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6 21:35: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兰梅 于 2017-5-16 21:41 编辑

    2017-05-16 18:26
  

新凤霞——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

新凤霞(1927.1.26~1998.4.12):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祖籍江苏,生于苏州,人贩入津。著名的评剧演员,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曾饰演青衣、花旦,评剧“新派”创始人。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共党员。6岁学京剧,13岁习评剧,15岁任主演。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她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另一方面,作为齐白石先生的徒弟和义女,也深得老人真传。
艺术特色:新凤霞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甜润、委婉、清脆、明亮,深得业内同行认可和观众喜爱,新派的三大特点:鼻腔共鸣、特有的吐字归韵,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反调大慢板;三拍子调;格登调;降香调,蜻蜓调;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代表剧目:《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
新“凤”霞在那个年代,这是新凤霞无法逃脱的厄运:幼年被人贩子由南而北卖到天津,辗转落到一户赤贫人家,从此她成了一个不明身份的人。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人们都认为女孩子是不值得起个名字的。可见,新凤霞这个名字的来历必有一段传奇的佳话。
新凤霞曾这样说—— 小时候,人们都叫我小女儿,高兴了叫大女儿,反正是个不值钱的女儿……有一天早晨,突然从外面飞进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地满屋飞,最后落在窗台上不走了。我的大伯父便对我父亲说:“这可是只喜鸟、福鸟哇!常言说:出门见喜飞来凤,凤是鸟中王。”接着便说,“给小女儿起个名,就叫‘凤’吧。”就这样随便一说,全家人都管我叫“凤”了。里里外外也便都这么叫,我总算有了个名字。这也是后来取名时抱定不能少“凤”的缘故吧。

新凤霞

13岁时,小凤开始拜师学评剧。因为跟姐姐学过京剧,有基础,学戏快。很快上台演习了。这回师父认真地说:“你应该起个艺名了。”师姐师妹中叫霞的名字最多,什么新红霞、新艳霞、新翠霞……师傅讲到,天上的光就是霞,于是小凤决定叫霞字了。后来小凤把自己小名“凤”的来历给师傅讲了。师傅脱口而出:“新凤霞!对了,这个名字好!新凤霞。”
从此,新凤霞这个艺名代替了我的本名、学名。并曾张榜在“评剧皇后”的位置上。——新凤霞
姐妹情小白玉霜—情谊笃厚
刚加入戏班时,新凤霞家庭较为贫困,无力购置行头。而当时戏班是不为女演员准备行头的,完全得自备。为此新凤霞终日愁锁眉尖。小白玉霜就主动把自己的行头和头饰借给她用,有很长一段时间,新凤霞就是穿着小白玉霜的行头演戏,这在人情淡漠、“同行是冤家”的旧时代,有此义举也是颇为不易的。

新凤霞和小白玉霜

1943年3月,新凤霞在河东天宝戏院首演白派代表剧目《潇湘夜雨》,小白玉霜与她并不在一个戏班,唯恐新凤霞演出不熟练,便专程从南市庆云戏院赶往河东给新凤霞把场,使新凤霞的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

新凤霞和小白玉霜

1957年,新凤霞的爱人吴祖光受到了错误处理,并被流放外地改造。新凤霞被迫搬到了单位去住,单位给她安排了一间阴冷的小屋。后来新凤霞因居室潮湿患了关节炎,当时新凤霞属于监管批判对象,谁也不敢接近她。小白玉霜发现新凤霞经常在院子里晒被子,便到她的居室看了看,既震惊又难过,便不顾众人非议,找到单位领导据理力争,终于给新凤霞调换了一处条件较好的住处。
1968年,小白玉霜因遭受“文革”政治风暴摧残而自杀身亡,新凤霞闻讯悲痛欲绝,但当时情况自身难保,未能给情谊笃厚的姐姐送葬,一直成为新凤霞的一块心病。
严凤英—南北双凤(新凤霞自述)
一九五八年我们两人见面,我和凤英可说是一见如故。凤英待人亲切热情、胆大、性格倔强、有魄力,美丽、漂亮。一见面我就喜欢上了她。
她来北京看我,住在我家。那时,她是一帆风顺的红演员,可我却是政治压力非常重的倒霉旦儿!我说:“凤英,你来看我,不害怕吗?”她干干脆脆地说:“怕什么?你在台上唱戏,观众买票来看都不害怕,我也不过是个唱戏的,怕什么,光明正大!你太胆小了!”

严凤英

我俩睡在一张床上。共同从旧社会过来的女艺人有共同的苦难经历,话一开头,就像流不完的小溪。我们俩抢着话说,不让“盖口”。她讲从小流浪卖艺在南京受侮辱、受迫害的艰苦岁月。我讲从小被卖、挨打,为了吃饱闯荡江湖。
当然,我们谈的最多的还是戏。谈她的《天仙配》、《打猪草》、《女驸马》,谈我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花为媒》。有时说着说着,兴奋起来,凤英就拉起我来:“院子里说!”我们就在院子里手舞足蹈,说起身段、脚步。她总是兴致勃勃,有次对我说:“你教我唱评剧吧,我特别爱听那段‘巧儿我’!”于是,她唱起了“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我跟她学了那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天仙配》——严凤英


《刘巧儿》——新凤霞

那时,上海一位评论家把我们称为“南北双凤”——南凤就是凤英,北凤指我。我们俩的名字都正好有个凤字。我开玩笑说:“凤英,咱俩也是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呀!”她笑得开心极了。
“文革”前凤英的命运比我好得多,什么运动也没沾上。十年内乱开始,我当然又是在数难逃,这时又传来一个坏消息:言慧珠自尽了,小白玉霜自杀了……我心里一阵阵发紧,想到了凤英:她不会有什么事吧?她能够“正确对待”吧?凭她的坚强,总能咬牙挺过去吧?谁知,这时听到一个传闻:严凤英吃了大量安眠药自杀,已经去世!
三八妇女节那天,我被邀去看电视连续剧《严凤英》。当我看到严凤英死去盖上那块白被罩,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失声痛哭不止。
我想念你啊,凤英!——新凤霞
一辈子
吴祖光—生命的灵魂
老舍先生常去天桥看戏,了解民间艺人的舞台生活。新凤霞将老舍先生视为父辈一样尊敬,说话无拘无束。而老舍认为凤霞痛快、直爽、热情单纯。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忘年交。老舍先生关心新凤霞的终身大事。一次,他说起单身作家的朋友吴祖光,而这个名字,如同一枚石子,投入新凤霞的心湖。

吴祖光

老舍先生介绍两人相识,进而交谈。“他跟我有缘。”新凤霞认定。果不其然,因为《刘巧儿》,新凤霞成了名角。而吴祖光应约,为《新观察》杂志采访于她。两人相谈甚欢,吴祖光称赞新凤霞的直爽,并称稿写出后,请她看看,以作修改。此时的新凤霞,却非常难为情——“我不认字,看不下来……”

新凤霞与吴祖光

全国青联代表大会召开,指定新凤霞发言。新凤霞实在为难,第一时间想到吴祖光。电话中,她请吴祖光来家细谈。一个说,一个记,口传心授,吴祖光指导着新凤霞……
新凤霞鼓足勇气,面对吴祖光说道
——我想跟你……说句心里话行吗?”
——说吧!
——我想跟你结婚,你愿意不愿意?
吴祖光在运动中被打成右派,他去了北大荒之后,新凤霞就搬进了集体宿舍。文化部的一位领导把她招去时,说只要她同丈夫离婚,就可继续她正值巅峰的演艺事业。她却说:“王宝钏等薛平贵等了十八载,那么我可以等祖光二十八载。祖光是好人,我等他。”就是这样一句话,新凤霞成了评剧院内定的右派。她白天挨批斗,晚上唱戏,从舞台上下来,就要去刷马桶。她心里委屈,对吴祖光无比思念。老舍就劝她多给祖光写信。她给吴祖光寄东西,写了很多的信,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儿都告诉他,他也写厚厚的信给她,书信成了他们唯一的安慰。

新凤霞与吴祖光

好容易等了三年,把吴祖光从北大荒等回来,还没有喘息的机会,接着的“文革”,又扰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吴祖光再次被揪了出来,新凤霞也一起受到牵连。在被痛打批斗中,新凤霞半身瘫痪,再也不能登台唱戏了。当所有风云散尽,迎接他们的是已衰老的容颜,和她残疾的身体。吴祖光鼓励她绘画,并在他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上题字。新凤霞在他的帮助下,终于重拾生活的乐趣。在丈夫给她的书房里,二十多年,她完成了几千幅花鸟画和十几本回忆录。可有一天,新凤霞突然病故。她的离去,让吴祖光无法相信,此后,他一直住在她的书房里,到死也没有离开。

新凤霞与吴祖光

挚爱的舞台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
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评剧电影《花为媒》

评剧电影《花为媒》新凤霞饰张五可

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
评剧《刘巧儿》

评剧《刘巧儿》新凤霞饰刘巧儿

《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
评剧《杨三姐告状》

评剧《杨三姐告状》新凤霞饰杨三姐

《杨三姐告状》是评剧的代表剧目。这出诞生于上世纪初,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好戏,历经近百年而魅力不减,盛演不衰,至今仍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杨三姐告状》是评剧奠基人成兆才根据1918年发生在河北唐山滦县的一件真实案件创作的。滦县冯家狗庄的富家子弟高占英与其嫂通奸,谋害了妻子杨二姐。年仅16岁的杨三姐为替姐姐报仇,经过上县赴省艰难曲折地告状,最终打赢了官司。1919年,成兆才创作了《杨三姐告状》后,很快被各戏班演出,成为评剧的看家戏。新凤霞从14岁挑班唱戏,就演过这出戏。成兆才原作是60多场次的连台本,有些情节带有迷信色彩,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停演。
1955年,中国评剧院成立后,对《杨三姐告状》进行了整理重排,将原连台本戏精炼改编为单本剧,由新凤霞、赵丽荣等主演。为了排好这出新的《杨三姐告状》,新凤霞曾去滦县访问杨三姐。可当她满腔热情地到滦县后,却遭到杨三姐家人的阻挠,不让她和杨三姐见面。起初新凤霞很不理解,后来经过访问杨三姐的哥哥杨国恩及周围村民,她才理解了杨三姐及其家人的苦衷。经过一番努力,新凤霞还是与杨三姐见了一面,但是没有深谈。
虽然,此次滦县之行留下了一些遗憾,但通过采访其他当事人,新凤霞还是收获不小。此后不久,由新凤霞主演的新《杨三姐告状》重排公演,深受欢迎。
趣·记有一次,吴祖光在家举办“敬老宴会”,邀请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客人到家中做客,其中就有著名画家齐白石。当时齐白石年事已高,是由他的看护人武则萱陪着来的。齐老坐定之后,立刻就被新凤霞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看着她。武则萱在旁边推了他一下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不要老看着人家,不好……”齐白石生气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我就要看!”老人说完,脸都气红了。新凤霞赶忙走到他跟前说:“齐老,您看吧。我是唱戏的,不怕看。”吴祖光也上前哄着他说:“您看吧,您看吧。”满屋子人全笑起来。这时黄苗子和郁风两口子站起来说:“老师喜欢凤霞,就收她做干女儿吧。”老人这才不生气了……就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新凤霞给齐白石行了礼,认了干爹。新凤霞从此与齐白石结下了父女之缘,并得到老人的真传,又有了师徒之谊。

新凤霞与齐白石

齐白石送给新凤霞和吴祖光一枚印章,上面刻着“霞光万道锐气千条”,其中“霞”和“光”就是指新凤霞和吴祖光两人的名字。
就在“敬老宴会”的第二天,新凤霞和吴祖光特意到西单跨车胡同的齐家看望齐白石老人。一到齐家,老人从怀里摸出一长串挂在胸前的钥匙,亲自打开一个中式古老的立柜,从里面拿出一盒盒的点心,但大部分已经干了,硬了。显然这些吃的东西他是轻易不给人吃的。接着老人又当即作了一幅画――《红叶秋蝉》,并在画上题了两行字:“祖光凤霞儿女同室壬辰七月;五日拜见九十二岁老亲题记。”

《红叶秋蝉》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因病逝世。近于当年国内形势,新凤霞和吴祖光都没能去与齐白石告别,更没能去给齐白石送葬。
尾声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时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晚年坚持写作,著有《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1998年,一代佳人就此仙逝,享年71岁。
有人说她生错了年代,而正是那个年代,造就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成就了她圆满的爱情,辉煌的事业,哪怕遭受迫害也笔耕不辍的精神,对于新凤霞来说,人间这一遭,不枉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1 01:05 , Processed in 0.0103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