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看看大师齐白石如何机智应对 文曲亭 2017-08-04 19:44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5 16:42: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志和 于 2017-8-5 16:49 编辑


齐白石,是中国画坛的一代艺术大师。但是相对于当时中国的其他文人墨客来说,齐白石则显得有些特殊。齐白石一生都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从他早年开始接触绘画,就是在没有文化基础的临摹,钻研中度过的,后来被胡沁园发现,收作门徒,学习传统文化和绘画,方才有了一些本事。加之天生的明察秋毫,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绩。后来的生活所迫、流离失所,经历人生的“五出五归”,又有幸遇到陈师曾,才把齐白石这样一位乡野画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这时的齐白石却因为出身乡野、画风驳杂,年过半百,依然被人瞧不起。晚年的齐白石为了证明自己,立下了人生的一个誓言: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从此齐白石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变法改进,他独以当世流行的吴昌硕作品为蓝本,经历十年的“衰年变法”,开创“红花墨叶”派,形成了独特的杂糅气质,并从此得人喜爱,受人敬仰。


齐白石

可以看出,齐白石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他晚年的成就就是在那种游荡、模仿、独思中形成的,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和传承。所以他的画根本不属于传统文化,而是脱离于传统文化,独树一派的革新。这些不仅仅是因为齐白石命运的特殊性,还归功于齐白石个人独特的性格。在20世纪故宫开放的时候,有人请齐白石去故宫参观,他却因为怕打乱自己的思想而拒绝,可见齐白石的不拘一格。

齐白石出身乡野,独具个性。与其他文人墨客心理不同、目的不同,他不拘束于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更不懂中国的正统文化,完全是随心而画,随意而画。齐白石一生临摹、游荡,晚年依然穷居陋室,生活节俭,不做一官半职。其实这也映射出了齐白石身上的一股特质——“野”的特质,自由洒脱,不拘一格,不求功名利禄。

齐白石的“野”体现在我行我道,不受羁绊,洒脱自然。

看你横行到几时日本人对于齐白石的画简直是喜欢的不得了,为此,日本人想尽各种办法去诱惑齐白石为他们作画,比如让他加入日本国籍,去日本生活,都被齐白石拒绝了。一日,日本人硬邀齐白石为他们作画,齐白石很是无奈,思索片刻,大纸一铺,提笔挥洒,转眼间几只螃蟹跃然纸上,日本人看了很是兴奋,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日本人明白意思后大发雷霆,骂齐白石老顽固,齐白石不慌不忙,斩钉截铁地说道:“齐璜,中国人也,宁死不去日本,你硬要齐璜,可以把齐璜的头拿去”,说完,仰头拂袖而去。

螃蟹图

注:原画没找到,附齐白石另一幅螃蟹图。
人骂我我骂人
齐白石晚年有一段时间是很受人排挤的,北京文人都认为他是个乡野画家,画风驳杂,所以都看不起他,除了陈师曾懂他的画,其他人根本不认可他,齐白石虽不拘一格,但是却倍感屈辱,于是齐白石画下了这一幅“人骂我,我也骂人”。


人骂我,我也骂人

画中的白胡子老头盘腿而坐,右手的两指指向右侧,神情不屑,却另带一丝笑意。齐白石给这幅画题款“人骂我,我也骂人”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谁上谁下,你们自知
齐白石虽然晚年有些名气,但依旧受到当时很多京派画家的诋毁。曾经与齐白石同在国立北平艺专教书的王梦白就经常当着别人的面揶揄他。


左王梦白作 右齐白石作

有一天一位客人来找齐白石,让他临摹一幅王梦白的仕女图,齐白石这下可找到机会了,他没有觉得自己多大腕儿去临摹一幅关系不好的人的画,他二话没说,临了一幅,看起来差不多,但是齐白石在上边的题跋却特别有意思,他首先写了一句:“老年人肯如人意,有请应之”,来化解自己随便临摹别人画的尴尬,后又补了一句:“谁上谁下,你们自知”,直接又黑了王梦白一下,以化解自己多次受王梦白的屈辱。
蛙声十里出山泉
1951年的一天,喜爱收藏齐白石字画的老舍先生来拜访齐白石,他抱着难一难齐白石老爷子的想法,刻意摘了首诗句,请齐老作画。齐白石收过老舍的纸条打开一看:“蛙声十里出山泉”,该怎么画这样一幅既抽象又富有内涵的画呢?齐老犯难了。思索片刻,齐老来了灵感,画下了这样一幅画。

蛙声十里出山泉

不久,老舍先生拿到了齐老的这幅画,立轴足有四尺长,有一座山,在山的远处泻出一道急流,几条蝌蚪顺流而下,虽然不见一只青蛙,却能使人隐隐听见远处的蛙声,正合着奔腾的泉水声,连成一片。
瓦器没有正的在匈牙利美术馆展览上,馆长向中国要了大量的齐白石图稿,并在展厅里特意把齐白石的一句话放在展厅最前边——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写生
齐白石一生奉行一句心得:“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并在自己的绘画中表现得恰到好处。

一日,李可染等人来齐老家看望他,大家闹着要齐老在他们面前露一手,老先生自然很高兴,提笔画了这样一幅画。

齐白石作

齐老画完以后,就坐了下来,这时候学生们就开始瞻仰齐老的这幅画,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其中有一位学生童言无忌,说起齐老的画来:“老师你这幅画花盆画得不好”,齐白石看了看这个学生,不紧不慢地问:“里没画好啊”,“你这个花盆画歪了”,齐老连瞅都没有瞅那幅画,直接说了一句:“瓦器没有正的”。李可染当时激动万分,回头和学生们说:“看看老师给我们上的这一课多么深刻,观察生活不能只观察表象,要掌握其规律。不能单单看这一个瓦罐,要看到成千上万的瓦罐,才能够得出这一句话‘瓦器没有正的’”。观察事物不能观察其本身,要深究他的内在。这是齐白石很多作品中都有所表现的规律性的东西。“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做到了。

艺术不是不负责任的涂鸦,也不是工整刻板的标本,似与不似之间是有情感在其中。这也是齐白石艺术思想的独特所在。
齐白石从不把自己看作是社会中的大人物。他时常画草虫,画鱼虾,以草虫自喻,苟活于草间,给大人物画老鹰,画寿桃,他尊敬每一位英雄。但即使自比为草虫,他也能够活得洒脱,活得自然,活得无拘无束。没有装模作样,所以不必顾忌形象。

当代有一位文化人士拿着齐白石的画作去希腊,给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的馆长看,馆长不太清楚齐白石是谁,但看到画以后,他说了一句:“这就是现代艺术”,并且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但肯定了这些画,还把这些画的具体创作时间,创作风格,都固定在一个全球艺术逻辑的视角上,肯定这些画是在二十世纪初艺术发展的产物。
一个出身乡野、没受过正统教育的草根画家,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这样一个文化的大环境里脱颖而出,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能有如今这样的成就,也许不是因为齐白石主观地去追求,而是人们客观的去认可,在20世纪那样一个全球逻辑,文化等待变革的环境中,齐白石正好符合了人们的胃口。齐白石虽然出身乡间,但自己有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来自于中国民间,意在苦苦追求当时文人画的大环境,但出于赶上了中国变革的时代。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齐白石也许是不经意间找到了自己的绘画之道。当然齐白石自己有自己的标准,但他被认知的标准也许是有一定的偶然性,运气性,但艺术这东西没有一个标准的评判。从20世纪这样一个新变革的时代,能够摆脱传统文人画,独创自己的新风格,给新中国的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我想这一点齐白石功不可没,所以把齐白石当作新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他也有他的必然性。


晚年齐白石

我们回过头来看齐白石艺术的本质,思索齐白石为什么伟大。实质上齐白石抓住了人类艺术中最核心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画的是什么?画的就是自然。自然是什么?肉眼中看到的一虫一草,一丘一壑。或许人人都认识它们的外形,却没有几个人能够体察它们的规律,它们其实也有生命,也有真性情,也能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科学家或许能够确切地研究出它们在做什么,而像齐白石这样的艺术家却能够真切地表现出她们想表达什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8-5 16:44:15 |只看该作者
齐白石具有深刻的民族思想,对待日本人的立场上,他挥毫如扬鞭,橫行到几時。这五个字的气势,表现齐白石伟大的民族气质,也成为了白石大师的伟大之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19:00 , Processed in 0.00862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