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送妻》休书:一首因由颜真卿判决,而流传千古的离婚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0 16:52: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送妻》休书:一首因由颜真卿判决,而流传千古的离婚诗                                    

            

        2019-11-20 06:51                    

                           

他是唐朝人,一生苦读勤吟,却未能以诗文名世。而他为后人所知,完全是由于他因为颜真卿判决离婚的故事。更为戏剧性的是,他唯一一首流传于世的诗歌,竟然也是因为离婚才得以被记载下来。而这,一不小心却奠定了他临川文学第一人的历史地位,他就是唐代临川的杨志坚。
大历年间,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斯时,杨志坚可能已人到中年。杨志坚少时,酷爱读书,痴心不改,在抚州,也渐渐有点诗名。虽然他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却“寸禄未沾”。反而因读书作诗,耽误了一家的营生。
眼看着家里越来越穷,妻子不答应了,隔三差五,指桑骂槐:整天读书,能换来柴米油盐吗?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你还不去设法赚钱?
可是,杨志坚手无缚鸡之力,再说,他眼中只有诗书,哪会半点赚钱营生。终于有一天,妻子绝望了,绝情地跟他说,这日子没法过了,我们离婚,你以后抱着书过吧。
唐时,虽女方可以提出离婚,但必须要男方同意才行。于是,妻子向他索要休书。
虽然妻子不愿意再与自己过下去,可是,杨志坚打心眼里并不想离婚,他只能采取拖延战术。只是妻子早已铁了心,她只想要一纸休书。最后,杨志坚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写了一首《送妻》诗,交给妻子:“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
他在诗中,温柔地倾诉着夫妻之情,从容地诉说着人生志向。尽管在现实中一再碰壁,略显潦倒,但无怨无悔,淡然坦然。他希望妻子读了诗之后能理解他。可是,他忘了,妻子不是他的诗友粉丝。妻子斗大的字都不认识几个,哪里读得懂他的诗?
妻子拿着他写的“休书”,径直跑到州衙去办理离婚手续。她想着早离婚,早改嫁,早过上好日子呢。
这一天,大书法家、抚州刺史颜真卿正在大堂上正襟危坐,看了杨妻呈上这别样的“休书”,内心真是五味杂陈。在江右,竟然有崇儒好学爱诗至如此的杨志坚,这是这片土地的希望,也足以令他这位父母官倍感欣慰。可是,他又不免要感叹,老天为何如此不公,让杨志坚屡屡名落孙山,命运多舛,甚至,连结发妻子都不理解他,嫌弃他,要离他而去!
他同情杨志坚,更为杨志坚妻子的行为感到愤怒。若不惩戒,岂不伤风败教?他大笔一挥,写下判词:“妻可笞二十,任自改嫁。杨志坚秀才,饷粟帛,便署随军。”判了打杨志坚妻子二十大板,任由她改嫁。又资助杨志坚粮食衣服,并且,在军队里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后人评价说,“四远闻之,无不悦服。自是江表妇人,无敢弃其夫者。”
据说,杨志坚后来考中了进士。这或许是真的,也或许只是人们美好感情的寄托,谁都愿好人有好报。这一年,距离王勃写下“光照临川之笔”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两百年后,临川文化开始迸发出绚烂的火焰,照亮了整个北宋文化的夜空。晏殊、王安石、曾巩等文化巨擘引领风骚百余年。哪怕是终身不仕的谢逸、谢薖等乡贤,也都因名节诗文为时所重。
人们多沉醉于这份绚烂,而往往漠视临川文化喷薄之前,所经历的近千年的漫长孕育。哪怕偶尔提起,人们记得的也是王羲之、谢灵运、颜真卿这些曾经宦游抚州的名家巨子。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杨志坚和稍后的张顶等人。尽管他们只是星星之火,散发着微弱的光,在文学史上微不足道。但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抚州人,是临川文化真正的奠基者。正是王羲之、谢灵运、颜真卿等诸大家在抚州的宦游,激励、感染并呵护了杨志坚这样勤奋苦读的临川学子。
杨志坚这封“休书”,不经意中成为临川文学的处女作。更重要的是,他把勤学苦读的精神,深深地植入了临川文化的土壤,正是这勤学苦读的精神,滋养着一代代的临川学子,才有了临川文化的灿烂辉煌。
(本篇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07:04 , Processed in 0.0077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