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松风入墨 风骨立心——童治军画松的精神守望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松风入墨 风骨立心——童治军画松的精神守望                                                                          2025-11-02 20:10                                        

发布于:福建省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谱系中,松树始终是坚韧品格与高洁气节的精神图腾。国家一级美术师童治军以松为媒,数十年深耕不辍,将湖湘文化的刚健之气与传统笔墨的雅致之韵凝于尺素,在《松风万里图》《松风览古今》等系列作品中,完成了对松题材创作的当代突破,为花鸟画坛注入了深沉的精神力量。

童治军的画松之路,是与松之品格的深度契合与执着求索。受家学启蒙,他自幼便钟情于松树"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的本性,这份偏爱化作踏遍名山大川的寻松之旅,也沉淀为对唐宋元三代画松精髓的深研覃思。他深知,画松绝非摹形之技,而是精神的对话——为捕捉松的真态,他细察松干的虬劲、松针的层次,乃至风雨中枝叶的摇曳之姿;为传承笔墨精神,他沉潜传统却不拘泥古法,最终形成"学古而不泥古"的独特风貌,让笔下松树既葆有文人画的雅韵,更具自然的生命力。

技法层面,童治军将刚柔相济的匠心藏于笔墨肌理之间。松干以中锋行笔立骨,散笔老毫勾勒轮廓,焦墨枯笔皴擦出树皮的粗糙质感,每一道鳞皴都似岁月镌刻的痕迹,尽显"苍枝挺拔千秋健"的雄浑气象;松针则以大笔散锋细勾,淡墨晕染间生出通透灵动感,如《松贞玉刚》中松针挺秀如剑,与苍古树干形成鲜明的刚柔对比。布局上,他巧用黄金分割比例,让挺拔参天或屈伸俯仰的松树兼具"翔麟乘空之势"与"淡雅之风",更以"风"为灵韵,使静态画面生出松枝摇曳、松针纷披的动态美感,仿佛能听见松涛阵阵的生命回响。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童治军以松为载体的精神诠释与时代呼应。他笔下的108棵苍松在百米长卷《松风万里图》中姿态万千——或如壮士屹立,或似老者沉思,却皆贯穿着"终岁常端正"的本性。这幅被奥组委收藏的作品,巧妙将松的坚韧品格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连,让"松树精神即中国精神"的隐喻具象化。在《钢干铁枝气势宏》中,他以飞瀑云雾为衬,辅以"风雨相亲时作伴,傲霜冰雪傲严冬"的题跋,将松树历经沧桑的坚毅品格推向极致;而《云山苍茫积株松》则以虚实相生的笔墨,营造出"云门无花我独松"的孤高境界,尽显诗画同源的艺术底蕴。

作为深耕湖湘文化土壤的艺术家,童治军的画松之作更融入了地域精神的特质。他将武陵山脉的松涛韵律转化为视觉符号,在《苍松倚天》等作品中,以枝干的开合揖让构建出"势与天接"的空间张力,闲章"水月松风"更彰显出对松之品格的崇仰——既有"大雪压青松"的刚正,又含"隆冬不能凋"的超然。这种将个人审美与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创作,让他的作品超越了景物描摹,成为精神的载体与时代的注脚。

从中国美术馆的展览荣光到百米长卷的传世价值,童治军用笔墨证明:松的风骨,在当代仍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他以松铸魂,以笔立心,让传统精神在水墨中重生,为当代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5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懂生活,是一种艺术,懂书画,是一种艺术 的生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5 11:23 , Processed in 0.00751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