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乡下木匠”到“艺术巨匠”,齐白石最要重谢哪三位贵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21:46: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清梦 于 2018-3-17 21:48 编辑

新飞讯 2018-03-16 23:13:36


201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大新闻事件,当属9.315亿元成交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齐白石作品一举跃升为最尊贵的中国艺术品。齐白石这个曾朝野闻名、妇孺皆知的名字,又再次爆红。

齐白石“十二条屏”(部分),成为目前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古人云: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

从湖南湘潭走出去的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

然而,纵观齐白石的人生轨迹,他27岁之前,还是一个连方向都找不着北,生活几乎无着落,人生更无从谈起的彷徨者。那时候,邻里乡亲叫他“芝木匠”,他准确的身份应该是一个乡下雕花匠。
也就是27岁那年,生活都很尴尬,却幸遇当地贵人,获得鼓励与资助,正式学诗作画,走上艺术道路,第一次让他对绘画有了信心,也用手里这支画笔勉强撑起了家人生活。这是他学艺的开端。
这一画便画到了50岁,这年,他作了一个重大抉择,在朋友的邀请下,麻着胆子开启了“北漂”的卖画生涯。
来到京城,才有机会获得大师级人物的指点,在他57岁左右,下决心创新变法,为后来成为艺术大家奠定了又一基石。
大家都知道,手上虽有两下子,想要成为名家大腕,是远远不够的,在京城要得到艺界主流的认可,对一介“村野匹夫”来说,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然而,他又偏偏再遇贵人,一心要助推他,让他登堂入室,名满全国,风靡全球。
这三位贵人到底是谁呢?
第一位:胡沁园

齐白石为恩师胡沁园画像

齐白石与胡沁园的相识,缘于一次偶遇。
胡沁园是宋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胡安国第十八代孙,是一位风雅仁厚、性情慷慨、喜交朋友的文人,他人品高贵、无视功名,也不求闻达,因交游素广,也收藏了不少名人字画,攻书法、画工笔花鸟,属晚清文人中隐逸一类人物。
那是1889年,27岁的齐白石去一赖姓人家做活时,恰巧遇上了当地很有名望的胡沁园。
当时,喜欢绘画的齐白石,在当地早就有些名气,两人相见,胡沁园便当场出了一个“飞来佳禽对语”的画题,齐白石当即画了一只窗外飞来的燕子,胡颔首嘉许,还问了些齐白石家境情况,愿不愿意再读读书、学学画等等,齐白石回答说很是愿意,只是家里太穷。胡当即表示,只要齐白石愿意学习,他就予以帮助。后来,齐白石前往胡家,被胡沁园正式收为弟子。

胡沁园画作

齐白石在胡家一住就是十年。胡沁园除了教齐白石绘画技能外,对他修身处世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要学会做诗,以诗会友;二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项要求,很显然是希望齐白石不要做一个仅仅满足于养家糊口的画匠,而是想要让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这些,对齐白石后来成为丹青大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现在见到齐白石画作上常署的齐璜,濒生,白石山人等名号,都是当时胡沁园为他所取。
1914年,胡沁园辞世,齐白石在胡的灵前祭拜,自撰挽联一副:“诱我费尽殷勤,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负公尤为期望,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
此联虽挽的是恩师,实则为自况,也足见胡沁园在他心目中的至高地位。这应算齐白石的第一位贵人。
第二位:陈师曾

陈师曾像

1917年,是齐白石第二次到北京,当时是避匪患,蛰居京华琉璃厂附近,作品受到陈师曾的赏识,是陈师曾循迹造访齐白石,后来两人成为了莫逆之交。这位贵人,实则齐白石的老师。
陈师曾出生官宦、翰墨世家,6岁学画,少年时与鲁迅同学。1902年偕弟陈寅恪留学日本,入东京攻博物学,又与鲁迅同室寝,归国后两人一起教育部共事,交情甚厚。在日本时结识了李叔同,他们一直保持了终身的友谊。1918年,陈师曾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当时在北京画坛是精神领袖之一。

陈师曾花鸟画作

相识之初,陈师曾即赠齐白石诗作:“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知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法,何必低首求同群。”

陈师曾小品

  齐白石读后,甚为感慨,深知“他是劝我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齐白石说:师曾劝我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我听了他的话,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在陈师曾的劝告下,齐白石下定决心“衰年变法”。
经过三年创新变法,到了1922年,陈师曾携齐白石画赴东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让齐名声大震,画价爆增。从此以后,齐白石卖画,一天比一天兴盛,这些都与陈师曾提拔分不开。这些,在齐白石自传里都有深情表述。

陈师曾花鸟画

1923年陈师曾病故,齐白石伤心不已。他说:“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我如没有师曾的提携,我的画名,不会有今天。”
可以说,齐白石开创的大写意,画风自成一派,陈师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齐白石心里,其地位也是相当之高。
第三位:徐悲鸿

齐白石与徐悲鸿在一起的影像

这位贵人,与齐白石称不上师徒关系,应属知己,有着惺惺相惜的情愫。
1927年,徐悲鸿留学回国,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次年,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开始打破陈规,酝酿改革。他认为艺术教师,应该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旧规,是个性鲜明、敢于创新的人。自然,充满生活激情的齐白石成为了他最重要的人选。
于是,有了中国艺术史上“三顾茅庐”的佳话。

齐白石与徐悲鸿合影

请看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书中所述:在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先生的画室里,三十多岁的悲鸿和六十多岁的白石先生竟一见如故。他们谈画、谈诗、谈文章、谈篆刻,各抒己见,彼此有许多相同的看法。但当悲鸿提出聘请白石先生担任北平艺术学院教授时,他却婉言谢辞了。过了几天,悲鸿再去拜访白石先生,重提此事,又被白石先生谢绝。悲鸿没有灰心,第三次又去敦请。

最后齐白石被徐的真诚所感动。他也坦率地告诉悲鸿:“徐先生,我不是不愿意,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进过洋学堂,更没有在学堂里教过书,连小学、中学都没有教过。如何能教大学呢?遇上学生调皮捣乱,我这样大岁数了,摔一个跟头就爬不起来啦!”
悲鸿欣喜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告诉白石先生,不需他讲课,只要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作画示范便可。并说:“我一定在旁边陪着你上课。冬天,给你生只炉子;夏天,给你安一台电扇,不会使你感到不舒服。”
……
一堂生动的课在‘铛铛’的下课铃中结束,学生们很满意,悲鸿与白石先生也很满意。然后,悲鸿又坐了马车送白石先生回家。
那匹瘦弱的马和那位懒洋洋的马车夫仿佛也感染了他们的快乐,马车轻快地奔驰起来。到了跨车胡同白石先生家门口,悲鸿搀扶白石老人下了马车。白石先生用激动得有点发抖的声音对悲鸿说:“徐先生,你真好,没有骗我,我以后可以在大学里教书了。我应当拜谢你。”话音未落,他便双膝下屈。悲鸿慌忙扶住了白石先生,泪水涌到了悲鸿的眼眶里。从此,这两位在当时享有盛名的艺术巨匠便成了莫逆之交,他们的友谊终身不渝。

徐悲鸿信札

后来,徐悲鸿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说服中华书局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徐悲鸿还亲自编辑、写序。徐悲鸿是这样评价齐白石的画说: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

徐悲鸿手迹

1933年,徐悲鸿携带齐白石等名家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让更多的国外人士认识了齐白石,助推了齐白石的画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因年事已高,齐白石平时就是在家画画。而徐悲鸿则正当盛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对莫逆之交的齐白石,给予了更多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徐悲鸿画作

 1953年,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老人常问周围的人:怎么不见徐悲鸿来?大家只好推托说出差去了等等。
时间一长,终究瞒不住。齐白石也约略感到徐悲鸿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
吴作人曾回忆说:“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这些,无不见证着徐悲鸿在齐白石心中的份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3-17 21:49:38 |只看该作者
人的一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正如白石老人在不同时期遇上不同的贵人,也可以说是遇上了不同的赏识他的人。变的是时间、地点和人物,不变的是白石老人在艺术上的天赋、坚持和独创!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1 01:58 , Processed in 0.00875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