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非儒:回归对生命终极关怀 才是养老产业本质所在 2016年08月17日 17:33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养老,是人类最关切的话题之一。因为生命终究韶华渐逝,而我们也终究需要在温暖和陪伴中完成自己的轮回。中国人一直把敬老孝顺奉若至高的德行之一,无疑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已经彻底融入到中国人的血脉当中。长久以来,中国人都遵循着一种古老的传统陪伴着生命的渐渐远去。老人们口中的“养儿防老”,或许是对这种陪伴最好的概括。
不过,在冰冷的经济学解释中,这种养老方式或许只不过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社会里的一种理性行为。在人口年龄结构健康的社会里,这种方式尚可发挥作用。一旦遭遇老龄化危机,劳动人口便难以奉养数量庞大的老龄人群。即便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必然遭遇严峻的挑战。
当下的中国,正在一步步地踏入老龄社会。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根据预测,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4亿。更令人忧心的是,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60岁以上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摆在当下中国人面前的,是一副越来越沉重的养老负担。
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危机考验的不仅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样也是整个养老体系。在自由派经济学家眼中,养老压力可由市场化方式缓解。然而,中国养老市场的培育,尚需时日。
养老市场刚刚起步,如何面对老龄化冲击?
总体而言,中国的养老市场才刚刚起步,众多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单一。但伴随着养老需求的日益提升,市场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1.6万个,比上年增长23.4%。可需求仍然远远无法得到满足。以养老机构为例,如果依照机构养老人数占老龄人口5%的国际通行标准计算,中国还需要1千万张床位。专业人才同样急缺。据报道,目前中国的养老人才缺口近500万人,医疗人才缺口也有数十万人。而这一数量也将随着老龄人口的迅速上升而增加。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机构纷纷进入养老产业。一时间,地产商、养老运营商、医药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争先恐后地抢占市场。据有关媒体报道,已经有10余家保险企业、80多地产开发企业和大量的外资投资企业布局中国养老地产市场,投资总额超3000亿元。
但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市场来说,这些企业必然需要经受市场条件和自身条件不完善的挑战。较高的资金成本、亟待提升的专业运营、急缺的养老人才、难度较大的风险控制、有限的融资渠道和政策支持等都是困扰这些企业的主要难题。
以曾经轰轰烈烈的“以房养老”为例。据报道,截止至今年7月,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大试点城市仅有区区60户投保,并且仅有一家保险公司推出了相关产品。这就意味着,在美国行之有效的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在中国遭遇到了失败。自该项产品推出后20多年里,300万老年人得以脱离贫困,预计约1200万美国人因此受益。而在中国,有专家认为,文化观念的相对保守,不完善的REITS市场等因素都成为该政策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以房养老”涉及到金融、社会保障、房地产、医疗等多个行业和领域,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来逐步推行。反向抵押贷款业务依赖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房价的良好预期,但在中国,近年来房价整体波动较大,同时保险公司由于相关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缺少分担风险的动力。
从全世界的发展经验来看,保险公司是养老市场的主体之一。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保险深度参与养老市场,更需要发挥保险的社会保障作用来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险资参与养老产业前景如何?
保险在养老市场具有巨大的优势。首先,险资具有难以比拟的资金成本优势。房地产企业的短期融资成本或许较低,而保险公司的长期资金成本较低。第二,险资资金持有周期长。据业内人士估计,险资中80%为寿险资金,其中约48%为20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对于投资回收期长的养老产业尤其是养老地产而言,险资毫无疑问具有极大的优势。第三,保险公司涉足养老产业可以延伸产业链,把传统保险产品与其它养老产品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涉足老年用品、医疗护理等多项产业。
具有金融工具和资金成本优势的险资在养老市场被广泛认为应该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发改委和保监会频频推出政策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健康、养老、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建设。对此,许多保险公司也的确表现得非常踊跃。尤其是养老地产,由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受到限制,而养老地产则具有长期回报率高且风险较小的特点,因而备受青睐。以泰康人寿为例,一直以锐意创新著称的陈东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泰康预计投入千亿资金布局医疗和养老产业。
2012年,泰康推出中国保险业第一个虚拟保险与实体养老社区相衔接的“幸福有约”养老计划。其它保险公司也纷纷效仿。不过,将医疗与养老结合的模式却是泰康人寿的独创。通过借鉴美国先进经验,同时融入本土特色,泰康用八年时间打造融合了保险、医疗和养老的CCRC持续关爱型社区。这种模式可谓国际首创。
坦率而言,泰康人寿的恒心和专注虽令人钦佩,但这样的投入从收益来看却并不可观。对此,陈东升自己也坦承“泰康人寿在养老社区、医院和不动产上投资的近200亿元至今没有收益”。养老地产长期回报率高的前景,难以通过传统租售实现,而是需要在后期配套服务和证券化中获得满足。
纵观市面上的养老地产,国内许多养老地产项目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后期的运营服务都非常不健全。首先,养老地产项目资金需求量大。由于养老地产不仅涉及到土地开发,更需要耗费昂贵的养老配套设施,这无疑大大增加项目投入成本。其次,养老地产项目资金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业内估计8-10年)。相比起商业地产开发,养老地产对企业吸引更低。譬如上海某著名的地产项目,运营4年后才收回成本。第三,国内企业对于养老社区的运营缺少经验,市场上普遍出现重开发而轻运营的现象。
不过,泰康人寿似乎有意因难而上。从战略布局来看,泰康人寿显然有意打造以大健康为核心,实体医养产业与保险产品结合的全生命产业链整合。在当前前景未明朗的市场环境下,许多企业虽然纷纷摩拳擦掌,但都大多停留在试水阶段。只有少数企业如泰康人寿选择坚守甚至更大力度投入养老产业当中,这显然是基于对未来乐观市场预期的战略判断。据有关测算,中国2020年养老市场规模在5万亿到8万亿之间,2030年有望超过20万亿。
尽管明知短期内不盈利,具有战略眼光的陈东升能够坚持用其它资本收益补贴养老产业建设,显然是有他的底气。2015年泰康实现净利润近106亿元,同比增长53%;营业收入达1323亿元,同比增长34%;投资收益为486亿元,同比增长72%;退保金同比下降30%;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5%,提升42%。此外,其保险销售各业务条线去年更是全面爆发,总规模保费跨越千亿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其核心业务、新业务价值持续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在资产管理上,泰康资产优异的投资业绩在保险圈一直令人称艳。数据显示,仅受托管理的泰康人寿资金,泰康资产就累计为母公司创造了超过两千亿元的收入。显然,良好的资金状况以及令人羡慕的资产管理收益率正是支持泰康人寿这一战略举措的关键所在。
战略深处的人文情怀
然而,仅从战略发展的角度似乎不足以解释陈东升为何选择这一看起来颇具挑战性的发展路径。毫无疑问,这一战略选择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情怀。当下,世界范围内许多人对企业颇有微词,他们认为,能够站在人类长远福祉考虑的企业太少,急功近利的企业太多。在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看来,股东利益最大化才是企业的根本宗旨。然而他们忽视了,企业同样也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他们同样肩负着社会责任。
陈东升先生有一席话颇让人动容,“医养产业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产业,而人寿保险公司的优势就是拥有巨大的保险资金,能够为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提供长期的资本投入,因此泰康的医养战略不是十年、二十年规划,而是百年大计。”泰康战略选择的背后,体现出该公司对人文情怀的坚守。如果不能理解他们这种情怀,就很难理解泰康为何对养老产业为何如此执着。
对泰康人寿战略选择的对错或许需要留待时间来评判,然而面对中国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危机,是否能够将企业自身发展命运与社会历史潮流结合起来,体现了一个企业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