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故事——永乐迁都雷劈三大殿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8 13:10: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历史故事——永乐迁都雷劈三大殿                                                         2020-09-08 10:42                    

   自 938 年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一带已有约 430 年不在汉族政权的控制之下;而靖康之难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 250 年由异族统治。靖难之役后的永乐元年( 1403 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平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河南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朱棣予以批准,于是明代的北京从开封变成了北平。

朱棣夺取政权后,鉴于人心未附,朱棣一直在京师南京处理国务,直到永乐七年( 1407年 ),在稳固了统治地位之后,他才开始在南京与北京之间多次往返,并在北京长期停留。据记载,朱棣在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九年( 1413 一 1421 )准备迁都的八年中,他在南京的时间只有不到五个月。
靖难之役后,朱棣从北方带来的亲军损失惨重,北京城防备虚空,人口稀少。为了增加军队的有生力量,从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朱棣从山西、浙江等地,派遣大量民众迁徙至北京,同时在边境屯田。北京城的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军事重镇。北京为温带季风性气候,且水源不足,粮食产量较低,难以供应大量涌入的移民。因此,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下令疏通大运河(会通河段),营造漕船3000余艘,建设漕运系统,并在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和天津五处建置漕粮仓库,实行“南粮北运”。

朱棣长期在北京,南京就由太子朱高炽留守,称作监国,但太子只能处理日常政务,重要的事情仍须报送北京,由朱棣决定,甚至只要朱棣在北京,连钦天监进历书、科举考试的会试(进士考试),也要改在北京举行。为了处理政务,朱棣在北京的行在设立了一套机构,虽不庞大,但却是核心机关。而此时,明代的政治中心实际已经发生了转移。
永乐十四年(1416)十月,朱棣回到离开三年多的南京,他此行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要与群臣计议营建北京的事宜。十一月,群臣合词奏请营建北京,说北京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可称天府之国;其山川形势又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是帝王万世之都;而且,现在“漕运已通,储蓄充溢,材用具备,军民一心”,营建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择日兴工。群臣的话,就是朱棣心中所想,于是北京的营建工作正式开始。

经过四年的营建,在耗费了难以数计的人财物之后,到永乐十八年(1420)冬,北京的宫殿、郊庙完成,该年十一月朱棣诏告天下,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迁都后两京政府机构进行了合并调整,但南京仍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机构设置。至此,明朝政治中心北迁,形成新的两京制。
迁都从来都是一件大事,朱棣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本人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诏告天下时只说北京具备各方面条件“实为都会”,迁都符合天意、人心、古制。赞成朱棣迁都的意见认为,由于首都距离长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朱棣就曾以北京为基地五次北伐北元的残余势力,北京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同时,天子戍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俱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也有人认为,朱棣获得的政权缺乏正当性,因此南京的政治环境与人心归属程度使他感觉不如发祥地北京。但不论怎样,此举显示出朱棣在政治上的非凡作为。

而反对者则认为,一方面迁都北京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北京地位陡然提升,令整个北方防线在向内收缩的同时也向北京集中,反而破坏了明太祖时北方边防的均衡配置。明宣宗放弃开平等三卫后,长城以外明军再无据点,令北京暴露了两翼,也失去了战略纵深,使京师长期处于外敌的直接威胁下,同时也是明中期鞑靼在大漠、明后期女真在辽东坐大的重要原因。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顺天府为京师,以南京为留都。迁都大业实现了,但刚刚迁到北京的朝廷却不太顺畅。尤其是突发的一场火灾让朱棣十分懊恼。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风起雨鸣。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全都遭雷击起火。火光冲天,浓烟升腾,三座精美的大殿很快化为灰烬。在崇尚迷信的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深蒂固,每遇洪水、大旱、地震、雷击等自然现象,常被看成是皇帝的决策失误造的,以致“天怒人怨”,天灾就是“上天示警”。

因为三大殿是遭雷击起火烧毁的,朱棣自然也不敢怠慢“上天”的警示。他认为虽然自己是在一些人的反对声中实现迁都的,但从王朝发展的战略大局上并没有什么过错。但三大殿烧了,总得对朝野上下有个交代、有个姿态。面对朝野议论纷纷的现象,朱棣立刻下诏征求意见,希望朝野明智之士为他找出雷击三大殿起火的原因。别说,还真有人积极响应,朝廷礼部有个名叫萧仪的主事率先给朱棣递上了一个奏本。这位六品小吏胆子挺大,在奏本中说“迁都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朱棣看过奏本,“龙颜震怒”,认为萧仪把迁都与雷击三大殿联系起来,完全是蓄意诽谤当朝皇帝,立即命令锦衣卫将萧仪抓进大牢,以“谤君之罪”砍头处死。

但自从斩杀了萧仪,朱棣再没有因为大殿着火和迁都的事杀过人。朱棣知道,仅处斩了一个萧仪并不能平息同类舆论,与萧仪观点的官员还有许多。于是下旨让言官与部院大臣一起到午门外跪下对辩,都敞开心怀说说迁都究竟对不对。而此时天降大雨,这一场雨中跪辩,让所有大臣与言官都看清了皇帝的决心,那就是:迁都一事坚定不移,谁说都没用。大殿雷击着火可以重建,想把把皇宫再搬回南京去绝不可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04:01 , Processed in 0.00745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