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72年北京海淀“闹鬼”,公安部无人能解,文盲老汉马玉林破了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72年北京海淀“闹鬼”,公安部无人能解,文盲老汉马玉林破了案                                                                2025-10-05 15:00                                        

发布于:天津市
   
         1972年夏天,北京海淀区的一个大学校园里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件。当时,夜幕降临,月光下突然传来了女生的尖叫声:“有鬼啊!”这个声音打破了宁静的夜晚,随之而来的报案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公安机关接到了指令,要求尽快侦破案件。然而,案件逐渐变得扑朔迷离,越来越多的疑点浮出水面——“鬼”似乎还会分身?

案件调查陷入了困境,但不久后,有人想到了一个人:一位文盲老汉,他似乎能凭借独特的能力帮助破案。这让警方感到一线希望。原来,亲眼见到“鬼”的,是两位来自外国的女留学生。她们声称,在校园里突然遭遇一个面目狰狞、脸颊上有白斑、红发绿眼的“鬼”,这个“鬼”还对她们恶狠狠地说:“我是鬼……我要吃人……”这两位留学生吓得立刻逃跑,稍微冷静后便向警察报案。

由于涉事的是外国留学生,这起事件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周总理坚信世上没有鬼,认为这只是有人故意捣乱。为了尽快澄清事实,公安部门特地成立了专案组。案件调查中发现,报告“遇见鬼”的人远不止这两位留学生,许多其他人也提到看到过同样的“鬼”。这些目击者描述的“鬼”形象几乎一致——脸上有白斑,红发绿眼。更怪异的是,鬼的出现总伴随着财务丢失的事件,这让案件更加扑朔迷离。

在70年代,刑侦技术并不发达,侦破案件需要大量的走访调查,这既繁琐又费时。而此时,侦破“鬼怪”案件的关键人物浮出水面——一位以追踪足迹破案而闻名的民间专家,马玉林。1960年,马玉林就凭借足迹鉴定技术成功破获了内蒙古赤峰市的盗窃案件,他凭借自己独特的技能,能够通过脚印的细节来判断犯罪嫌疑人。

马玉林,1906年出生在贫苦家庭,年轻时便学会了“看脚印”这门技艺。在牧羊时,他凭借对羊脚印的观察,成功找回失窃的羊,甚至能判断羊的性别、年龄和怀孕情况。凭借这项“神技”,他逐渐在当地声名鹊起。之后,马玉林被公安部门引入,成为专业的足迹鉴定专家。

1972年,马玉林应邀前往北京参与调查这起离奇的“闹鬼”案件。到达后,他立即开始查看现场的脚印,并迅速给出判断:这些不是一个人的脚印,而是一对兄弟的脚印!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脚印的步态、身高、年龄等信息表明,这确实是两个人在作案,而非“鬼怪”的现象。

经过马玉林的指点,警方锁定了两名嫌疑人——一对中法混血兄弟。哥哥因盗窃曾入狱,出狱后心怀怨恨,便和弟弟共同策划了这场“鬼怪”闹剧,既是为了报复社会,也希望借此机会敛财。两人利用自己的红发绿眼的外貌,在校园里制造恐慌,进而实施盗窃。

虽然案件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但要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找到这对兄弟仍然是个巨大的挑战。马玉林不甘心就此放弃,他决定亲自去寻找这两名嫌疑人。在颐和园蹲守了两天后,兄弟俩终于忍不住露面,他们在中央党校附近再次现身,马玉林凭借着脚印准确锁定了他们的行踪。

最终,在海淀西街附近,马玉林和警方成功发现了嫌疑人的踪迹。经过一番追踪,马玉林锁定了两名嫌疑人藏匿的小楼。当警方准备逮捕时,楼内突然冒出浓烟,随即从窗户里射出了枪弹。经过一场激烈的枪战,哥哥被击毙,弟弟被警方逮捕。案件终于水落石出,这一切都归功于马玉林的脚印鉴定技术。

尽管马玉林的“神眼”帮助破案,他的技术仍依赖个人经验,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错误判断。现代刑侦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案件的侦破不再依赖于这种传统手段,但马玉林的传奇经历,依旧在公安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4 02:06 , Processed in 0.00791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