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古人的送别诗里,为什么杨柳、长亭总是“躺枪”?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09:41: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古人的送别诗里,为什么杨柳、长亭总是“躺枪”?                                         2018-07-16 23:25                                                   

在物质生活不够丰富、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非常看重友情,那么,古人特别是古代诗人们是如何将自己的深情厚谊表达出来的呢?在诗人们的眼里,一份深厚的友情往往会和固定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在特定的环境下,这些与送别有着固定联系的寄托载体和象征事物就会具有独特的意义,创造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一、杨柳
杨柳因为“柳”字和“留”字谐音,送“柳枝”寓意着“挽留”之意,所以自然成为了和送别有联系的寄托载体,正所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一种缠绵的情思凝结在心头,绵延不尽的缠绵思绪或许和柳枝在意义上更为相似,在神韵上更为相近。

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的诗句都有“杨柳”这一重要意象,李白那句著名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运用拟人的手法加重离别时的愁苦情感: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王之涣那首非常著名的《送别》“杨柳东风树吗,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其中“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而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复杂心境。

杨柳裹挟着一种深沉的思绪,在诗歌之中寓意着一份浓厚的情愫。可以说,这个代表着送别的意象凝聚着自古以来的送别时的情感的深沉浓重。自古以来,很多送别诗词都把柳枝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抒情载体,那缠缠绵绵的情感与这柳枝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其中的依依惜别和惺惺相惜的感情。
二、长亭

古人常会选择在长亭边送别亲朋好友,长亭之上,各种伤感的离别场面与外在的环境自带凄清惆怅的氛围。其中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就是那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句诗出自近代著名的音乐家、书法家李叔同《送别》之中,诗人借助“长亭”这一意象来渲染送别时的离别伤感氛围。在送别之时,长亭的萧瑟环境进一步加重了送别之时的凄楚伤感程度,令人对其感情有深切的体会和感觉,如临其境,如感其情。
三、灞桥

宋代诗人苏庠曾写过“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汉人送别,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暗示词人浪迹天涯,经历了太多的离别。“鸳浦芙蓉”化用贺铸《踏莎行》中“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大概是说浦中的绿荷于“红衣脱尽”(即繁花凋落)后,再没有“蜂蝶”来依慕(即无人垂顾)了。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对仗,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四、南浦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诗人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万般惜别之情,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人肝肠寸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想看不忍看,明知伤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杨柳、长亭还是灞桥和南浦,都寄寓着古人深沉的愁别绪,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经过历史的长河,逐渐成为了送别的代名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4 10:43 , Processed in 0.00827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