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7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无论你在何处,请在10:01驻足默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3 11:27: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解放军报融媒体 2017-12-12 14:41:27 来源: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 作者:蒋凯鹏、程邦、岳震
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10:01分,南京上空将鸣放警报1分钟,如果你听到警报声,无论在做什么,在哪里,都请停下来,为遇难同胞低头默哀1分钟。如果你在开车,请停车鸣笛致哀。请尽量穿着素色衣服,寄托对遇难同胞的哀思。停止娱乐活动。
届时,解放军报新媒体将进行同步直播。

历史不能忘却80年前的那个冬天, 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短短6周内,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繁华的六朝古都,成了血腥的人间地狱!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
历史不可以被忘却
温书林在《南京大屠杀》中这样写道:“1986年8月11日上午11点,南京,浓郁的梧桐树荫掩映着五光十色的橱窗……我在一条小巷口下了公交车。与我同时下车的,还有一位身体瘦弱的老太太。她手里挎着菜篮。如不是那像被人撕咬过的残缺的右耳,我们也许不会注意到她。她步履蹒跚地走了几步,突然站住,定定地打量着路边的一棵古槐;瞪大了眼睛里流露出恐惧和绝望,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随即她怪叫一声,抛下菜篮,转过身没命地奔跑,还不时抓起路边的脏物向后扬去,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呼叫声。……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她惨遭日本兵蹂躏,地点正是在那棵老槐树下。”

思绪不经意来到了1937年12月,在日军进入南京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惨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大火连天。
这就是历史,永远挥之不去的痛,是中国史上最屈辱的一幕,多少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惨遭欺凌、杀害,哭号声、求救声不绝于耳,时至今日,回想着当年日军惨绝人寰的一幕幕不禁头皮发麻、咬牙切齿,再想起每年屠杀纪念日南京城内外刺耳的防空警报声,我想,这是历史正在用30余万的死难者呼唤着我们,让我们反省,让我们深思,让我们铭记这不能愈合的伤疤,历史无法再重来,但不能被忘却。
每个时代都呼唤英雄
“曾经失落的尊严,在你们手上赢了回来,为国铸剑,你们先把自己百炼成钢。和平年代,有许多东西与时间一起流逝,民族魂,最是那于无声之处的奋斗。”

12月19日,3个日本兵闯进学校地下室图谋强奸李秀英,“宁可一死,也不能被日军强暴”,性格倔强的她一把抓住日本兵的刺刀,并用尽全身力气咬他的胳膊,尽管这名日本兵全副武装,而李秀英穿着行动不便的棉旗袍,但她却在搏斗中占据上风,最后这个士兵被打败,号叫着寻求帮助,随后而来的日本兵丧失人性,朝着李秀英鼻子、眼睛、嘴巴疯狂砍杀,最重的那一刀直接戳到了李秀英隆起的肚子上,当场,李秀英昏死过去,所幸,在医生的抢救下,李秀英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
时间回到20年前,一部震惊世界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经发表,轰动世界。作者是一名美籍华裔,她用自己的一生,让世界不忘“良知”二字的写法,为三十万沉睡的亡灵奔波,自己却抑郁饮弹身亡,有人说:没有她,世界将不知道南京大屠杀。有人说:很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杀,却不认识她。所以,请记住,张纯如!这个被称作南京城的女儿的人。

这个时代或许没有战火硝烟,但是自然灾害、恐怖主义、分裂分子依然试图蚕食我们美好的家园。在九寨沟救灾一线,一张“最美逆行照”刷爆了朋友圈;在天山脚下,反恐英雄王刚赴汤蹈火,冲锋陷阵;在毒品泛滥的西南门户,缉毒英雄印春荣独具虎胆、出生入死。
英雄从未随风而去,当英雄现于眼帘,我们眼里满是泪水。致君尧舜上,再是风俗淳。我们向往汉唐雄风,但不能说说而已;我们渴望民族复兴,更需要落实于行动。每个时代都需要感动,每个时代都呼唤英雄。
国家之殇,吾辈岂能苟安
姜根福:母亲为了保护弟弟,被日军活活打死,11岁的二姐反抗强奸,被日军劈成两半;
崔金贵:用铁钩子捞尸体就地掩埋;
伍正禧:日军捅死了爷爷奸污表娘;
尚德义:在屠杀现场晕倒死里逃生;
……

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死里逃生,记忆对他们来说不堪回首;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顽强孤绝,活着为了揭露日军丑恶的嘴脸;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逐渐老去,直到死去也没换来一句抱歉。对那些幸存者来说,那段记忆永远都在进行,永远与那些记忆抗争,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伤疤与难以平复的苦难,也是历史最强悍有力的“活证据”,然而他们逃过了日军的魔爪,但是他们跑不赢时间,曾经饱受苦难的生命,正在随着时间慢慢凋零,他们用尽全力去守护真相,与死亡相比,他们更害怕被遗忘。
现在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生活安逸,对历史充耳不闻;现在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崇洋媚外,对诋毁英雄信以为真;现在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正值青年,对信仰道貌岸然。难道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样子吗?难道这就是中国的未来吗?我们有幸生在和平年代,过着安逸的生活,但责任还在,使命还在,不要停留在过去的悲伤,忘了前行的道路,国耻不能忘,为中华屹立在世界之巅而努力,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和平奉献力量。作为军人,是需要军魂的,中国军魂,所诠释的,是这个时代的价值灯塔,所照亮的,是中国军队披荆斩棘的崛起之路,把使命扛在肩上,枕戈待旦,厉兵秣马,随时准备为了祖国的安宁赴汤蹈火,为人民肝胆相照,做民族的脊梁与臂膀。边防哨所,海疆孤岛、维和战场、救灾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迷彩装。

不忘历史,警钟长鸣,当代中华需要我当代青年振兴,更需要当代军人捍卫,愿民族浩劫不再!
正如德国人约翰·拉贝所说的那样:“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不能忘却,不是仇恨,而是铭记。仇恨只会生出更大的仇恨,只会让受害者徒增更大的痛苦,我们需要铭记的是惨痛的教训,防止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变得坚如磐石;时代呼唤英雄,唯有英雄才能带领民族将伤痛化为动力,从胜利走向胜利;吾辈仍需努力,新时代的蓝图,需要青年去振兴,需要军人去守护。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明日12月13日10:01,当警报划破城市的上空,无论你在何处,请驻足默哀,为那些死难的同胞们。让这幅静默的画面衬托出一个民族强大的背影,它不是在延续仇恨,而是在为和平呐喊着、守护着。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蒋凯鹏、程邦、岳震;
制图:李玉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2-13 11:27:46 |只看该作者

南京大屠杀,冈村宁次都惊讶于士兵扭曲心理“竟发展到如此地步”

大鹏说书 2017-12-13 08:30:58 “汉口的酷暑,是世界闻名的。”

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说,“我在壮年时代尝受过汉口酷暑的滋味,夏季气温大体为华氏九十七八度,温度极高。而且深夜和白天,几乎无大差别,非常不舒服。”
多年之后,冈村宁次再次看到了他的士兵是如何在中国长江中游的酷暑中饱受折磨的:“当时部队发的汗衫土黄色的很少,白的又太显眼,所以官兵都是赤膊上阵。有胡须的老兵,脸上长满痱子,胡须之间的痱子化脓,满脸像开了花一样。”
武汉会战前夕,酷暑中,冈村宁次对武汉方向的作战心情恶劣,并对他指挥的部队充满抱怨。

在这些抱怨里,他证实了中日战争中的某些史实——这些史实至今被日本右翼政客极力否认——这就是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以及日本军队对中国战俘的残忍暴行。
在他接任第十一军司令官后,听取了他的先遣参谋、华中派遣军特务部长和杭州特务机关长的汇报,几个人明确地报告说:“攻占南京时,确实发生过对数万市民进行抢掠、强奸等大暴行”,“第一线部队借口给养困难而杀戮俘虏”。

冈村宁次了解到,在他当下指挥的部队中,军纪最为败坏的是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第六师团以及波田支队,就连第六师团的军官们自己都说:“官兵作战英勇无比,但忽视抢掠、强奸等非法行为。”
冈村宁次认为,在战场奸污妇女已成为日军“难以避免的罪行”,因为他的军务局长向他报告说,不少官兵在向家乡寄信时,同时邮寄了大量残暴行为的照片,冈村宁次惊讶于士兵们扭曲的心理“竟发展到如此地步”。

八月二日,冈村宁次到达九江,他之所以在酷暑中追述日军的军纪问题,是因为“攻占南京时犯有暴行的师团”即将成为进攻武汉的作战部队。
武汉近在眼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12-13 11:29:37 |只看该作者
每年的12月12日,也许人人都记得,但有谁记得12月13日呢,物质层面极大丰富了,忽略了精神层面也需要丰富,这才是令人发指的,勿忘国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7-12-13 11:30:35 |只看该作者
这辈子都不会去的国家就是日本,我承认日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心里就是不舒服。现在又多一个国家不会去,就是韩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3 20:40 , Processed in 0.0080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