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实习上五峰(原创) 入学后第二年(1954)的春夏之交,植物学实习——上山采集标本。来自京山线各站点和铁路南北的学生,听说要集体攀登碣石山,兴高采烈。学校对这次实习非常重视,事先就按教学计划制备了标本采集箱、高杆剪枝剪、标本夹、采矿背包、军用水壶以及简易医药箱,学生也都换上了适于上山越野的服装鞋帽。果蔬专业同年入学两个班级的学员,活像两群出笼的飞鸟,叽叽喳喳地从县城东郊,向着城北碣石山奋飞。 碣石山主峰东北侧,有一处由五座峰峦组成的画屏,人称“五峰”即:望海、锦绣、平斗、飞来与挂月。就在这五座山峰“环抱如椅”的腹部有一处胜境——“韩文公祠”。明嘉靖年间,山海关“山石官内道”范志完瞻仰昌黎城内为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而修建的“韩文公祠”,得知韩愈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自称昌黎韩愈,人称韩昌黎。山石官建议并主持在五峰之斗坪重新修建一座“韩文公祠”。这里依山临水,肃穆端庄,东南可望渤海。当年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多次在祠中政治避难,并写有多篇文章。其中写于1919年7月13日的《五峰游记》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五峰有个圣境,就在山腹。好事人再此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东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余。”“看守祠宇的是一双老夫妇,此外一狗、一猫、两只鸡,我们在此,老夫妇很替我们操作。” 植物学实习采集植物标本选在这里,一则是这里植物种类繁多,二来也有瞻仰圣迹的成分。分散在这林木葱茏、芳草遍地、鸟鸣谷幽的五峰腹地,第一次参加野外实习的学生们,吵吵嚷嚷,跑跑停停,草本、木本,花果枝叶,常见的科、属、种要采集有代表性的,稀有的科、属、种尽可能兼收并蓄,以备回去识别、鉴定与加工利用。由于有讲课张老师在场,争取利用这次在现场实习的机会,不仅力争验证书本上学过的理论知识,还要额外认识书本上没讲过、日常生活中虽然常见又不知名的花草树木。 实习生的午餐就安排在五峰环抱下的一个岗地,听见带队老师宣布就地休息,男女同学按实习小组分伙儿,围坐在杂花野草丛中,一边尽情欣赏享受山海风光,一边咀嚼着自备的白馍咸菜。相处有一年多时间,情窦初开的年轻处子,或亲密无间地交换实习心得,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试探性的敞露心扉。也许带队老师看到了或是猜到了什么,便打开照相机的镜头,把这些或明或暗的群像,一组一组摄入底片,至今我的黑白相簿里,还保存有我们小组在五峰山下进餐时的青春倩影。我当时穿一袭散腿米色的长裤,回力球鞋,浅蓝色短袖衬衫,白色大檐儿遮阳帽,手拿馒头正送往嘴边,身边一位短发圆脸女孩递过来军用水壶,周围同学各自谈笑嬉戏,一派青春气息洋溢在生机勃发的山林间。 饭后少事休息,各实习小组都在整理采集的鲜活标本,为了保持标本的自然状态,需要立即将它们固定在标本夹内。标本夹由上下两扇用横竖交错的木条拼接而成,两扇木框之间夹有相当数量的吸湿草纸。操作时,将两层木框打开,先将采集到的枝叶花果平放在几张吸湿草纸上,上面覆盖数层草纸。就这样仔细地把每一份标本材料,都用草纸上下垫好,然后再将一份一份垫好的标本整齐叠加在一起,一副标本夹内可固定一二十份鲜活标本,叠加完毕,放在两扇木框之间,用绳子固定。至此,采集标本的实习任务就算告一段落。回学校后,过一两天须打开标本夹,通风散湿并更换草纸,大约经过一两个月,植物标本已经干固,但仍保持有当初的新鲜色彩和生存状态。最后从标本夹取出,固定放在特制的硬纸上,并配加标本登记卡,写明标本的名称、分类(科、属、种)和采集地点和采集日期。 整理好标本夹和一应工具,看看太阳已经逐渐西沉,镶金边的老云似乎想来提前接驾,把整个西天渲染得五彩缤纷。实习队满载丰收喜悦,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清,下山回校了。任课及带实习老师对这次实习非常满意,说是采集标本成功率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