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如何读“无字之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20:42: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19-3-9 20:43 编辑

    毛泽东如何读“无字之书”?                          2019-03-07 18:00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读 “有字之书”下了很多的功夫。读 “无字之书”也下了很多的功夫。

什么叫读 “无字之书”呢?就是深入社会实际、深入自然界、深入到万事万物中去观察、考察、认识、了解真实的社会实际和真实的自然界,认识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下真功夫调查、研究、把握自然界之实际,社会万事万物之实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为革命者绘制革命、斗争、建设、发展之蓝图,制定革命、斗争、建设、发展之战略战术、方针、政策、实施方案等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依据。

这个读 “无字之书”的过程,就是接触实际、认识实际、研究实际、把握实际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这种读书观念,在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头脑里就已经萌生。
1913 年,他在湖南第四师范读书时整理的课堂笔记 《讲堂录》中,写有这样一段话: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 (广泛的很远很多的实际——笔者注),遍游四宇尚已。”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很重视读 “无字之书”。
1917 年夏,他邀同学萧子昇,利用暑假,以游学方式,游历了湖南长沙、宁乡、益阳、沅江、安乡五县农村,广泛了解农村农民生活。
1918 年夏,又和蔡和森到湖南益阳、沅江、岳阳、汉寿等县农村进行了半个多月的社会考察。

毛泽东虽然没有走出国门,壮游世界;相反,当许多人都在国外住洋房、吃面包时,他却走向了中国的穷乡僻壤,走向了社会的最底层,住茅屋,吃南瓜。
通过调查了解中国社会问题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从读 “无字之书”中获得了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
1920 年,毛泽东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更加注意经常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走进工农群众之中。他把社会实际和奇妙无限的自然界作为学无止境的人生大课堂。

后来,他还在许多讲话和谈话中,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反复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
他认为这是最丰富最生动最有用的、人生永远学不完的知识。
纵观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读书实践,就是读 “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的有机结合。

读 “有字之书”,毛泽东下了很大的功夫,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写下了大量的读书批注,读 “有字之书”达数万卷 (据我们不完全的统计,毛泽东生前中南海住地的存书就近十万册)。
读 “无字之书”,毛泽东一生中也下了很多的功夫,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走遍了大江南北,踏遍了千山万水,行走数万公里,深入机关、工厂、学校,深入部队、连队,深入农村、农民家中,走到哪里,读到哪里,学到哪里。留下了很多的读 “无字之书”的实践、感想、感言和逸闻、佳话、趣事,写下了很多具有真知灼见的高水平的调查研究文稿。



读 “无字之书”,他老人家 “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青年时代立下的志向,躬行一生,坚持不懈。
几十年里,他把读 “有字之书”之外的时间总是十分用心地用来读 “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这部天大的 “无字之书”,一生下功夫,一生不倦,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读 “有字之书”,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读 “无字之书”,毛泽东也堪称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

来源 |《毛泽东读书生活十二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9-5-21 01:15:12 |只看该作者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5 08:11 , Processed in 0.00794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