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下半句也非常经典,只是少有人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15:51: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下半句也非常经典,只是少有人知                                                         2020-05-09 17:56                    

                          

中国的父母自古就有“望子成龙”的期望,所以也就造就了中国式的“父母包办”,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比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要高得多,对孩子全部的包办的危害并不是现代人才认识到的,古人也有贤者,也早就认识到包办孩子一切的弊端,所以也总结了很多的教育性的俗语,然后代代相传,从而达到警醒世人的作用,最著名的一句劝诫家长包办孩子的俗语大概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大家都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一整句的俗语。

关于这一整句的俗语也有一个相关的故事来源。这个故事主要是说的是古时的一位秀才,他家境贫寒但是很有文采,因为他的文采吸引了一位大家闺秀的爱慕,之后这位大家闺秀放弃了优渥的生活嫁给他开始过起了穷苦日子。可是呢,在科举考试之后,秀才落榜了,心灰意冷的秀才就感觉自己很没面子,于是远走他乡,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已经有孕在身,在秀才离家之后,妻子本来就是大家闺秀啥活都不会,但是为了自己的丈夫就开始挺着肚子学习做家务,给别人打工,一直到孩子长大一些她才能够轻松一些,一直到七年后秀才偶然回家,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经七岁,到了到私塾读书的年纪,于是就回到自己的家,把自己金榜题名的希望全部放在了儿子身上。

然而秀才太过心急了,儿子从小就没看过书,没接受过教育,在刚开始的时候秀才就指着头上的“天”让孩子作对,孩子理应说“地”的,奈何孩子根本不懂任何作对的知识,只能求助母亲,于是母亲就指着地上,结果地上刚好有一块鸡屎,于是孩子脱口而出“鸡屎”,之后秀才又考了几次,结果都是让他大失所望,秀才认为自己考不上功名,自己的儿子也如此的愚笨,所以非常的心灰意冷,于是直接的出家成为了一名和尚。

在秀才出家后,妻子非常痛苦,于是多次劝诫丈夫能够回到家中,在劝了很多次之后妻子醒悟了过来,自己的丈夫不是不愿回家,只是自己的愿望破灭,他没有了生活的动力了。失去丈夫的妻子继续开始了自己的艰苦生活,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她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仍然给自己的孩子请老师,上私塾,最终孩子不负所望一举中了状元。状元郎在回家给母亲贺寿的时候已经是和尚的秀才知道后,他欣喜万分,立刻赶到了家中,但是离家多年,家中的仆人并不认识他,在禀报上去的时候也只是说了有一个化缘的和尚,于是秀才就在门外写了一首诗:“离别家乡十八秋,千钱斗米我不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后来妻子看到诗后知道自己的丈夫回来了,立刻出门去追,结果人已经消失不见,从此“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也就成为了一句俗语流传开来。

而这句俗语的原句,是出自于明代佚名的《增广贤文·上集》,原文是: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其实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就拿现在来说的,一到春节回家,父母的各种催婚接踵而来,由此很多租男友、女友也成为了一种职业,很多的父母认为这些都是父母应该操心的,但是这是中国式的老年悲哀,“包办式”的爱对孩子非但没利反而不害于孩子,殊不知这样的包办,孩子小的时候会让孩子缺乏独立的意识,之后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在孩子长大后过多的包办会家中孩子的心理负担,本来开开心心的回家,结果成为了一场作弊的考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6 21:13 , Processed in 0.00834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