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沙孟海的信见过吗,这手钢笔字现在的书法家不一定写得出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05:49: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7-05-30 21:47

  
最近,有一大批近代名人的“聊天记录”首次在杭州公开。“字响调圆——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展出了80余件手札,落款均是现在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叶恭绰、陈寅恪、马一浮、郭沫若、周作人、俞平伯、黄宾虹、沈尹默、钱锺书、徐悲鸿、夏承焘、丰子恺……
而这些信,都是写给同一个人的——龙榆生。
80余封手札,清一色的文化名流,收信人龙榆生自然也不一般。
龙榆生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万载,他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与夏承焘、唐圭璋、詹安泰并称“民国四大词人”。他于1934年发表的《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正式界定了词学内涵,并提出词学研究的八个方面,其主编的《词学季刊》,编著的《风雨龙吟室词》《唐宋词格律》等,在学界有着广泛影响。
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龙榆生也很熟悉。毛泽东在延安时就读过龙榆生先生主编的《词学季刊》 ,陈毅多次致函龙榆生,讨论诗词问题。
也难怪大部分信的开头,他们都称呼他为“榆生兄”。

龙榆生

龙榆生的“朋友圈”相当有趣。因为是私人信件,手札往还中,大家都自在、随性很多。
有多有趣?
郭沫若写给他的信就像在“掐架”。
这封《大函及诗扎》,内容很直白,是批评龙榆生写诗“缺乏新意”。郭沫若写道 :“尊师火候深刻,但读后却乏清新感。恐不免仍为旧式格调所囿也。”
作为传统文人,龙榆生的诗,恪守古法,及其讲究音律、词韵、声调等,和郭沫若是完全相反的。郭沫若提倡随着时代走,追求新颖。

郭沫若致龙榆生手札

龙榆生和近代大儒马一浮交往不浅,他们时常谈论中国古典文学——马一浮也是一个爱写诗的人。
有一份沙孟海的信,提到了马一浮。这份信写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作为前辈的马一浮年事已高,而沙孟海同马一浮一样住在杭州,在信里总不忘提及马老近况。
信中大半是在聊工作。末尾几句提到马老:“他患白内障,不能看书……现在只能写大字,自署‘蠲叟暝书’。”
蠲叟暝书,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瞎写的。”
传统学士、文人,都有一副好笔墨。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的作者,一个个都是传统文人,是“复合型人才”。叶公绰、谢无量、郭沫若、马一浮、沙孟海、沈尹默、黄宾虹、赵朴初、徐悲鸿等,书法都很出名,他们的手札,也是现当代的优秀书法作品。
沙孟海的这封信,是展览中唯一封钢笔写就的信件。而我们对于沙孟海,恐怕看的最多的还是他的毛笔书法。

沙孟海致龙榆生手札

一通手札,一片心情;一页笺纸,一张面孔。在这些手札中,我们读到了优美的文辞,典雅的书法,也能看到文人的情怀。
陈寅格的信耐人寻味。作为一个史学家,他在信中向龙榆生抱怨“家中无书。”
究竟为何,专家们尚在研究中。有人推测这样的场景,当时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或是战火、或是人祸,导致陈寅格“家中无书”。
展览中80封信,只是龙榆生所藏信件中的二成,更多的资料还在解读。

陈寅恪致龙榆生手札


丰子恺致龙榆生手札


吴湖帆致龙榆生手札


沈尹默致龙榆生手札


马一浮致龙榆生手札


黄宾虹致龙榆生手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7 01:54 , Processed in 0.00754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