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出神入化的百幅书法欣赏,毛主席只收藏两个人的墨迹,郭沫若,舒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7 13:16: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17-10-7 13:19 编辑

017-10-07 05:29                                                                                                                                                                                                                                                                     

毛泽东出神入化的百幅书法欣赏,

毛主席年轻时的书法竟是这样的!

毛泽东,作为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代伟人,以其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的诸多身份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景仰和爱戴。其“汪洋恣肆、气度恢弘,充溢着非凡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胆略和豪情”的“毛体”狂草书法赋予了中国书法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将其代表作品置于书史之任何时期,都堪称独标一帜,不同凡俗。

毛泽东喜好书法,工作之余,笔下万马奔腾,抄些古代诗词,读读名家字帖,欣赏一些名家字画,成为他的一大爱好。生前也接触过一些著名书法家,除郭沫若、马一浮等以外,还有于右任、沈尹默、谢无量、舒同四大家。
毛泽东与于右任
于右任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原名伯循,陕西泾阳县人,生于1879年。他是清代举人,早年留学日本时曾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他担任交通部长。1922年曾与邵力子等参与创办上海大学,并任校长。1927年以后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常委、军事委员会常委、国民党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等职。著有《于右任诗词选》《右任诗书》等。
由于于右任早年曾创办《民立报》,所以毛泽东早在学生时代就闻其大名,受过《民立报》的影响。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延安采访毛泽东时,他还曾谈起过《民立报》和于右任:
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
于右任早年虽曾任靖国军总司令讨袁,但以其气质而言,仍是一个义士文人。他的旧体诗词苍凉慷慨,声誉极高;他的书法更是驰誉海内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论书法者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北于”即于右任,因他是陕西泾阳人;“南郑”则是福建闽县人郑孝胥。他的草书,冠绝当代,无人可及,有“当代草圣”之称。他比毛泽东大10多岁,与陈独秀同庚。毛泽东当然是早闻他在书法界的耀眼地位。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与毛泽东都出席了会议。在会上,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担任执行部的工人农民部长,邵力子为秘书;胡汉民为组织部长,毛泽东为秘书。在20年代中期有一段时间,于右任在上海工作时,曾与毛泽东有过不算太少的接触。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8月30日毛泽东与周恩来由山洞林园赴城内拜访于右任,正好于因公外出,未能见面。当晚,张治中在桂园为毛泽东举行宴会,并邀请了于右任、孙科、邹鲁等人前来参加。二人终于又见面了。自1924年在上海国民党执行部共事后多年未见,所以这次相逢大家都感到十分欣慰。
9月3日下午,毛泽东再次来到于右任的官邸进行拜访,大家只叙了叙旧,因毛泽东还要拜会政府其他要员,也就未能长谈。
9月6日中午,于右任设午宴宴请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并邀请张治中、张群、邵力子、丁维汾、叶楚伧等人出席作陪。二人都喜欢诗文,因此在宴席上就漫谈起诗文来了。不知怎么回事,于右任竟知道毛泽东曾作有《沁园春?雪》一词(一说是从柳亚子那里见到的),于是极力称赞,对该词的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尤为赞赏,认为是激励后进之佳句。毛泽东因读过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时所赋《越调?天净沙》一词,并熟诵其中的句子,于是笑着答道:“若何‘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启发人意之深也。”
说罢,二人皆拊掌大笑,举座皆欢。
1949年初,国、共再度和谈,周恩来对于右任的女婿屈武说:“和谈一破裂,解放军就过江占领南京,你设法找到于老,叫他留在南京。届时派专机接他北上参加新政协,共商国是。”“好。”屈武一口应诺。
然而,屈武还没来得及把周恩来的话转告于右任,于右任已被何应钦派人接到上海去了。一次夜深人静时,其夫人沈氏问:“上海要解放,怎么办?”于右任安慰道:“不要怕,上海解放了,共产党、毛泽东会保护我们的。”但此话说过不久,蒋介石便派人把他接往香港,随后转往台湾。于右任1964年在台湾去世,终年86岁。
毛泽东与沈尹默
沈尹默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原籍浙江吴兴,1883年诞生于陕西省兴安府属之汉阴厅。他是中国新诗的最早作者之一。早在五四时期,他就是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之一,又是著名的《新青年》杂志七编委之一。由于蔡元培、李石曾的推荐,1932年,他出任北平大学校长。著有《秋明室长短句》《沈尹默诗词集》等。夏承焘读其《秋明室长短句》后写信给他,赞其词“高揖冯、欧,俯视周、吴。”评价可谓高矣。


1959年,沈尹默到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接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他一见沈尹默就与他亲切握手,说:“你工作得很有成绩,人民感谢您。”“谢谢!谢谢!”沈尹默谦虚地说。“听你的口音,不像浙江话。”毛泽东说。沈尹默说:“早年生活在陕南。”接着又问毛泽东:“现在各党派都要我参加他们的党,我是喜欢发表意见的人,您看怎么办好?”毛泽东笑着回答道:“党外好!党外好!”
大约在1962年,沈尹默又去北京开会。期间,毛泽东特意邀请沈尹默、马一浮、章士钊、谢无量、熊十力等五位学术界的老前辈、老诗人座谈。所谈内容全是中国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全部谈到。
沈尹默回到上海,对夫人褚保权说:“毛主席博学多才,对古诗词造诣很深。”
1963年底,沈尹默去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遇到陈毅时,他突然拿出一首《沁园春》的词。
“这是写给谁的?”陈毅一见,忙问。“这是我为毛主席70大寿填的一首词,表表心意。”沈尹默说:“请您帮我转呈主席。”
“好哇!”陈毅大喜,随即展卷,只见沈尹默用刚劲秀逸的毛笔字写道:一柱擎天,万里无云,四海无波。喜红旗飏起,乾坤浩荡,东风拂遍,遐迩融和,六亿人民,同登寿域,见者惊夸安乐窝。国庆日,听天安门外,动地讴歌。神州大好山河,人更觉今朝壮丽多。看马列真文,功高粟帛,孙吴神武,力止干戈。玄圃桃繁,仙山枣大,松柏常青带茑萝。无私颂,为群伦祝福,欢醉颜酡。
陈毅读罢这首颂词,非常高兴,说:“我一定转呈主席。”
1971年6月1日,沈尹默离开人世,终年89岁。
沈尹默生前除抄唐诗宋词外,也喜抄毛泽东的诗词。1962年,有一次周恩来在上海参观展览会时正好碰上沈尹默。周恩来向他索取墨迹。沈尹默回去以后,先挥毫书写了一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感到不满意,就又写了一幅。周恩来非常高兴,将两幅字全拿去了。
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天,也曾去沈尹默故居拜访褚保权女士,见客堂间里仍悬挂着沈尹默先生书写的毛泽东诗词。从这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沈尹默对毛泽东诗词的喜爱之情。
毛泽东与谢无量
谢无量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学者。他是四川乐至县人,生于1884年。少小与马一浮是同学,齐名当世。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广州大元帅府副秘书长。曾著有《诗学入门》《词学指南》等。其《中国大文学史》创见颇多,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史。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慕其文名,曾花3亿元请他写了一篇寿文,后又花2亿元请其书写寿屏,可见他当时名望之高。建国以后,谢无量曾任四川省博物馆馆长、政协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等职。



在20世纪50年代,谢无量应邀赴京。毛泽东亲自接见他,礼遇甚厚。毛泽东问他:“你写诗是学的哪一家?”“这……”谢无量竟一时答不出来。“写字学的谁的?”毛泽东又问。“这……也说不清楚。”
毛泽东一点也不见怪,还与他合影留念。照片在《人民画报》上刊登以后,震动文坛。谢无量从北京回到四川后,曾对人说:“平生得到两大领袖的礼貌优遇,早年得见孙中山先生,晚年又能亲与毛主席在一起,觉得自己很幸运。”还说:“毛主席问我诗学的哪一家,写字学的谁人,我一时答对不出来,今后真该要好好地专学一家了。”
1955年,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从香港返回大陆。毛泽东闻讯后非常高兴,不仅写信给他,表示欢迎,还特地在北京设宴欢迎他。当时谢无量正在北京,也应邀出席。在宴席上,毛泽东坐在卫立煌的右边,谢无量坐在卫立煌的左边。宾主交杯畅饮,气氛十分融洽。后来,《人民画报》还以他们三人在宴席上的合影作为封面。
谢无量曾著《王充哲学》一书,于1917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他认为王充在《论衡》中说“充于天地万物皆用生物之理推校其本,颇近于唯物论……”这在1900年前妖妄谶纬之学盛行的东汉时期,是非常可贵的。不料毛泽东也曾看过此书。1956年,谢无量应周恩来之邀来到北京,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招待他时还提起这本书。当时章士钊也在座。毛泽东说:“谢无量老先生是很有学问的,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都很有研究,思想也很进步,在苏联十月革命以前就写了《王充哲学》,这本书是提倡唯物史观的哩。”
毛泽东与舒同


舒同素有“红军书法家”之称,从小喜欢书法,即使从湖南省立师范学校毕业、投身革命事业后,仍念念不忘此道。也正由于这一点,他虽比毛泽东小十几岁,但同毛泽东仍有不少交往。

舒同在红军内书法名声大振的时间,恐怕要追溯到1930年。那时,他在红军第四军政治部中担任秘书工作。由于当时担任宣传工作的同志在书法艺术上多缺乏基础,因此,他所书写的大字标语或起草的文件文稿,就特别惹人注意,逐渐赢得了人们的赞扬。在这种情况下,舒同更加虚心,愈益认真地钻研起书法艺术来了。那时经常行军打仗,没有多少时间来研究书法,他便在行军途中用手指在掌心上写字。
在一次反“围剿”战役以后,在打扫战场中,毛泽东和舒同第一次见面了。毛泽东握着舒同的手说:“早就知道你了,在《红星报》上看过你的字,读过你的文章。”毛泽东还从地上捡起一枚弹壳,深情地说:“这就是战地黄花啊!”从此,舒同获得了“马背书法家”的称号,而这个称号的命名者就是毛泽东。以后,凡有人请毛泽东题词的时候,毛泽东就对他们说:“你们请舒同写吧,他写得好。”就这样,舒同写了“抗日军政大学”的校名,又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解放后,毛泽东与舒同仍有接触。特别是1959年后,毛泽东曾6次前往济南,与舒同一起研究工作,探讨书艺。毛泽东对舒同说,他当时在北京不太愉快。那时舒同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他知道毛泽东喜欢睡硬板床,就拆除了家中的棕绷,换上一副宽大的硬木床板给毛泽东睡;他知道毛泽东不喜欢上楼,不习惯用抽水马桶,就在一楼盖了间蹲式的厕所给毛泽东用。他们还一起浏览大明湖。毛泽东对舒同说:“乾隆的字到处有,但是有筋没有骨,我不怎么喜欢。”
在“文革”中,舒同也受到了冲击,他写了一份长卷申诉书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完了他的长卷后,当即指示旁边人说:“解决他的问题。”
可是,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并没得到落实。毛泽东去世后,舒同住在北京西山一个古柏参天的山坡上,与毛泽东之子毛岸青为邻,下下棋,聊聊天,或者一个人读读书,写写字。毛泽东向别人称赞舒同的书法,而舒同也向别人说:“毛主席的字虽然没有像专门家那样经过训练,但气势宏大,汪洋恣肆,无拘无束。现在的人束缚太多,很难学好怀素,毛主席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在当代书法家中,毛泽东只收藏两个人的墨迹,一个是郭沫若,另一个就是舒同。而舒同书写的毛泽东诗词,很多地方都与后来发表的有所不同,如“红旗漫卷西风”,舒同则书写为“旌头漫卷西风”;如“雪里行军情更迫”,舒同则书写为“雪里行军无翠柏”;如“她在丛中笑”,舒同则书写为“要在丛中笑”,如此等。

不过,你若以为,毛主席年轻时的书法就很潇洒奔放。现在,你可能要小失望了。
我们继续看:
慢慢的,毛主席的书法逐步成长。
直到青年时候,毛主席的书法味道愈加浓厚。
现在,就让小编为您整理不同时期的主席书法作品,领略伟人书风的变化。
1、过渡期(1920年代)
1920年代是毛主席由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过渡时期,书写已由原来的学习变成了工作的需要,一笔不苟已不现实,故以行书为主,笔画连带多了起来。但是,由于离校尚不久,书生习学的气质还在,学校期间打下的基本功还在,故能结体规范,中锋行笔,转笔圆润,布局井然,一气贯通全篇。
毛泽东的书法是信笔成书、不拘俗套的。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表现个性,故而透过一个人书法的结体、运笔、书写习惯,我们大致可以窥见其性情特征。一般来说,喜欢狂草的人,通常性情奔放、浪漫;而喜欢写正楷的人,则严谨刻板。顿挫分明的字体,可以看出一个人为人刚健有力;而汪洋恣肆的书法,则折射了一个人豪放不羁的情怀。
致林伯渠、彭素民信(1923)
致平教委员会因病辞职函(1924)
2、西歪期(1930年代)
进入1930年代后,毛主席的书法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字形发生倾斜,呈上左(西)下右的斜倚状;二是笔力开始退化。西歪的发生大致是一个渐变过程,开始是一幅之内部分字西歪,以后一幅之中歪斜的字越来越多,至最后全幅西歪。1936年致许德珩夫妇的信,大致处于这种变化的中期:前两行半总体正中略东斜,剩余部分却明显西斜,前后不一。自此直到30年代末期,毛主席的字都是西歪,且越歪越厉害。
前面所提及的1936年致许德珩夫妇的信,字体部分东倒,部分西歪,在很大程度上是书写者本人控笔能力不够的表现。这种笔力退化,在后面的几幅手迹中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在1939年为延安《新中华报》题词“为消灭文盲而斗争”更一览无遗,其中“争”的竖钩甚至不堪入目。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一幅题词,按说书写时是尽心尽力了的。
致范长江信(1937)
致柳夷信(1938)
为艾生题词(1938)
致何干之(1939)
3、东倒期(1940年代)
如果说毛主席字体在1930年代发生西歪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那么进入1940年代一片东倒,上右下左地斜倚,就是一个突然全盘转向。在运笔上,还出现了建国后时有见到的那种部分笔画粗重的情况。在离开学校20多年后,毛主席原有的书法底子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这从1942年给蒋介石的信中可以清楚看出。
为叶志强题词(1940)
致萧军信(1941)
致蒋委员长信(1942)
这是台湾国史馆2010年解密的毛主席1942年写给蒋介石的亲笔信。这封信对毛主席很重要,所以他写这封信时态度恭敬,用语十分谦卑,连臣子见皇帝的“宠召”、“晋谒”、“德意”都用上了,几乎是匍匐在地:
带着恭敬的态度,毛主席东一改平日书写潦草,而选择行楷,尽量做到工整。惜功力不济,再怎么认真,也难以掩其短拙,例如,第一行的的
“介”、“席”和第五行的“布”三字的竖画,均写成了偏锋,笔画右边一排锯齿疙瘩,半天拉不到底。
为严炳武题词(1943年)
为王燮权题词(1943)
致周扬信(1944)
致丁玲、欧阳山信(1944)
致萧三信(1945)
致任弼时信(1946)
致彭真信(1948)
致柳亚子信(1949)
4、东倒西歪期(1950年代)
进入1950年代后,毛主席的书法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字的结体越来越随意,出现了一些较清秀的字,偏锋多了起来,凝重呆滞的笔画有时较多,50年代前半期依然延续了40年代的东倒,但在5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西歪。
转发武汉市报告批语(1951)
出差守则(约1953-1954)
关于宪法初稿讨论和修改给刘少奇等的电报(1954)
给地方党委的通知(1956)
农业发展纲要修正案指示(1957)
致陈玉英信(1958)
5、不定方向期(1960年代)
一般认为,1960年代是毛主席书法高峰期,因为他此时积累了几十年的书法实践技术与经验,正好得心应手,而70年代又垂垂老矣。事实上从公开的手迹来看,毛主席60年代的书法不仅无显著的提高,反而是不协调情况增多,多数书法一幅之内各字站立的方向飘忽不定(如1965年“西藏自治”四字各有各姿),笔画要么漂浮(如1961年致周世钊的信),要么更加滞涩(如1965年学习白求恩等的题词)。
致周世钊信(1961)
致张人惕张人价信(1962)
根治海河题词(1963)
中学生题词(1964)
学习白求恩等的题词(1965)
为中国妇女题词(1966)

毛泽东的书法不可学,是因为毛泽东是天纵之才,其书法洋溢着无与伦比的才气、豪气、灵气、霸气、神气,令人叹为观止,敬之仰之,绝非常人可以驾驭。
欣赏毛泽东书法,我们既能感受到他的龙蛇飞舞、大气磅礴、豪放酣畅的书法艺术之美,又能感受到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睥睨天地、独领风骚的伟人风范。

就书法艺术而言,最能代表一个人艺术成就,并能最好表达艺术家个性的,莫如草书。毛泽东就选择了最能体现其浪漫豪放情怀的草书,即使其行书也带有草意。
毛泽东的书法不物成规,有着极其鲜明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师古人而不拘成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推陈出新,独领风骚,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毛字”、“毛体”。
《毛泽东诗词》(李志松书法隶书)一书,由刘先银编著,文怀沙题写书名,赵方宣传策划。西苑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好评,反响热烈。毛泽东诗词在世界文坛享有极高声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该书介绍毛泽东诗词129首,配有毛泽东诗词手迹和历史照片多幅;汇集军旅书法家李志松隶书毛泽东诗词作品64幅;从词语注释、时代背景、艺术赏析诠释毛泽东诗词的博大精深和高远淳美的意境。

张叶秋摄影,刘先银题写书名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4周年,逝世41年。我们这一代人受到毛泽东思想的熏陶很深,他的思想已经在我们的头脑中扎下根来,已经融化在血液中。小时候就背诵“老三篇”和“毛主席语录”,虽然那时候还不懂,但是现在看来是受益匪浅。

  东方红,太阳升



北京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湖南韶山冲
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他的父亲毛贻昌是富裕农民,他的母亲文七妹则是普通农村妇女。



韶山

  北大图书馆(北大红楼)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等二十四名青年离开长沙,于8月19日到达北京,随即会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从事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10月,经杨昌济介绍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征得蔡元培同意,被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李大钊的言行使毛泽东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此外,毛泽东还首次见到了陈独秀,对他本人影响非常大。

北京



北京

  上海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上海



上海

  嘉兴南湖上的红船。



  毛主席去安源



  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



武汉



武汉

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在武昌同邓演达等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武汉八七会议旧址

武汉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出席了中共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在会议中,毛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观点。会议决定派遣毛泽东到群众基础较好的湖南组织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9月,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被派到湖南,和中共湖南省委一起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



  三湾改编

9月2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的原则,称“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确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井冈山

  10月,毛泽东率部抵达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
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在古田镇召开红四军党代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首次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建军纲领。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针对林彪“红旗还可以打多久”的疑问给他写了复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题目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主张。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六军(7月改称红三军)在福建汀州(即长汀)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委。

  江西瑞金



  小时候的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
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八万六千余人向湘西进军,开始了后来被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长征”(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称之为“流窜”)的战略转移,毛泽东率中央政府随军行动。在1934年12月11日的通道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放弃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主张向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方向前进。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强渡乌江,7日占领了遵义。1935年1月15日—1月17日,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事三人团成员(周恩来、王稼祥、毛泽东)组成,进入中共最高层。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党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重大问题开始的地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延安
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1936年12月7日,统一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保安县组成,毛泽东任军委主席。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 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
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4月,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1945年6月19日,中共中央举行七届一中全会,毛泽东正式出任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任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书记处主席。

  重庆谈判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美国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从延安抵重庆与蒋介石谈判,10月10日达成《双十协定》。



  中原突围

但次年(1946年)6月即因国共双方谈判破裂,此后双方除了边打边谈外另互相指责对方撕毁双十协定,国民党武装国民革命军进攻湖北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解放战争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西柏坡

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



北京

  毛主席在苏联
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对苏联进行访问。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中国留学生、实习生,他语重心长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三反五反
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毛主席在杭州
毛泽东一生对杭州情有独钟,称之为“第二故乡”,曾四十余次来杭州,在西子湖畔度过了近千个日日夜夜。在杭州期间,他曾主持起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其中的西湖国宾馆就是他曾多次下榻的地方。这里也留下了毛泽东许多佳话,如采茶、赏雪、学英语等,宾馆专门立石予以纪念。 这里曾发生两件大事: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起草;《中美联合公报》在此签署。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抵达杭州,按计划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来杭,时间达80天左右,除起草宪法外,也兼顾着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事务。在南下杭州途中,他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他在杭期间,住在刘庄(现为西湖国宾馆)一号楼,办公地点在北山路84号30号楼(即葛岭山麓30号)前的平房里,系统阅读、研究、比较了中外各类宪法,为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炼出了一个适合国情的根本指导方针。



杭州



杭州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 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 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
毛主席在武汉
毛泽东曾44次下榻武汉东湖宾馆,新中国成立后,除了中南海,这里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武汉

  毛主席畅游长江。



武汉

毛主席接见钱学森
1956年2月1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全体委员。  此时,毛泽东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走到了第1桌,他热情地招呼钱学森:“学森同志,请坐这里。”钱学森坐在毛泽东身边,成为宴会厅里最瞩目的人物。事后钱学森才知道,是毛泽东在审看宴会来宾名单时,亲笔把他的名字从第37桌勾到了第1桌。  席间,毛泽东高兴地对钱学森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我看呀,对我们来说,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交谈中,毛泽东说得最多的,是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希望他多多培养年轻人。



北京



北京

1964年2月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寓所接见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三位科学家。
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1岁生日。生日宴会的主题是招待劳模,这其中无疑饱含着毛泽东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带头人邢燕子、董加耕,大庆“铁人”王进喜和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他们都是正在参加第三届全国人代会的代表。

  文化大革命



北京

“公者千秋”
1976年9月9日凌晨0时10分,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名誉主席的毛泽东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日下午4时以“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的形式公布这个消息。毛泽东是继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后,第三位于同年去世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9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最高规格的“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大会由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主持,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致悼词,全国各地同时举办相关的追悼活动。



北京

毛主席纪念堂
1976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永久保留毛泽东遗体,并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北京

 


 《毛泽东选集》

  老三篇

“老三篇”就是毛泽东写的三篇短文,即《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是指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继解放初期《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表的共43首,其中诗14首,词29首。后来,在与毛泽东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中,又披露了毛泽东另外一些诗词。《毛泽东诗词鉴赏》由臧克家1990年版,收录贺敬之、公木等作者的赏析文章,刘先银教授2008年版最全面。诗词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

刘先银著作 《跟毛泽东学诗词》

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水调歌头 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毛主席的题词








 刘先银编著《毛泽东诗词赏析》

《毛泽东诗词赏析》是2009年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先银。该书的诗词赏析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

刘先银国学文化研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26 07:51 , Processed in 0.01041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