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朝时,有位老臣,叫张廷玉,是军机处的第一批成员,又是总理事务的大臣,还兼负责抓吏部和翰林院的工作。他给康雍乾爷孙三代打工,从雍正时开始就一直坚持在几个部门上班。对于张廷玉的工作强度,雍正有过中肯的评价:“自朝至夕,无片刻之暇”。
张廷玉长期超负荷工作,居然挣扎着六十多岁了还能主持当时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修《明史》。等到第三任老板乾隆上台的那一年,张廷玉已经64岁,《明史》也修完了,迫切想退下来休憩的张廷玉,知道不能一下子都辞了,于是缓缓来,在65岁那年的十一月,先辞了总理事务的职位,等着一步一步抽身而退。乾隆毫不含糊地批准了他辞掉总理事务的申请,而且在1742年,乾隆指示:“廷玉年已过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 ”
乾隆十一年,1746年,74岁的张廷玉遭丧子之疼。朝廷给予他可以由人搀扶上朝的优待,并让其次子张若澄进入南书房上班。
申请退休被拒君臣辩论群臣听证
1748年,已经是76岁高龄的张廷玉,终于给皇上递交了离退休申请,理由是“老病”。依照情理来看,一个76岁的老臣申请离退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张廷玉误判形势!乾隆没有答应。 37岁的乾隆这样批示:老先生是两朝天子的重臣,咱皇室早把您看成自家人了,百年之后,您的牌位将光荣地放在我们皇家的祠堂里,您还见什么外呢?居然还要辞官归田?没这个理。不准。“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 ”
乾隆的批示让张廷玉大跌眼镜,于是马上一封信反驳:哪怕在宋朝、明朝也有已经位列皇家祠堂,却仍可以退休的先例,“古今通义”。
乾隆回复:退休的事也不能完全按照经典办,也要变通,您老是想着七十退休的清闲,干吗不再熬几年,工作到八十岁,享受拄杖上朝的荣誉呢?我觉得您要向三国的诸葛亮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廷玉针锋相回信:人家诸葛亮是在乱世,完成匡扶汉室,统一国家的大任都在他肩上,我生活在太平盛世,没什么不可卸下的大任,这能比吗?
乾隆又强词夺理:你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工作任务不同,但你们一心尽忠的精神境界是一样的,把你换到三国,也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诸葛亮换到你的位置,也不会递交退休申请,“易地皆然”。“不独受皇祖、皇考优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余年眷待,亦不当言去。 ”意思是,我的爷爷,我的老爹,都提拔你,照顾你,给你权力和荣誉,我又这样照顾你,无论看在谁的面子上,你都不能走。
更离奇的是,乾隆还把自己与张廷玉关于退休事项进行争辩的记录,全程在朝廷上公示,让全体文武大臣评理。
当然,在几次交锋后,乾隆作了一定的让步,解除了张廷玉在吏部的工作任务。皇上让一寸,张廷玉也不敢进一尺,于是没有再进一步递交报告。
据理力争退休后不久被借故抄家罚款15000两
写清史的人说了一句公道话:“然廷玉实老病”。张老确实又老又病。乾隆考虑到这种情况,于是又通融了一步,在张廷玉77岁那一年的正月,又批示:可以每隔十天才去一趟办公室,每隔四五天去一趟皇宫和皇上商量工作。到这年冬天,恩准养病。
养病期间,乾隆特意派军机大臣去慰问,张廷玉讲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暂归。 ”其实意思很明白,实在想退了。终于乾隆扛不住了,批准退休,并且对归家程序有具体指示:等来年河流冰块化解了,坐船回家。
然而,张廷玉因上书乾隆要求保证让其百年后可入皇家祠堂不反悔让乾隆不满,乾隆允许张廷玉正式退休那一年又恰逢乾隆的长子定安亲王永璜病死,张廷玉作为永璜的老师,此时提及正式告老还乡终于惹怒了乾隆,而且用词前所未有的严厉:“漠然无情,是尚有人心者乎? ”意思是说,你好歹也是我儿子的老师,不体谅我的悲痛之情,不念及学生去世之悲哀,居然只想着撂挑子走人?最终,乾隆取消了张廷玉入皇家祠堂资格,次年又因张廷玉儿女亲家与反清知识分子吕留良有密切往来,而罚款15000两白银,北京的住所抄家。中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