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军离不开“科研疯子” “不专则不能”“不疯魔不成活”。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用58年的人生证明了这些成功经验。 当年,钱学森回国时,一位美国海军将领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海军陆战队5个师的兵力。”7年前,黄大年回国时,有外国媒体评价:“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坚守理想、不知疲倦,争分夺秒、唯恐落后,“像太阳一样的人”“一颗充分燃烧的‘能量球’”,这就是黄大年给人的印象。“把科研当作‘情人’”“每年出差130多天”“经常吃了速效救心丸搞工作”,这就是黄大年“疯魔”的真实写照。对此,黄大年颇为认同:“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正是凭着这股“疯魔劲”,黄大年成就了祖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多处“弯道超车”。7年间,黄大年带领400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有人赞叹,当很多人还在2.0时代徘徊的时候,黄大年已站在了4.0时代,甚至更远。 很多时候,我们惊叹那些科技英才,羡慕他们成功的荣誉,却可能忽视他们身上的执著精神、“疯魔劲头”。当今世界,科技竞争乃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核心能力的竞争,这方面一旦落后,就可能成为致命的短板。这就要求科技人才必须有一股“疯魔劲”,敢于拼前沿,勇于争第一。正所谓,“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则文必工,艺痴则技必良”。钱学森钟情于导弹研究,终成为一代巨匠;宋文骢醉心于国防重器,终成为“歼-10之父”;黄大年痴迷于前沿攻关,终成为科技巨星。无数科技英才的事迹表明,最是钟情专一、埋头苦干的人,才有希望登上科技的峰巅。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军队兴。今天,科技兴军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战鼓已经擂响。实现科技兴军,不是一句口号,也不能一蹴而就,它离不开一大批像黄大年那样的“科研疯子”,离不开他们身上的“疯魔劲”。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建国初期,很多海外英才集体回国,他们认为:“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凭着这样的家国情怀,很多人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为中国托举起“两弹一星”。今天,我们正走向民族复兴,而民族复兴的支撑在于科技振兴,在于大批科技人才聚力科技强国、科技兴军。在黄大年心中,“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正是拥有一颗“祖国高于一切”的初心,让黄大年这样的科学家隐忍克己、朴实包容,只讲奉献、不图回报,潜心钻研、铸就辉煌。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进则退。在其它领域,也许不需要“一招鲜”,但在科技兴军的战场上,必须有“一招鲜”。这个“一招鲜”就是颠覆性技术,有它才有发言权,战场才有主动权。然而,“在科学的竞跑中,任何取得的成绩都将马上成为过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就是这种“不安全感”、这种“本领恐慌”,使像黄大年这样一大批科技英才,兀兀穷年、拼命工作,为国家和军队创造出一批核心技术。 朱光潜先生谈过,美的人生应该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很多科学家之所以成果丰厚,就在于以出世的态度做学问、搞研究,超然物外;以入世的态度爱国家、爱科学,殚精竭虑。黄大年就是这样的人,“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他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纸都写不满”。 “做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上,需要无数个黄大年一样的人燃烧自己、照亮未来,挺起民族脊梁。广大军队科技工作者们,当以“黄大年们”为榜样,始终保持一股“疯魔劲”,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时代洪流,努力为科技兴军作出新的贡献,不断书写出彩的军旅人生,撑起强国强军的宏伟大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