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哉龙门!美哉黄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31 20:43: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壮哉龙门!美哉黄河!
军山文化传媒 2018-03-30 20:19:08

原创;龙门山人


初夏,同友人登临龙门,巍峨的龙门山、开阔的黄河古道,蜿蜒曲折的秦晋峡谷尽入眼底。阳光下的黄河失去野马恣意,银光四射,波光粼粼。铁路桥、公路桥、高速公路大桥三桥并驱,好像一幅壮观的水墨画,流光溢彩,分外妖娆。

龙门,是黄河冲出秦晋峡谷的山门,黄河由此奔流而去,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这水之灵,地之气,孕育了黄土文化。
到了龙门,她的雄姿就在眼前。黄河从壶口到龙门,途经“孟门”、“石门”,流经此地,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传说这里就是当年大禹治水的地方,因为大禹治水,龙门也叫禹门。人们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每年三月,无数鲤鱼从各条河流汇集到龙门,竞相跳跃,一年能跃上龙门的鲤鱼只有七十二条,一旦登上龙门,就有云雨相随,天火烧其尾,乃化为龙。一个“鲤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给龙门带来了更多的涵义。科举时代,人们便把“进学中举”比喻为“鱼跃龙门”,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在他那气势恢宏、惊天骇地的诗篇中,将万里黄河与龙门联系在一起。
黄河到此,直下千里,水浪起伏,如山如沸。 两岸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龙门是山陕峡谷的南口,黄河以龙门为界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河段。龙门以上河段穿行在深邃的峡谷之中,两岸为百米以上悬崖峭壁,居高下望窄如一线。河段穿行在深邃的峡谷之中,两岸为百米以上悬崖峭壁,居高下望窄如一线。龙门以下河床,骤然展宽为4—11公里的漫滩河谷,许是河床展宽、流速减慢的原因吧,黄河在此流水散乱,主河道摆动频繁,故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 从历史照片可以看出,过去在两岸悬崖壁立,东西对峙的山岩上,皆建有大禹庙,据说首建于汉代, 唐元明清几代数度重修。东西禹王庙建筑雄伟,依山而立,亭台楼阁,险峻秀雅,雕梁画栋,绚丽异常。每年农历三月古会期间,山陕群众云集于此,进行物资交流。一时间,黄河两岸祭坛,酒楼饭馆林立,繁华非常。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这里从宋元开始,即商贾云集,舟楫罗列数十里。

龙门古渡,怒涛旋涡,舟楫过渡,险情丛生,逆水行船,更是举步维艰。那巍峨的群山、沟川峁梁、羊肠小道以及裸露的荒原、漫起的风沙,又记录着黄河儿女的艰辛与生命的顽强。大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荫枢,乾隆年间江苏淮徐海河兵备道师彦公,均在龙门峡谷黄河两岸上凿孔,铸以生铁桩,罗置铁环。船行顺水,可扣铁环遏止冲浪;船行逆水,可交替扣环而上,消除险象。桩与环依需而设,延伸数十里,被誉为“救生桩”、“救生环”。还有两组数据,也值得一载,至少我们可从另一个角度感知先辈们商途之坎坷、航程之凶险:光绪二十九年,清涧湾黄河水运码头粮食吞吐量年达百万斤以上,煤炭28400吨。民国十五年,禹门口黄河水运码头年输出各种货物71种,煤炭25706吨;民国二十四年,输出煤炭8.5万吨。传说清朝中叶桑树坪胡岭村一个叫郭思义的商人,家中就喂了三四十头骡子,专事煤炭运输,日进斗金,豪富难以比拟。

壶口瀑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景观,它是一处流动的风景。今天的壶口瀑布今天的方位与《水经注》的记载相比较,由于河水的冲刷,在大约1500年的时间里,已经向后撤了大约5公里。撰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洪迈的《元和郡县图志》,距离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书时间(公元527年)为286年,专家根据两书对壶口瀑布位置的记载推算,仅在这286年间,壶口就向上推移了1475米。在此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胆的猜想,孟门距龙门约65公里,设若瀑布早年溯源侵蚀后退的速度每年以1米计,那么,六七万年以前,壶口瀑布的位置当在龙门一带,名字也一定该称为龙门瀑布了。如此说来,最早见于《三秦记》中的“鲤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对古龙门的地理环境应当有着较为客观的反映。最早壶口瀑布的方位据推测,应在今天的河津市龙门附近。不过壶口的风采,却不因它的变动而减损。不定的壶口,永动的壶口,悲壮的壶口,给军事家形成防御、给艺术家带来灵感、给船民们带来艰辛、给现代人带来美感的壶口,就这样无所顾忌地奔流着,不知疲倦地呼啸着。

驻步龙门,铁环、铁桩残迹时时入眼,虽然曾香火千年不绝的两岸大禹庙已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日本人的炮火,如今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对于她的失去,我们不能不提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1938年12月20日,驻荣河日军炮击对岸芝川镇佯装渡河,在河津却暗结兵力,以78联队藤田大队为基干,辅以伪军贾子庚、马子平等部计四五千人,企图偷袭禹门渡口,进而强渡黄河进犯西北。12月25日拂晓,日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一营阵地发起猛烈攻击。日军踏着积雪,身着白色伪装,分两路突进:一路攻禹门渡口,一路攻东龙门山云中寺高地。我禹门渡口驻守的一个加强排以密集机枪火力阻击,驻防王村的野炮营亦发数十炮给予支援,打退敌人多次冲锋。该加强排官兵在激战中全部壮烈殉国。敌另一路猛攻东龙门山,以山顶云中寺为攻击目标。我守军居高临下,步步为防,处处阻击,打退了日军的十次进攻,自身伤亡超过百分之七十,阵地也一度失守。因师长赴西安参加军事会议,国军新八师参谋长、副师长朱振民命令二十三团两个营,由师家滩渡过黄河,从东龙门山侧翼向日军发起攻击,于12月30日重新收复了禹门渡口及龙门山阵地。六昼夜的激战,新八师共有290名官兵阵亡。此次战役不仅给日军以重创,更粉碎了其进犯大西北和扫荡阎锡山晋军根据地的企图。据当地老百姓回忆,激战过后,日军在河津城隍庙焚化士兵尸体就用了五六天之久。大敌当前,战事紧迫,未及喘息的新八师当即又奉命开赴晋东南沁水、阳城地区,参加对中条山日军的四月攻势,仅将全体阵亡将士白绸裹尸匆匆合葬于龙门山南麓,墓碑都没能树上一块。如今,在禹门口东侧石崖上,仍留有一批巨幅石刻,皆由国民党军政要员题书。右边为“陆军第六十一师阵亡将士千古”。中间正文石刻最上一行为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气壮山河”。中间并列五行:首行“精神不死”,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所题;其他依次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题写的“伟绩千秋”,国民党元老、时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常务委员的于右任题写的“成功成仁”, 时任国民党第34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题写的“制抑扶桑”,以及国民革命军90军军长李文题写的“气壮龙门”。 1993年4月,河津市人民政府在此特意修建了抗日烈士纪念碑,借以缅怀禹门口战役阵亡的全体将士。
从龙门驱车五公里,便到了黄河最窄处——石门。湍急的水流由此门而出,滚滚激流瞬间变成一束,山河景观气势雄伟。河流从60多米宽的峡谷中喷射出去,其声如雷激虎啸。石门两岸悬崖壁立,如刀削而成。不驯的黄河到了石门,仿佛一个撒野的孩子回到母亲怀抱,变得驯顺、安详。
在龙门至石门的河道间,看见一位年纪五十左右的汉子,腰漂一个橡皮轮胎内胎,赤足、赤膊在黄河捕鱼。据说他捕鱼并非为了谋生,而是从小就有在黄河浪里漂流的爱好。捕的小鱼放回河里,大的就分送亲朋乡邻,只有在黄河里,他才找到了一种难以言述的快乐。

1997年,秦晋两岸的延安、渭南、临汾、运城、宜川、韩城、吉县、河津等八地市县携手,共同开发黄河地域旅游资源。2000年8月8日,“黄河三门水上游”正式开通。从龙门坐气垫船20多分钟,便可到石门打个来回。坐在船上不仅可领略到在水势凶猛、浊浪排空的黄河上畅游的乐趣,领略到黄河风平浪静时优雅雍容的大家闺秀风范,还可移船泊岸,攀山登崖,观赏梯子崖、玉镜崖、相公坪、观音洞、云中寺、旗语台的绝佳风景。若是时间凑巧,你可看到一列火车在百米高的石门石崖南岸擦边穿行。抬头而望,心神俱惊,低头再看河水,恍恍然不知在何处。那一份奇险、奇绝、奇美的感受远非在小江小河中的唯美,一种与游俱生的快意使你想大声呼啸。
到了师家滩,同样是黄河,在这里多了一份深沉和平静,宽阔的河面,奔流的河水,陡峭的山崖,远看河中船只船移景变,的确能够给人一种“船在河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感受,这与龙门观望黄河的感觉决然不同的。

位于师家滩与小滩附近的杜家大院,作为清末民初名噪一时大商家的宅第,共四座大院,依山傍水而建,属古建民居,格调、院落布局自是别具一格,既有院落的大气,又可看到园林的布局。杜家大院的建筑采用砖石雕塑、砖木镂刻留下了很多艺术精品。石雕、砖雕、木刻、体现了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正如宅院一幅对联所写:“河水南流荣光润屋,秦山西望爽气宜人”,它的文化内涵,足以见证了当时杜家的一时的兴盛。无论从建筑艺术,还是从历史价值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只是抗战时期遭到日本兵的几番破坏后,一直没修复,现在仍然是残缺不全、伤痕累累,一片凄凉。

小滩是我们安排的最后一个点,它是黄河岸边一个农耕村庄,几乎少有人知道的古村落,因其风景秀美而著称,被称之为“世外桃园”。
奔涌的黄河早已不是一条大河泛称,她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有难以忘怀的历史,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对于黄河,每一个华夏子孙当然心慕神往,必定魂牵梦萦。黄河流淌几千年,岁月就有几千年;历史就有几千年。面对奔流不息的黄河,聆听惊涛骇浪般涛声,我们又能采摘几件事呢?黄河是永远的,有说不完的话题,有叙不完的情榡,陪伴她一路前行的,还有时间、文化、生命和心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8 03:28 , Processed in 0.00777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