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赡养人”李秀英的故事 在繁华的北京王府井街头,94岁的李秀英和74岁的女儿侯昌凤正以特殊的方式在养老……
64岁时再次成了“赡养人”
1951年,33岁的李秀英从安徽省无为县来到北京,成了一户干部家庭的保姆。她先后带大了雇主家的4个孩子。1964年,李秀英跟随雇主一家搬到了现在的住处,与王府井大街仅仅隔着一个通道。李秀英与雇主一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
李秀英有一儿一女,儿子很小就得胃癌死了,她的老伴也在很久之前就去世了,为了女儿她一直没有再婚。女儿就是侯昌凤,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且双手残疾。当年一手带大的雇主家的孩子通过努力给李秀英落了户口,就落在她住的房子上,还给她办了低保。
90岁时,一次上楼收废品,李秀英摔断了腿。她医保所在的医院不收,“岁数太大,接不了,治不好。”在广播电台工作的“大女儿”四处打听哪个医院接骨头接得好,后来,“大女儿”送李秀英去了北大第六医院,在那做了手术,住了70天花了7万块钱。出院后,“大女儿”为了方便李秀英走路,给她买了一个碳钢的行走辅助支架。
和母亲的“幸福”相比,亲生女儿侯昌凤可谓“老无所依”。30年前,因残疾没法工作的侯昌凤从安徽老家来到北京投奔母亲。
侯昌凤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在侯昌凤的描述里,儿子不孝顺,还阻拦其他几个女儿养她,更可气的是为了少交人头税,竟把她的户口给注销了,成了“黑人”,前不久,母女俩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村里又给她恢复了户籍。可侯昌凤还是愿意与母亲李秀英在一起生活,坚决不回老家。
如今李秀英靠着每天在王府井大街拾荒,再加上70岁后享受的低保,养活娘俩。这样的日子她们母女已经过了20多年,很习惯了。
靠自己的能力养活女儿
5月12日,母亲节前一天,一组名为《那些年,感动过我们的妈妈》的图片在网上流传开来。李秀英在王府井大街拾荒的照片被放在了第一张。
每天傍晚,李秀英都要扶着行走辅助支架,出来捡瓶子和纸盒。她的腿脚不便,半个小时才能走100米。每走一步,她都抓住支架,一走一拖,身后像拖着一个“大尾巴”。慢慢地,周围的商户、小卖部的老板和环卫工人,都认识了李秀英。大家看她可怜,都把废纸盒、空瓶子给她留着,等她上门来取。
其实,李秀英捡废品一个月下来最多时都卖不到100块钱。前几天,收废品的人告诉她,现在瓶子一个8分了。李秀英听了,有些失望地说:“降了2分钱啊。”
侯昌凤的手有残疾,不能拎重物,尤其还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心跳过慢,随时有猝死的可能,应少运动。所以,基本不能帮母亲李秀英什么忙。最多到商户那里把一些轻便的废纸盒装在一个箱子里,用绳子拖回来。
在李秀英家这间不到7平方米的屋子里,最值钱的是一台别人送的25寸电视机。媒体的报道为母女俩带来了很多好心人,有的送物,有的送钱,面对绝大多数好心人,李秀英选择了“拒绝”。周围的一些人慢慢地理解了她的心,“她真的是想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女儿”。
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
对于现在的生活,李秀英很知足。她说自己是过过苦日子的人,“原来把咸菜汤倒进锅里当盐,现在好多了”。旁边一家安保公司每天都给李秀英和侯昌凤送来饭菜,“虽然是剩下的,但很干净”。母女俩吃不了,就把饭菜倒在一个桶里放在门口,给附近的流浪者吃。母女俩还养了八只流浪猫,三只大猫,五只小猫。对于房子拆了怎么办?李秀英一点儿也不担心,反而笑了:“我有户口落在这个房子上,房一拆,我就发了!”母女俩居住的这间小屋就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旁边。指着对面的新东安商场,李秀英笑着说:“就是这个商场,开张的时候我还拿到了遮阳补助费呢,其实屋子里阳光一点也不少,这大门口早上也有太阳。”
以李秀英的条件,她可以去养老院,可她不愿意去。“我进去了,女儿怎么办?她没北京户口,进不去。”每天,李秀英还是出去捡瓶子,生活仍然像过去十多年一样,几乎没有改变。(摘自《中国周刊》 李佳蔚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