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堆上百年的泛黄老明信片 记录了中国抗争的血泪史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05:10: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堆上百年的泛黄老明信片 记录了中国抗争的血泪史                                                         2019-03-22 09:05

信息载体由古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从古代的烽火传军情、信号旗、飞鸽传书,到现代的BB机、彩信、QQ、微信,各种载体多不胜数,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旧的信息传递方式也逐渐被淘汰。

然而在这些过气载体中,却只有存在了140多年的明信片,依然深受群众的青睐。

1865年10月,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精致的画,想寄给朋友当做结婚纪念品,但由于不像普通信纸可以对折,在邮局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信封,邮局职员建议他直接在画片背后写上收件人地址、姓名。

幸运的是,这封史上首张明信片果真顺利寄到了收件人手里。此事一出,就有人提议为了方便写信,可以考虑发行明信片,结果政府意见不统一,发行失败。

直至19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建议开发明信片,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政府接受了建议,于是同年10月1日,奥地利正式成为明信片最早推行的国家。

明信片使用简便,邮资又便宜,还能在信中附上精致图画,向对方表达心意,所以发行后就极受人们欢迎,奥地利仅3个月就投寄了300多万张,其他国家见势也都纷纷效仿发行,当中最后悔的莫过于德国,拱手让了个第一给别人。

明信片用法繁多,有些人会画圣诞树庆贺对方圣诞快乐;有些人会在情人节画爱心写情话送给心上人,有些是为了纪念战争胜利或某些事件;也有些是出去旅游,画下山川美景送给家乡的亲人报平安。

它也让观者窥见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细节、人文风情、市井万象。

国外的旧时社会不像现在平等,在上世纪20年代,有一些明信片就记录了社会上发生的黑历史。

他们为了抑制当时的女性主权,将女性归为家庭、社会的附属品,压制女性的自由和权利,提升男性地位。

女人应该呆的地方就是“家”

而中国明信片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其实早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有人将这个外来词汇解释为汉语的“明信片”,创译者叫李圭,他是一位精通英语的中国人,23岁担任宁波海关副税务司秘书,并极力倡导中国近代邮政发展。

中国邮政第一人李圭

他在拟写的《译拟邮政局寄信条规》中提到:邮政局有印就厚纸片,其信资图记也印于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无关紧要之信,可就片面写姓名住址,片背写信,不用封套,价更便宜。各国信馆皆有此片,谓之明信片。”

中国的明信片一词就来源于此。而真正发行明信片是在1927年,是为了纪念交通银行20周年而制作的。

交通银行发行的20周年明信片

当明信片在国外刚发行火热得不行的时候,中国却没什么人用,普通百姓没有条件邮寄明信片,达官贵人也少有寄明信片的习惯,除了外交和留学生等会使用外,其他使用者微乎其微。

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许多具有摄影技术并拥有照相器材的外国摄影者在中国各地游荡,他们在本国报刊杂志大量刊发有关中国的图片,明信片使用率才越来越高。

一批批从未曝光的中国图片(包括绘画)以明信片为载体,开始在全世界被多个国家邮寄,传达着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信息。

远道而来的外国人反而当时中国最常使用明信片的人,并为我们记录下了荣辱交杂的时代。

皇帝的政权、官员的办公、民众的生活,还有市井百态、名山大川。晚晴民国时期的社会百态全部呈现在了这些明信片中,反映出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历史原貌和文化内涵。

有些不能照的或者照不了的就画,例如龙椅上的皇帝会见外国使臣。

也有中国传统公堂里原告和被告跪在带着墨镜、穿着清朝大臣服饰威风凛凛的官员脚下,旁边是叼着烟管的师爷还有站成2排的捕快,若是加点色彩上去就像是在拍戏一样。

还有以漫画形式在满情人辫子上做文章的,蓄发是中国人的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以说头可断,发不能断。

当年满清王朝发布剃发令时,群众都极度反抗,清廷经过残酷屠杀后才能强制落实此制,并成为国家传统延续了百年。

所以到了近代要把重要的辫子剪掉时也代表了国家的灭亡,亦是革命的象征,八国联军的明信片中就出现了许多民众剪辫子的画面,寓意中国此时的动荡政局。

一些记录了晚晴时期刑罚的画面也会出现,例如有戴着的古时特有的刑具“木枷”蹲在路边的罪犯,或只露出一个脑袋被囚禁在“站笼”里面的犯人,甚至连凌迟的照片都有。

满清王朝对内残酷封建,对外懦弱无能,委屈求和,八国联军打进来之后到处烧杀抢掠,耀武扬威,为了向家乡及列强炫耀自己的战绩,一大堆记录了辱华的场景被他们记录下来,并以明信片为媒介在世间传递。

他们讽刺中国人装神弄鬼,以为能以巫术挡住西方人的船坚炮利;讽刺中国人不自量力,拿着拳头想和大炮抗衡;绘画了联军收缴义和团旗帜后趾高气昂的表情;甚至将中国土地画成比萨,而列强拿着刀商量怎么分着吃。

中国当时在世界的眼中就像菜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一段段极其耻辱且血淋淋的历史尽数呈现在明信片上。

明信片虽然已经渐渐淡出通讯载体的舞台,成为旅游或节日的纪念品,但它却抒发了更文艺的气息,成为见证历史的文物。

如今我们大力宣扬民族文化,但时间过去太久,许多文化要素都已经难以寻回,可幸当年那些外国人的猎奇心理,或摄影或绘画地为我们留下不少今天已经看不到的东西,为后世的研究和还原提供了底本。

这些沾满历史尘埃的明信片,静静讲述着1900年前后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也是变化最剧烈的时段,时刻提醒着国人勿忘国耻,自强不息。

资料来源:

明信片:历史的书页

八国联军明信片折射晚清历史:以剪辫丑化清人

这些你没见过!去这里,看明信片上的百年中国

十里洋场时期的上海

手望原创 欢迎转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2 04:05 , Processed in 0.00761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