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作人与钱钟书的一段纷争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05:00: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6年06月15日14:54  北京晨报
周作人




钱钟书


  1932年春夏间,周作人应邀到辅仁大学做了八次演讲,并于9月出版了经周氏订正的演讲稿,即《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1月,时年22岁的钱钟书在《新月月刊》第4卷第4期上发表了同题书评,在对周作人“载道”、“言志”文学观提出争鸣之余,顺便还提到了一本书,这就是后来选编入“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的《梅花草堂笔谈》。他在文中写道:
  周先生提出了许多文学上的流星,但有一座小星似乎没有能“swim into his ken”,这个人便是张大复。他的《梅花草堂集》(我所见者为文明书局《笔记小说大观》本)我认为可与张宗子的《梦忆》平分“集公安、竟陵二派大成”之荣誉,虽然他们的风味是完全不同的。此人外间称道的很少,所以胆敢为他标榜一下。
  钱钟书这种看似含蓄的批评,实则就是批评周氏读书不够广博之意,是一望即知的。但周作人当时并没有直接回击,保持沉默达三年之久。直到1936年4月11日,“中国文学珍本丛书”中由周作人题笺的《梅花草堂笔谈》,已经出版5个月了,他才慢条斯理地拈起笔来,轻描淡写地捎带着回应了一下钱钟书三年前撂下的那一段话。这篇收入周氏文集《风雨谈》的《梅花草堂笔谈》一文,文章开篇即写道:“前居绍兴时家中有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四五本,大约缺其十分之二,软体字竹纸印,看了很可喜,所以小时候常拿出来看,虽然内容并不十分中意。移家来北京的时候不知怎的遗失了,以后想买总不容易遇见,而且价目也颇贵,日前看旧书店的目录,不是百元也要六七十。这回《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本的《笔谈》出版,普及本只需四角五分,我得到一本来看,总算得见全本了,也不记得哪几卷是不曾看过的,约略翻阅一遍,就觉得也可以满足了。”
  这段文字,是周作人间接告诉钱钟书,你还在学《三字经》时,我就看过《梅花草堂笔谈》了,而且还至少是清代线装的古籍版本,但还真不觉得这书有什么特别的。紧接着,周氏用其一贯的不紧不慢的拉家常式笔法写道:

  这里须得回过去说《梅花草堂笔谈》了。我赞成《笔谈》的翻印,但是这与公安竟陵的不同,只因为是难得罢了,他的文学思想还是李北地一派,其小品之漂亮者亦是山人气味耳。明末清初的文人有好些都是我所不喜欢的……若张大复殆只可奉屈坐于王稚登之次,我在数年前偶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有批评家赐教谓应列入张君,不佞亦前见《笔谈》残本,凭二十年前的记忆不敢以为是,今复阅全书亦仍如此想……本亦无妨一读,但总不可以当饭吃,大抵只是瓜子耳,今乃欲以瓜子为饭,而且许多又不知是何瓜之子,其吃坏肚皮宜矣。所谓假风雅即指此类山人派的笔墨,而又是低级者,故谓之假,其实即是非假者亦不宜多吃,盖风雅或文学都不是粮食也。
  其实,读过明人张大复文章的,用闲适、精致、独特、隽永等多种形容来评价其文,应不为过。但在这500字里,周作人阐明了他不喜欢张氏文章的根本原因。他并不是认为张的文字不够漂亮,而是不喜欢这漂亮背后的“山人气味”。所谓“山人气味”,即是一味地追求闲与雅的文字形式与风味,但在形式与风味之外,却别无他物——这是没有作者真实思想、切实感悟的“假风雅”。他认为,这样的文章只是饭后闲嗑的“瓜子”,算不得开宗立派、真有思想的特立文字。把瓜子当饭吃,肯定吃不饱;如果还不知吃的是何瓜之子,那就不是吃不吃得饱的问题了,接下来就该拉稀、闹肚子了。在此,他再次强调,“我在数年前偶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有批评家赐教谓应列入张君,不佞亦前见《笔谈》残本,凭二十年前的记忆不敢以为是,今复阅全书亦仍如此想。”这一记回马枪,显然仍是刺向钱钟书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06:30 , Processed in 0.0104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