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国纯 于 2019-1-16 20:35 编辑
催 芽 员 丁 彤 在农村的几年中,我感到自己做得比较成功的一项工作就是担任催芽员。简单地说,“催芽”就是把稻种浸泡后,让它在窖中发芽,然后再洒到秧田育苗。它是水稻栽培的一个重要环节,稻农们十分重视这个环节,而且这个活儿技术性很高,都是由比较有经验的老农担当。 1969年,我们生产队长的父亲老王头做催芽员,要我做帮手,干了一年后,我就掌握了其中的技术要领。第二年,也就是1970年4月,我就独立做了催芽员,于是我得以大展身手,利用学的知识进行大胆的革新。催芽窖是一个长8米、宽4米、深1.8米的地窖子,上面用塑料布封上顶,白天利用阳光加温(窖内温度可达30度),晚上用草帘子盖上保温,窖底铺上席子,将选好的稻种浸泡后铺在席子上让其发芽。要求稻种最好是出的芽刚刚冒头,不能生出芽子来,一般的出芽率能在60-70%左右。稻种铺的厚度有20-30公分,由于白天日照不是很均匀,窖内的温度不一样,稻种又很厚,需要经常翻动,如翻动不匀,出芽率就不高,时有不慎,还会有种子生出长长的芽子,成了废品。从选种、浸泡到催芽的过程要十多天,种子废了就耽误育苗了,误了育苗就误了农时和一年的收成,这也正是稻农非常重视“催芽”的原因。我通过查看资料了解到:红外线照射可以使种子发芽又快又好,就琢磨着发明了用红外线催芽的方法。我在窖内棚顶上安装了10个红外线灯泡,科学地控制好了温度和湿度,并且总结出了翻动种子的时间、方法和规律。实践证明经过红外线照射后,种子发芽率提高到80-90%,而且芽出的齐,出芽的大小控制的也好,播到苗床后,出的苗非常齐,还快,苗长得也非常壮。1971年,农场在我们青年点召开了推广科学育苗的现场会,我作为农场第一个知青催芽员,受到了表扬。这个事实体现了我们知青在农村发挥的作用,也诠释了“知青”的真正含义:“知青”,是有知识的青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确实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 1973年我被推荐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凭借十一中的底子,我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当时大连理工学院的一位赫老师还到青年点对我进行了面试。可惜的是张铁生的一份零分答卷,录取方针改变了,由于我父亲当时被专政还没有解放,不幸我与上大学失之交臂。之后我又几次错过上大学的机会,虽说后来经过努力,在中央党校获得了大专文凭,毕竟没有真正地读过大学,这成为我一生的遗憾!有时也想:如果没有文革和下乡,作为重点中学十一中学的学生,我一定会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而如果上了大学,今天的我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可是现实中怎么会有“如果”呢? “知青”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代名词,人生道路真是坎坎坷坷啊!有顺口溜说我们:“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工作就下岗,结婚没有房,生孩就一个”;现在还应该再加上一句“老了没人管”。因为一家只有一个孩,四个老人管不过来啊! 所以说到知青时,我们上一辈人都会痛感在心,因为他们大多数的子女都当过知青,深知知青的酸甜苦辣。而我们的下一代人听了我们的故事,多会说我们是夸张(我儿子就这样说)。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感受。历史就是历史,走过了就没有回头重来,难言遗憾,多少苦难我们都顽强地走过来了!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还在向前走,还要走出个老骥志在千里的样子!已过花甲的我们,正向耄耋之年迈进,真应该调整好我们的心态,珍惜我们的桑榆时光,正像一首歌唱的那样:不要说道路坎坎坷坷,酸甜苦辣都是歌! 我们的生命奔流不息,远方的大海呼唤着我! 亲爱的知青朋友们,让我们把当年的梦想和今天的希冀,放在一起,来充实我们的生命吧,让我们夕阳无限好,辉煌第二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