭滨这种跨区人才,多得是,新四军八路军合流,华东西北互补,军队战斗力蹭蹭涨。阎锡山守运城,靠工事死扛,但补给断,士气低,早晚得破。王震带二纵,作风硬,抓炮兵准,这仗打得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15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4 22:47 , Processed in 0.00775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