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0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 大梨树 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之三十五)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7 08:47: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张其华 于 2018-11-17 09:02 编辑

·连载·

大梨树 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之三十五)

张 其 华


展望之三:农民的进步

   

    农民是第一产业的第一生产力要素,在人类的历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是最原始、最庞大的生产劳动者群体,为人类的生存和进步做出了最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传统农民最基本的特征是依靠劳动的投入来维持和发展生产,依靠体力进行生产活动,在狭隘的地域内过着简朴的生活。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民的进步体现在农民的现代化上。农民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农民,提高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以体力付出为主的劳动方式,改变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商品化的过程。

    对于农民现代化的理解有几点应该明确:

    一、现在农民的概念与过去的理解有所不同。传统的认识,农民是农业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是一个职业概念。而现在,相当多的农民已经不从事或者不仅仅从事农业生产了。农民只是地域身份的概念。他们是居住在农村的从事多种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或者他们曾经是居住农村的劳动者,但现在可能在城市里打工。这是个广义的农民概念。农民现代化所指的农民,应该是狭义的职业意义上的农民,即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或者与农业生产劳动有关的劳动者。

    二、农民现代化所说的现代化不仅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技术,而且还要具有现代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同时还需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能力,另外还需具有一定的持续发展能力。

这些文化技术修养、思想素质、经营和发展能力的养成,实际是当代农民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从传统农民蜕变为现代农民。

    三、农民现代化不简单是个发展目标,而是一个历史过程的概念。这个过程是发展运动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内容会逐渐丰富和提高。当代农民是处于转变过程中的农民,是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过程中的农民,是新旧经济体制交替过程中的过渡阶段的农民。因此,认识当代农民应该从他们的变化着手,去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把握他们的变化。

    当代农民正处于转变之中的主要表现。

    一、正从求温饱向求富裕转变。当代农民已经开始摆脱贫穷的困扰,不再仅仅为吃穿而劳碌奔波,已在为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去创造、开拓。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使当代农民的素质比传统农民有了新的飞跃。

    二、正从愚昧向文明转变。农民文化素质的增长,是一种质的变化。它既是农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的反映,同时又将直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当代农民是一支以初中文化为主体的、掌握一定生产技术的劳动大军。在辽宁这样的农村,几乎没有文盲的农民了。

    三、正从单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向从事多种生产活动转变。当代农民正从小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转变。产品大多用于交换而不是自用。他们的物质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自产,而是通过商品市场取得。这对扩大社会分工,促进转化,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四、正从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当代农民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消费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有了明显的现代意识。这是农民思想素质的根本提高。

    当代农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有四个基本特点。

    一、转变的必然性。当代农民从传统向现代农民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变化速度之所以超过了新中国成立30年的变化速度,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能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针对我国的实际,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民现代化的方针。

    二、转变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时间上和程度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有很大的地域性。不同地域之间,因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外来影响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同一地域的农民,由于各自情况的不同,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三、转变的趋同性。农民的转变基本上都是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即向农村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转变。逆向转变基本没有。因而,转变程度的差异是趋同下的差异。这种趋同性反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的结果。

    四、转变的复杂性。农民的转变并不是主观自觉的,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制约的。加之农民固有的保守性,使得转变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伴随激烈的思想斗争,出现时快时慢的情况。

    决定制约当代农民发生重大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自从党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各条战线和各个地方展开以来,广大农民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这新机遇不仅是经济建设上的,更是农民自身发展提高上的。

    第二、通过贯彻一系列农村的改革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改革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中提高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了自己的科技文化素质。

    第三、农村文化教育、科技活动的普及,加速了农民的转变。几年来,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这一良性循环,使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技术素质、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变化。

    第四、农村人际交往的扩大和频繁,促使农民的思想素质和致富能力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发

展,使农民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彻底突破了自然经济状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半封闭关系。农民在相互交往中,既互相依存,又互相竞争。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第五、城市的发展对农村的发展起了带动作用,也间接地推动了农民的转变。现代意识开始萌生和增强,生产和经营能力都有所提高,文化素质也有所加强。他们开始从事同城市居民没有本质区别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劳动,这使当代农民在自身发展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现代农民应该有一个普遍的标准,这基本是:有文化,具有一定的学历,至少完成了我国的义务教育;懂技术,掌握了现代的生产技术和技能;守法纪,用法纪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讲文明,既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具备现代的精神风貌。

    同时,现代化的新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原则上讲,以下这三点是必不可缺的:

    第一、现代化的新农民必须在物质、精神上完全独立。物质独立是指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并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农民。精神独立是指具备现代思想意识,特别是意识到自己的政治权力和社会义务,并享有现代精神文化生活的农民。

    第二、现代化的新农民必须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这条件主要是:现代的生产关系中的农村劳动者;现代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公民;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社会群体。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出类拔萃、创造出社会价值、具有巨大社会影响的农民,他们只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农民,而不是现代化农民。

    第三、现代化的新农民必须是在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离开社会实践谈不上现代新农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包括对现代新农民的认知。

农民现代化的重要结果,可能在中国发育出一批农村的中产阶级。它同城市的中产阶级一起,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据有关统计,我国农民约8亿人,不知这个农民的概念是什么。即便这个数字,农民已经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而如果出现农民中产阶级的话,也将是中国中产阶级的主要组成。中国农村的中产阶级按收入计算,应该是中国中间水平的社会阶层;按职业门类算,应该居于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按经济实力算,应该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并有一定的剩余,用作必需之外的消费,如发展和享乐。这样的农民中产阶级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代农民的转变,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也有主观因素的作用。由于农民传统的保守性,使得客观因素在转变中的作用显得特别突出。

    当代农民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积极正确的引导。

    第一,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教育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

义是农村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农民进步的唯一保证。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必将断送农村的发展,危害农民的进步。我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是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不可出现偏颇和片面、极端化的理解。目前,小生产观念仍然是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影响农民转变的关键问题,因此应在农村开展市场经济教育。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寓教育于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新闻媒介的宣传影响作用。

    第二,继续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使农民的转变建立在新的经济活动基础之上。当前,应引导农民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横向整合和经营的纵向整合,积极扩大社会分工,实现商品生产专业化,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增强经济效益,提供农民转变的物质基础。

    第三,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教育和文化直接影响农民的素质,对农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道德风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农民的教育,既要着眼于当前农民文化技术素质和致富能力的提高,又要着眼于农民精神文化的发展。

    第四,积极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承接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接受现代的文化影响。

    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比较,农民现代化是前两者的主导因素,或者说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通过农民现代化来实现的。农民现代化的实现,具体说是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本质上是社会发展带动的结果。现代人最基本的要素是具有完整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高超的生产技术和经营能力,并以此决定其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

    农民现代化必须在调整和发展生产力第一要素的高度和层面来理解,必须在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中来进行,必须作用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历史性的、社会性的行为。

    中国农民的现代化是中国民众现代化的主体,一是农民占中国民众的多数,二是中国民众大都源于中国的农村,或是直接由农民转变而来,或是是传统农民的后代,农村的影响很浓厚。所以,国农民的现代化非常重要。

    传统人与现代人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传统人以物质生活为主,主要依靠体力劳动或简单的技术性劳动为生,为温饱而奔波。现代人以精神文化生活为主,依靠脑力劳动和复杂的技术性体力劳动为生,为自身的发展而忙绿。当代农民正处于这样的转变中。现在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意识到这一点,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而转变是极其被动的。

当前,农民现代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素质能力的提高上,这一点已经被各级领导机关认识到了。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注意表象的东西,而忽视了本质的东西。一谈到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会在文件中、讲话中罗列一大堆数字:办了多少技术培训班,开了多少次学习会,多少人参加,多少人讲课,等等。其实这是应付官僚主义的雕虫小技,说的人没信心,听的人也不相信,只是些表面文章。农民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并不简单地靠这些表面的措施,更在于日常的、大量的、深入的潜移默化之中。这主要是:

    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农民素质提高的主导力量。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农民自然就会“随波逐流”参与其中,得到提高。所以这种环境影响的营造、利用和掌控是各级领导机关的重要工作内容。

    榜样的力量。村看村,户看户,瞄着别人学,这是农民的普遍心理。有些技艺,一旦有人成功了,便会蜂拥而上照搬照学,被普遍掌握,成为一个地区的特色技艺或特色产业。当地农民的技艺自然提升了。不仅技艺是这样,先进的思想观念也是这样。

    条件的促成。农民素质能力的提高当然需要一定的条件,所以农村的文化设施、活动场所应该完善健全,充分地发挥作用。比如图书馆,有些村庄花钱买了大量的图书,却无人管理,常年锁头看门,只在上级来检查工作的时候做个样子。这不是条件,发挥了作用的才是条件。

    活动的带动。活动是村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平台。现在农村比较重视村民的业余文化活动,这主要是村民的积极性促成的。村民的业余时间不能总耗费在麻将桌上,更应展示在健康积极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健康积极的文体活动应该成为当代农民的生活方式之一。

    实践的锻炼。实践也是学习,实践出真知。农民素质能力的提高主要靠生产经营的实践。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最好的学习,久而久之将形成农民的素质和能力。

    我在大梨树村生活考察将近12年了,接触了很多农民。与45年前我插队落户到农村锻炼时接触的农民比较,现在的农民已经有了难以比拟的变化和进步。

    其一,当年的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基本的生活条件无法保障。春天粮荒,我和社员吃过榆树皮饽饽。现在的农民生活在温饱之中,不再为吃穿发愁。而且生活水准提高到与城里人不相上下的程度。这是过去不敢想的。

    其二,当年的农民生活在沉重的政治重压之下,动不动就是阶级分析,动不动就是批斗会,政治压力成为管理社员的工具。现在以人为本,人的尊严和权力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农民可以充分地创造和建设新生活,可以充分地享受新生活。

    其三,当年农民的素质低下,保守、狭隘、自私、僵化、迷信,只能发挥一个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作用,体现不出第一生产力要素的积极作用。现在,广大农民敢于变革,敢于创新,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孜孜不倦地奋斗,思想素质和技能都有了空前的提高。

其四,当年的农民受家族的影响很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是以家族来划分的。即使在政治空气十分浓烈,十分严峻的时期,家族关系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不同了,尽管家族关系依然在起作用,但明显地让位给经济利益了。这与当代农民的视野开阔了、活动范围扩大了、同外界的联系密切了不无关系。在处理关系问题上,经济利益是第一位的,家族是其次的。这是一种社会性的进步。

    我刚到大梨树村定居的时候,为我装修房子的村民是自己带着老婆,拎着工具一起干的。现在,他已经带着一支队伍,开着汽车,到处揽活干了,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板。我的一个邻居,原先自己种着几亩五味子,同村里合在一起出售。现在村里不搞五味子了,市场也不行了,但他扩大了五味子的种植面积,同时还收购别人的五味子,成了一个经纪人。尽管五味子的行情下跌,但他每年都不少挣,成了五味子种植和销售的专业大户。

    大梨树村的老书记毛丰美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当代农民的代表。毛丰美不仅是大梨树村民的带头人、贴心人,他还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他在全国人大会上仗义执言,替中国八亿农民发声,硬是把高于城市的农村电价调了下来,把执行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给取消了。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中国的农民觉悟了,再也不是畏畏缩缩的“土老帽”,敢于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力了。毛丰美是当之无愧的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过程中的当代农民的光辉代表。

    但是,认真地想一想,毛丰美这一代农民并不是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真正对象,他们只是转变中的当代农民。真正能够实现现代化的农民是今天二三十岁的新农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农民,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毛丰美那一代农民的素质。如果说毛丰美的父辈那一代农民是传统的老农民的话,那么毛丰美这一代只是新、老农民的中间代。老农民是小生产时代的农民,具有中国传统农民的一切特质。毛丰美这一代农民是经历过旧集体经济时代,又经历过改革开放时代的转变时期的过渡性质的农民。新旧时代的影响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因而他们具有开创奋斗的精神。新农民则具有与老一代农民、中间代农民绝对不同的生长背景,因而形成了新农民的特质。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地位特殊,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变动激烈,文化背景丰富,与外界接触渠道畅达、便利,接受的思想文化影响多样。可以说,新农民所接受的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都是空前丰富的。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现代的科学技术比较感兴趣,但所受到的思想意识和活动行为的影响过于复杂,正、负面影响在他们身上都存在,惟独优秀的传统影响不足,因而他们是农村任性的一代。

    我在大梨树村间接接触到这样一个女孩子。她是大梨树村人,大学毕业,在外地就业不成,应聘回到村里工作。她的工作能力并不差,完全胜任所担负的工作。但她过于任性,一切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考虑村里的利益,不考虑对别人的影响。村里派她到省里开会,她自认为这个会议没什么内容,不经请示,居然自作主张地离开会议,跑到自己男友家里住了起来。回到村里她还振振有辞地说,这样的会议没必要去参加。她去男友家是休息,工作太累了。这个女孩子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母亲。这个女孩子可能过于典型了,但类似的并不少。在这个女孩子身上可以发现,传统的东西太少了,是断层的一代。她所接受的是半生不熟的外来影响,外来影响的正面效应她并不理解。这样的新农民与现代化农民的差距的确太遥远了。这一代新农民身上,优点突出,不足也明显。

    在大梨树村还有另外一个典型的年轻农民。他曾因吵架失手致人以死命,被判了14年徒刑。在狱中,毛丰美特地去看望他,鼓励他好好改造。后来他因改造的好而提前出狱。出狱后,他开了一个街边烧烤摊谋生。由于勤奋肯干,生意很好,很快成了家,又有了一双儿女。他和他的妻子继续辛勤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买了门市房,烧烤摊做成了旅游纪念品商店,接着又盖新房开了一家旅店,后来又买了汽车兼拉游客上山游览。夫妻二人忙的不亦乐乎。这个年轻人白手起家,几年间成了两个商家的老板,成为大梨树村的致富能手。这个人与我很熟,经常见面,是一个勤恳、聪明,能吃苦、动脑筋的年轻人。他学历不高,又在监狱中渡过了十来年,但他不自暴自弃,硬是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建设起自己美好的生活。这是新一代农民的优秀代表,虽然他的文化素质并不高,但他的思想素质并不差。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在大梨树村并不少,这是这一代农民的主流。

    这两个新一代农民之所以不同,关键的问题是对人生的理解不同。人生最基本的内容只有两个:生存和发展。生存就是自食其力,发展就是自己的成长和履行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义务。而新农民中有些人由于价值观扭曲,并不这样认识人生。在他们心里,人生就是及时行乐,所以到处索取,到处游乐,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什么都可以不在意,只在意自己的感受,中华传统的美德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他们心里很淡漠。这不是个别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弘扬中华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大力抵制、批判有悖于中华传统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现象,形成强大的社会文化氛围。如不及时扭转,也许会造成历史性的悲剧。中国农民的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新农民一般或在农村就地创业,或在城里打拼以后再回村里创业。这些在村庄里创业的新农民有三个需要认真关注的偏差:对社会的认知比较盲目,对创业的安排常常盲从,对未来的思索有些茫然。他们身上还有两大弱点:成功时,洋洋得意,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失败时,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怨天尤人。究其原因自然是不成熟、不求是、不求实。

现在正是中间代农民把肩负的历史重任转交给新农民的历史转变时期。交班与接班都是十分郑重严肃的历史行为。如果说中间代的农民在当下时代大潮中是转化或转变的问题的话,那么新农民这一代则是培育的问题了。培育主要是学习和实践两个渠道,主动学习实践与被动学习实践两个方式。新农民走向现代化需要一个“澄清”或“沉淀”的过程,即除去负面影响,强化正面影响的过程。这是前进的必经之路。

    农民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艰难地探索,充满挫折是必然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11-17 09:21:32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8-11-17 09:22:06 |只看该作者
喜欢!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8-11-17 09:23:08 |只看该作者
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8-11-18 07:08:11 |只看该作者
好帖再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2:12 , Processed in 0.01041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