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水画千篇一律?画家韦羲一语道破,看懂它只需搞懂这几个核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山水画千篇一律?画家韦羲一语道破,看懂它只需搞懂这几个核心                                                                                2025-09-30 14:52                                            
前言
提起中国山水画,不少人总觉得隔着层“文化雾”。
满纸山石草木,看着都差不多,却不知该从哪儿品出好来。
但在画家韦羲看来,这件事没那么复杂:多看好画,自然能走进古人的世界。

中西绘画的核心差异
韦羲与山水画的缘分,打小就扎了根。他成长在一座山城,东边石山似桂林,西边丘陵近江南,南边山峦竟像南宋马远的画。
父亲见他爱画,送了本《芥子园画谱》,画里的山水与眼前实景重叠,让他从此迷上这门艺术。

后来他学油画,排线、透视、色彩这些西画技巧,反倒成了他对比中西绘画的镜子,越学越想深挖山水画的门道。
很多人分不清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韦羲从技术层面点透了关键:材料、绘画语言和观看方法截然不同。
中国画用软毛笔、宣纸,水墨晕染间透着“藏”的意趣;西画靠排笔、油彩,物质感扑面而来。

最核心的是“看世界的方式”,西方风景画靠焦点透视,像用取景框框住风景,远处景物最终会消失在一个点上,比如霍贝玛的《林荫道》。

而山水画讲究“游观”,就像人边走边看,把移动中的风景和时间感揉进画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是典型,既宏大又处处能细品。

为啥中国没发展出焦点透视?韦羲解释,这和建筑、科技都有关。中国古建筑讲究高低错落,就算是对称的故宫,也难找到明确的“消失点”;
加上古代光学、数学与西方的差异,自然不会生出焦点透视的思路。

但这不是缺点,山水画靠“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照样能画出空间感,还多了时间的维度。
就像长卷画,展开的过程就是“游”的过程,比固定取景框里的风景更有叙事感。

评判标准
那么普通观众该怎么入门?韦羲给了个实在建议:先认“范式”。
就像看西方画要懂古典主义、印象派,看山水画得知道李成、郭熙的风格,或是元人倪瓒的极简、清人石涛的洒脱。
这些范式是古人总结的审美规律,摸透了,再看画就不会觉得“千篇一律”。

对于评判一幅山水画好不好,韦羲的标准很明确:笔墨和风格更新。
笔墨说的是笔法、墨法,别觉得这是玄乎的概念,它本质是技术和材料的功夫。

毛笔决定了山水画更重线条和肌理,比如“皴法”就是画山石的关键,好的皴法能让石头显出身骨,而西画更重形体写实。
笔墨的好坏,最终就看“耐看”,一幅画能让你反复看还不腻,越看越有味道,那就是好笔墨。

现在有些山水画会加轮船、电线塔等现代元素,不少人觉得违和。韦羲觉得,这不是元素的问题,是还没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西方风景画诞生时恰逢工业文明,透纳画蒸汽火车就很自然;但山水画的成熟在古代,要融入现代元素,得先完成语言更新。

他期待未来能有天才画家,把这件事做好,让山水画在当代也能活起来。
说到底山水画不只是画风景,更是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因为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是融在一起的。
就像宗炳说的“澄怀味象”,赏画时静下心,从笔墨里品出画家的心境、审美,才算真看懂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6 05:35 , Processed in 0.00718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