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个小常识巧辩新老瓷 承唐Lee 2017-06-10 10:25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1 05:54: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今天在发一篇文,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古瓷的奥秘;
古代瓷器的纹饰和器物的款识,画法和刻法都非常的自然流畅,新瓷尽管笔法熟练,但免不了生硬、呆板,就像写字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笔法各有不同,都说字如其人,仿字只是可以仿形,防神就非常困难了,真正能做到形神具备的估计也都不屑于仿造了,仅仅自己的书法就是一大笔财富了。

新瓷做赝品糊弄人,重点还是在于仿古,照葫芦画瓢的仿,但仿制过程中肯定会留有不自然的临摹痕迹。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古瓷青花深沉于釉下,色料是由内而外的,看着很浑厚,新瓷青花似浮于釉上,就像人化了妆一样,脂粉总是在表面,一眼就能看出来。


古瓷由于长期受大自然中空气尘垢的侵蚀,加上温度和湿度的不断变化,并且这种自然的变化毫无规律可言,使釉面分子有无规律的散失,釉面开片紧密,而新瓷的开片呈崩裂状,古瓷的开片内很多可以看到尘垢侵入其中无法擦掉,而新瓷开篇内光洁新亮。


由于古今制瓷工艺和胎、釉原料配方不同,古瓷缩釉处外缘翻卷,新瓷缩釉周围与坯体紧贴,有些新瓷仿旧虽可乱真,但仔细观察釉面的细微处,仍能看出破绽。

古瓷因为存世时间长,年代久远,器物釉面的光泽深厚温润,光是由内而外的发出,这种光是自然形成的,并没有刺眼的感觉。新瓷往往釉面有一层浮光,光亮刺眼,或者说叫做“生性”“火气”, 即使用消光剂(一种弱酸性物质)或其他方法打磨做亚光等处理去掉表面浮光,也不会呈现古瓷温润的莹光, 放大镜下看的话,釉面会有无数的人工细痕,并且光泽发乌暗沉,失去了温润的光泽,也失去了古瓷的神韵。

以上内容为个人见解,分享给大家,纯手工打出来的,希望对大家都所帮助,虽然东西比较基础,但也算是用,所有图片都是自己去遗址采集的标本,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谢谢大家的支持,喜欢就关注转发一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7-6-13 15:35:05 |只看该作者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区别新老瓷器的胎体 文藏 2017-06-13 11:09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17-6-13 15:36 编辑

瓷器鉴定是断定我国从商周时起各历史时期瓷器烧制的时间、地区、窑口、窑系及辨明真伪的工作,也是博物馆工作者和收藏爱好者的一项基础工作。我国古瓷器源远流长,不仅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而且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经济价值。正因如此,一些不法者在疯狂盗掘、走私古瓷器的同时,还大量仿制历代名瓷,烧制伪赝品,一些高仿赝品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从当今社会的收藏状况看,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不了解古陶瓷的基本常识,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文物就去投资或想捡漏,造成损失。所以为了维护藏家利益,提高藏家鉴定水平,准确地鉴别瓷器是否为仿制品、出土品、传世品,已迫在眉睫。
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科学鉴定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得到实际应用,仅能向藏家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或藏品在物理、化学方面所表现的状况。而传统鉴定方法使用面广泛,可以对一件器物进行全面评估,判断器物是否有修补、后挂彩、后镶口、后镶底、补釉等,因此传统经验鉴定准确度高,是每一位瓷器爱好者需要牢牢掌握的基础技能。“五大要素”的特征是鉴定瓷器的依据,只有掌握好它才能搞好鉴定,而如何掌握和熟悉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熟练地掌握好鉴定方法,需要持之以恒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或初学者来说,没有多年的实践基础要如何运用“五大要素”鉴定古陶瓷呢?笔者在十余年参与的古陶瓷鉴定活动中,通过不断观察、学习、研究和分析,将大量的仿古瓷与传世品比较,找出“五大要素”中每个要素里最突出、最明显、藏家又最容易接受的地方总结出来,帮助藏家了解古瓷“新”与“旧”的差异,并介绍市场上出现的臆造品,以便提高收藏爱好者的收藏质量。这是笔者之愿望,望读者不吝指正。
瓷器的胎体是由瓷土经高温烧结而成的,在其外表施釉烧制后便成瓷器,胎为骨,釉为肉。观察胎体是瓷器爱好者最先接触到的鉴定方法,通过对瓷器断面、器底露胎处、修胎痕迹以及胎色的观察来区别瓷器的新老。以下分介绍一下区分新老胎体的方法。
胎质
老瓷器的胎体是先将瓷石粉碎,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而后拉坯、施釉烧制而成。其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多有杂质、渣点、气孔等瑕疵。仿古瓷由于制胎的胎泥是用炼泥机炼制,制作出来的胎密度一致,细腻、致密、光洁。全国各地有古瓷窑的地区都在烧制仿古瓷,通过与古瓷相对比,只要是现代仿品的胎都很细腻。有些藏家喜欢收藏瓷片,需要警惕的是当今市面上所见瓷片有的是将新仿品打碎后刷上含铁的料水做旧,仿出土残片误导藏家,所以一定要仔细观察瓷器断面的胎质。

元青花瓷片胎


明万历官窑青花碗残片


明万历官窑青花瓷片胎(显微20倍)


清康熙珐琅彩碗残片


清康熙珐琅彩瓷片胎(显微30倍)


仿元青花 釉里红瓷片胎


仿元青花瓷片做旧

手感

无论是鉴赏瓷器还是鉴定瓷器,上手亲自拿捏与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丰富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瓷胎的手感主要是上手后轻重、薄厚的感觉。除大件器物外,老瓷器轻重有度,不能太重有死沉死沉的感觉,也不能轻飘飘似的没有分量。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瓷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才有过重的感觉,制作的厚胎仿古瓷的大盘、大罐都有超重感;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所以经过多年与库藏文物接触的经验,笔者感觉到过于厚重、轻薄的器物都是值得商榷的。
当今市场上有两类新仿薄胎瓷器较为常见。一类为所谓的柴窑器,此类瓷器除青釉器外,还有绿釉、粉红釉、天蓝釉、黄釉等多种釉色,有的器物釉面还绘有彩绘人物、花鸟或刻字工艺,很粗糙。器身釉面布满开片,器底一般有篆书“柴”字款、“宋”字款、“官”字款或“奉华殿”款,胎体很轻薄。自古相传柴窑为后周世宗柴荣所设御窑,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一书中记有:“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但柴窑迄今为止未发现实物及窑址,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桩迷案,现今市面上所见之物皆是根据史料描绘出的柴窑特征制作出来的伪器,全为新仿臆造之物,不值一哂。

臆造品“柴窑”花鸟瓶


臆造品“柴窑”天蓝釉双耳瓶

另一类为当代景德镇烧制的薄胎白釉瓷器。市面常见的品种有白釉暗刻或微微凸起的云龙纹薄胎小杯、小碗、瓶等,底部暗刻“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或“天”字款。它的特点胎体过于轻薄,有薄如纸之感,透过光照可见胎釉白中微泛些许青色,纹饰刻划精细。某些藏家仅从款识上就已被误导,有永乐款者误认为是永乐甜白器,有天字款者误认为是成化白釉器。据文献记载,薄胎瓷器有近千年的历史,至明代万历年间精制脱胎瓷以“卵幕杯”、“流霞盏”最为著名,“杯盏薄如蝉翼,极莹白可爱,一枚才重半铢,四方不惜重价求之”。目前北京故宫旧藏有明永乐甜白釉半脱胎暗龙纹小盘、明永乐甜白釉暗八宝纹盘,均有“永乐年制”四字篆款,如台北故宫旧藏明成化薄胎白釉暗刻云龙纹小杯,底款书“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现代制作带“永乐年制”篆款的白釉薄胎器与明代相比其特征相差甚远,但现代烧制的薄胎器制作工艺精良,做为当代艺术品观赏亦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新仿永乐薄胎白瓷小杯


新仿永乐薄胎白瓷小杯永乐四字篆款


新仿永乐薄胎白瓷小杯龙纹局部


清康熙仿永乐款白釉薄胎花口碗


清康熙仿永乐款白釉薄胎花口碗碗心刻款

当代景德镇多年来用灌浆的方法制作薄胎艺术瓷,除盘、碗外还有花瓶等器物,有的工艺精美,但近年来这些工艺却多用来制作带官窑年款的薄胎瓷器来误导百姓。如一种乾隆款薄胎彩瓷大海碗,碗外壁彩绘龙纹、花鸟或山水纹饰。与其相似者另有一种宣德款、成化款的薄胎青花云龙纹或折枝花果纹大盘大碗,都是现代的臆造品,值得藏家注意。笔者曾参加一次现场藏品征集鉴定活动,有位藏家带来一件绘有山水纹饰的乾隆款薄胎大海碗请主办方鉴定,结果主办方定为乾隆珐琅彩,并称“极为珍贵”,估价2500万元,并告之藏家如果拍卖需要先按估价总额支付一定比例的佣金。藏家心里有些不安,又请笔者再掌一眼,经笔者告诉藏家这是现代臆造品,并告之搞收藏或拍卖要谨慎,藏家因避免了经济损失很是高兴。

臆造品乾隆款薄胎云龙纹大碗

瓷器胎体的薄厚、器物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我们也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践,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这里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实际上就是通过经常的触摸和观察,亲自体验藏品的轻重粗细特征,随时得来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就是鉴定经验。
观感
观感主要是通过观察瓷器露胎部位的各种痕迹来区分新老。主要分为跳刀痕、螺旋纹、泥鳅背、火石红这几种,下一篇会仔细讲解这部分内容。
糊米底
此现象在明代传世品中主要表现在宣德、成化两朝青花或黄地青花盘的盘底。这两朝较大的盘子一般多为白色或灰白色的胎,经烧制为无釉砂底。而“糊米底”作为砂底的一种,其盘底为糊米状。这是因为窑炉中的垫砂含有铁质,在窑炉的烧制过程中,受窑温和空气中氧的影响,盘底与垫砂中的铁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得露胎处出现了褐色的铁斑点,分布在盘的底部。这种铁斑点也有晕散现象,抚摸时手感比较平整。现代仿古瓷有意仿烧的糊米底呈黑糊米状,还有凸起的铁斑,分布得很均匀,用手抚摸不平整,与真品相比差别较大。


明成化青花花果盘(糊米底)

声音
通过敲击瓷器听声辨析新老也是鉴定的辅助依据之一。老瓷器胎体是人工制成,密度不甚均匀,加之年代久远,敲击声音略显沉闷音短。新仿器胎泥由机器淘制,烧成后的胎骨致密紧实,敲击声音脆而悠长。
接底现象


仿霁蓝釉执壶底(清初老底大明成化年制款)



仿素三彩瓶底(万历老底大明年造款)

我们鉴定器物时往往先看器底,通过器底的款识和烧制痕迹来区别新老。当今文物市场在仿古瓷的琢器和圆器中常常见到有后镶底(俗称接底)器物:它的底部是明代碗足或明清时的罐底、瓶底,而器身却是现代胎釉表现,这就是所谓的接底现象。这是仿古商家利用了藏家优先看底的鉴定习惯,用此手法做仿古瓷来误导藏家,值得注意。凡此类器物在鉴定时尤其要注意底部是否有接痕,足边部位上下釉色是否一致,其次在造型上分析器物结构是否合理,最后再下结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6-13 15:44:11 |只看该作者
见识讲解通透,学问啊,顶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0:15 , Processed in 0.0081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