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8年3月毛主席询问成都的由来竟无人知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05:53: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微成都
2017-11-02 20:25

1958年3月,中央在成都召开了一次工作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以及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大区各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同志,还有中央有关部委、华东、中南经济协作区的领导同志,共计39人。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强调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学习要和独创相结合,并批评了过去八年经济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会议期间,毛主席询问成都的由来,它为什么叫成都?当时,在场的人都回答不出来。尽管许多人住在成都或者长期在成都工作,对成都的现状很熟悉,但对成都的历史、成都这个名称的由来,则不甚了解,那时也很少研究它。当时公开发行介绍成都的书刊、资料很少,而且大多是介绍成都的地形、气候、人口、物产、水利状况以及成都的风土人物、名胜古迹和解放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等。至于成都的由来,这些资料都未提到过。李井泉同志当即指示成都有关同志查阅资料,着手编印这方面的资料。于是,经一些“老成都”分头到各图书馆和有关文化部门查找,最后汇集起来,临时赶编了《成都的由来》呈送毛主席,并由会务组作为参考资料印发给全体与会同志。这本小册子现在虽然找不到了,但我的印象很深,依然记得它的大致内容。

称“成都”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以前,距今已有近二千四百年。蜀王开明氏的后代从郫县迁都至这里,“一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之曰成都(后来正式出版的资料为“二年成都”)。解放后见到残留的成都城垣系清康熙年间重修的,东西九里三,南北七里七,周长二十三里,城高三丈。成都在历史上曾有多次兴衰、变迁,但城垣基本无大的变化。1958年,成都城垣开始拆毁,以适应大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1958年后,我曾先后见过许多介绍成都的小册子和画册等,都增添了成都的由来这部分资料,虽然文字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现在我们能读到不少全面介绍成都的出版物,或许与当年毛主席的询问有关吧。
在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对成都的历史,乃至对四川的历史研究都很有兴趣。毛主席指示翻印了《司马错伐蜀》一文。这篇文章是秦国国策上的,文章主要内容是司马错和张仪关于伐蜀伐韩的争论。秦惠王赞成伐蜀。司马错认为“欲富国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后来司马错伐蜀,取之,改为蜀郡,秦益富强。从毛主席指示印发《司马错伐蜀》一文看出,也许毛主席是要打开全党新的思路,寻求更好的方法和更快的速度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都会议无疑是当时探索中国自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还记得70年代初期,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中央决定一位同志来四川工作,毛主席找其谈话,要他到成都后,抽时间到武侯祠去看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对这一传说,我没有多少确切的依据,但据我回忆,毛主席喜爱武侯祠的楹联却是千真万确的。成都会议期间,有一次毛主席外出回到金牛坝招待所(现在的金牛宾馆)后,田家英同志转告说,毛主席要我们派人将武侯祠的楹联抄录下来给他。于是李井泉同志即指示有关同志抄录了武侯祠的全部楹联,并油印了若干份送到金牛坝招待所,除转呈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外,还转送了一些给参加会议的其他同志。后来,第一次正式出版的《武侯祠楹联》基本上是按照当时的油印本排印的。
1958年中央工作会议能在成都召开,主席亲自莅临成都,是我们成都人乃至四川人的骄傲和幸福。主席对成都名称的询问使我们受到教诲:不了解成都历史,不了解成都现状,就谈不上治理成都;只要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就一定能管理好成都,建设好成都。毛主席在成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主席在成都的日日夜夜,至今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来源:成都党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1-3 05:55:37 |只看该作者
以史为鉴可知得失!老人家就是教人们学会总结历史,摸索更好的治国理政方法![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14:43 , Processed in 0.00956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