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水无香——梅兰芳 2017-06-13 09:13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16:01: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西恩撩历史

我在写四面楚歌的时候,听京剧《霸王别姬》,主要是想体会一下当时的情绪。当梅兰芳演的虞姬叫一声:“大王啊”,我像中了魔似的,眼泪立刻就窜出来了。
真的很奇怪,我一向对兄弟情比较敏感,对爱情之类的情感不懂,相当的迟钝。要说被感动得哭了,张飞对着刘备说一句,“大哥你鼻炎好了没?”我可能会哭。但对于谈情说爱,即使爱成了植物人,爱成了失忆症,我也不会哭,甚至不会过多感动。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有一种魔力吧,于是,我就想,找个机会,我一定要写梅兰芳。


伶界大王——梅兰芳
1
民国二年(1913年),上海四马路,丹桂第一台剧场门口,灯火通明,冠盖云集,所谓宝马雕车香满路。他们此行是来看梅兰芳的演出。
其时的梅兰芳,虽说名动京师,但对于见惯了各种大场面的上海人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十里洋场,什么样的洋荤没开过?尤其是上海的名媛贵妇们,只把这次演出当作又一次的名流交际,尽管争奇夺妍,尽情展示自己就好了,凭你是谁,阿拉懒得睬你。
梅兰芳的《彩楼配》,是倒数第二个节目。京胡响处,帘幕初揭,梅兰芳缓步轻移,犹如旭日出海,瞬间光芒四射,顿时使整个剧场的名媛们光芒尽失,黯然如黄脸婆。梅兰芳立刻引爆上海滩。有上海媒体夸梅兰芳为“全宇宙最美的花旦”,这一年,梅兰芳十九岁。

要说梅兰芳的身世,就要先简单的说一下京剧的发展史。
宋元之后,中国的戏剧,一直为昆曲所独霸。元朝后期科举制度罢废,导致文人仕宦无门,将一肚子心窍放在斗鸡走马,诗词曲赋之上,导致元代的戏曲成就之高,令人仰止。
经过数代文人的修润,昆曲歌词之雅,意境之美,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物极必反,恰因其高,曲高和寡,导致了昆曲式微,日渐没落。
我听过昆曲,咿咿呀呀,婉转莺啼,睡半小时,醒了接着听,什么也不耽误,才唱了八个字,急得人前列腺阵阵发紧。不过,若论意境之美,没见过任何一种戏剧能超过昆曲。
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还是那些俗言俚曲,所谓的雅俗共赏是也。
当时北京,五方杂处,戏种很多,秦腔、黄腔(湖广调)、汉剧,统称为乱弹。当时戏剧分雅部与花部,雅部指昆曲,花部就是指乱弹。
徽剧由于徽商的爱好与财力,发展壮大,同治年间当四大徽班进京之后,逐渐与汉剧合流,再加上京腔京韵的对白,就形成了京剧。
初时的京剧,很黄,很暴力,难登大雅,由于其发展十分迅猛,文人又掺和进来,京剧始登雅乐之堂。慈禧太后,更是每天都离不开京剧,一天不听,卖国都不起劲儿。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正逢京剧形成的时代。梅巧玲初以昆曲名世,为势所迫,改习京剧,几经磨砺,遂成一代名伶,位列当时同光十三绝之一。

梅巧玲四十岁便去世,留下两个儿子,大琐二琐,子承父业,俱习青衣。大琐即梅雨田,梅兰芳的大伯,后因倒仓,改习胡琴,为一代胡琴圣手,后专为谭鑫培操琴。
二琐即梅兰芳的父亲梅肖芬,也习青衣,26岁患病去世,其时梅兰芳只有四岁,由其祖母及大伯抚养。
梅兰芳八岁学艺,第一任师傅直言,祖师爷不赏其饭吃,意指梅兰芳没天赋。
名旦吴菱仙,为报当年梅巧玲相助之恩,收其为徒,精心调教,靠着勤学苦练,加上父祖三代的积淀,梅兰芳成长很快,十一岁便登台演出,迅速成为红伶。
此时梅兰芳周围,聚集很多文人雅士,易实甫、樊增祥、冯耿光,甚至包括蔡元培、梁启超、胡适等人。这些文人雅士精心策划,或声援,或力捧,使得梅兰芳京剧的台词、情节、唱功、身段儿、有了很大的进步。
梅兰芳14岁初露头角之时,母亲病死,16岁与王明华结婚,17岁,嗓子倒仓休息,还好,祖师爷没把赏下来的饭倒掉。一年后,变声期结束,登台复出。
复出后,得梅党扶持,世交前辈谭鑫培等提携,弱冠之年的梅郎名震京师。
文中开头一幕,是梅兰芳19岁时,应邀第一次到上海演出。从此,梅兰芳红遍中国,成为“当红名伶”,人呼“梅郎”。
上海之行大获成功之后,堪称梅兰芳一生知己的齐如山,加入梅党,对梅兰芳的表演、剧本、台词、包括演出,进行了改进。这一段时间,是梅兰芳艺术突飞猛进的时期,他广拜名师,学习各家所长,融会贯通,终能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大师。
现在总结梅兰芳京剧艺术特点时,用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梅兰芳的艺术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这是相对于其他门派来说的。梅派最大的特点是,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有严格的规范之美。
我认为,梅派最大的特点是不为突破而变,只为求美而变。梅派已入真水无香之境。

梅兰芳于1919年,1924年两次访问日本,造成轰动。惹得日本举国若狂,这也为后来侵华期间日本逼其演戏留下伏笔。
1930年,访问美国,大获成功。当时美国国会正在开会,双方吵得亲娘舅都拉不开,听闻梅兰芳到访,于是双方提议休会,先看演出,回头再吵。
美国访问的成功,不仅对宣传中国,文化交流影响巨大,同时,也使梅兰芳具有了国际知名度,国外来华访问的贵宾们多以到梅宅拜会为荣。
中国自古倡优并列,对伶人歧视甚深,种种不堪,人不忍言。及至民国之后,现代意识觉醒,伶人境况始有改观,虽仍有遗老遗少,军阀劣绅,但终究时势变迁,不可阻挡。
梅兰芳正生活在这一剧烈变动时期,由昔日之至贱底层,跃为名流国士,期间感慨,沧海桑田,非外人体会得了。
2
梅兰芳,说话慢声细气,性情温和,品行高洁,为时人称颂,人谓之完人。有许多人说梅兰芳集三世花旦之余韵,性格偏向女性化,懦弱胆小。
在我看来,这是屁话。何为勇气?当庭面争?匹夫之怒?真正的勇敢,是来自于内心的强大与坚持。
1931年,东三省及京津地区沦为殖民地,梅兰芳避居于上海。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沦陷,为表明决心,梅兰芳连夜乘船到香港。

蓄须明志的梅兰芳
香港沦陷之后,梅兰芳蓄须明志,态度坚决,以示不登舞台之决心。在香港期间,日本人,数次迫其演戏,被梅兰芳拒绝,于是,最后通牒。
梅兰芳冒死注射两针伤寒疫苗,高烧不退,方躲过此劫。大节当前,敢于以死相抗,气节勇气,令人称道。
3
梅兰芳一生结过三次婚,十六岁时娶了同是梨园子弟的王明华为妻。婚后育有一子一女。不幸的是,两个孩子染麻疹而死,而王明华又已绝育,不能生育。梅兰芳肩祧两房,传宗接代任务巨大。

梅兰芳与发妻王明华
1921年,梅兰芳27岁,娶福芝芳为妻。福芝芳16岁,在吴菱仙门下学徒。福芝芳为梅兰芳共生有九个子女,成活四人。
在某一次演出中,梅兰芳邂逅绝美的孟小冬,孟小冬擅须生,当时人称“冬皇”。才子佳人,因戏生情,在梅党的撮合之下,1927年,梅兰芳娶孟小冬,当时梅兰芳33岁,孟小冬19岁。

传说中的冬皇 孟小冬
梅兰芳正妻王明华患病,在天津养病。由于梅兰芳兼祧两房,可以合法的拥有两房正妻,所以孟小冬期待被扶正。
但这段才子佳人戏,被惊醒的太早。三年后,误会、作梗,加上冬皇少年气盛,性格孤傲,导致二人,劳燕分飞。孟小冬一怒之下,登报解除婚姻,最后,由杜月笙,从中斡旋,方得以解决。
建国后,梅兰芳出国访问,劳苦功高,国家想为梅兰芳解决一些私人问题,梅兰芳提出想见孟小冬。于是,1956年,出国去日本访问,香港转机之时,经安排,与孟小冬见面。
梅孟相见,注视良久,梅兰芳缓缓说了一句,“你,也老了”。
孟小冬卧室里,只挂两个人的照片,一个是恩师余叔岩,一个就是梅兰芳。
4
梅兰芳能够迅速脱颖而出,除自身的艺术确有真本领之外,梅党的推波助澜也是重要因素。梅党成员中皆是一时才俊,前清大员、遗老遗少、银行家、戏剧家,个个身家丰厚,人脉通达。梅兰芳有此班底保驾,不红也难。

梅兰芳与齐如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是齐如山,两人可谓相知甚深。齐如山年长梅兰芳十九岁,一直在梅兰芳身边,写剧本,帮他筹划,任事繁巨,鼎力相助。二人自相识起,二十年间,几乎形影不离。只是抗战起,事业中断,才分开。
中共建政前夕,梅兰芳已是国共两党都极力争取的文艺界名流。是走是留,梅兰芳与齐如山展开了争论。
告辞的时候,齐如山对梅兰芳的保姆说,“以后,梅先生就拜托您照顾了”。齐如山走后,梅兰芳坐在椅子上,怔怔半晌,怅然若失。他们两个人都知道,此一别,永无再见。
1961年8月8日,67岁的梅兰芳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消息传到台北,当时齐如山正在家中与朋友们高谈阔论,听到消息,脸色大变,立刻送客,将自己关在书房中,奋笔疾书,将思念挚友之情倾注于笔端,第二天一早,齐如山的女儿发现父亲竟然一夜白发生。
一年后,87岁的齐如山病逝于台北。
梅郎远去,知己凋零,唯二人共创之《霸王别姬》,唱响至今。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1 01:43 , Processed in 0.00969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