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000:30000,粟裕运筹帷幄以少胜多,作战计划被陈毅连连称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02:26: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7000:30000,粟裕运筹帷幄以少胜多,作战计划被陈毅连连称奇                                                         2020-10-21 15:20                    
                           
  前言:1938年秋,为积极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战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但是,被称为"反共专家"的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一再制造摩擦,意在挤压新四军生存空间,消灭新四军有生力量。营溪战斗和姜堰战斗吃了亏的韩德勤集结兵马,向新四军驻地黄桥扑来。在形势复杂、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陈毅粟裕决心打击韩德勤嚣张气焰,以7000新四军指战员对30000韩德勤的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军队,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奇迹。
  黄桥战役纪念馆

韩顽集结重兵,进犯黄桥。 1940年8月,陈毅粟裕率部进军苏北,入驻黄桥,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韩德勤容不得新四军在苏北地区存在,多次制造摩擦,给新四军在苏北的生存发展制造了很大困难。
9月30日,经过多方预谋,韩德勤召集重兵,主动来犯,气势汹汹的向黄桥进发,狂妄地号称要把新四军"赶到长江里喝水。"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一仗,陈毅粟裕是不想打的,毕竟刚到苏北,立足未稳,关键是新四军和韩顽相比实力差距很大。但是,陈毅粟裕也清醒地看到,不给韩德勤迎头痛击,新四军在苏北很难立足,进而会影响到和鲁南纵队连成一片的战略布局。
陈毅粟裕在黄桥战役前夕

我们先来看看双方的军力对比:
韩德勤方面:89军下辖117师、33师及军部,另外还有一个独立六旅和10个保安旅,除保安旅外,正规军兵力达到15000余人。
此外还有两支听命韩德勤的杂牌武装力量:一是李明扬、李长江的鲁皖苏游击军,总兵力约3个纵队6个团,二是陈泰运的税警纵队(游击第8军),这两支部队约有10000多人。
新四军方面:只有三个纵队7000余人。
这一年,韩德勤49岁,粟裕33岁。韩德勤毕业于陆军保定讲武堂,而粟裕只在国民革命军24师教导队受训过几个月。
无论兵还是将,双方的差距一目了然。
粟裕虽然身经百战,打了不少胜仗,但是这样力量悬殊的硬仗还是第一次,所以如果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粟裕的胜算极少。但是,33岁的粟裕英气逼人,才华横溢,他发挥他全部的智慧来破解这道难题。他不仅敢打,而且有决心打赢,一举改变新四军在苏北的被动局面。
黄桥战役形势图

韩德勤拿出了他的全部家当,命令集89军两个师、独立六旅、保安旅和“二李一陈”部队,按三路进攻队形向黄桥挺进:
左路:第一、第五、第六、第九、第十共五个保安旅组成。
右路:李明扬、李长江和陈泰运的部队。
中路是韩德勤的主力,89军33师为左翼,独立第六旅为右翼,89军军长李守维亲自率领117师居中,虎视眈眈地扑向黄桥。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粟裕沉着冷静,巧妙布兵。 无论红军时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时期,我们的作战原则都是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但是因为新四军的兵力大大少于韩顽,又处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带,这个作战原则是很难发挥的。
粟裕研究作战方案

粟裕在入驻黄桥之初,就天天坐在地图前研究,他早把黄桥附近的沟沟壑壑、大路小桥牢牢记在脑子里,正是有了对敌情、我情、地形等作战要素的了如指掌,粟裕才能运筹帷幄,巧妙布兵。
很快,粟裕拿出了作战计划,拿到陈毅那里,陈毅刚看完第一页,就不断点头说:“这是一个奇招!”看完到两三页后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步步都是奇招!”整个看完后,陈毅猛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整个计划都是奇招!”
我们来看看被陈毅连连称奇的作战计划是什么样的:
作战方案奇。司令部拟定的作战方案有三个,一是乘韩德勤军进攻黄桥时,新四军主动进攻海安,围魏救赵,釜底抽薪;二是在韩未进攻前,控制南通、如皋、海安、启东,给自己留有退路;三是坚守黄桥,歼敌于阵地前。
粟裕思考再三,选择了最后一种方案,以劣势兵力选择正面阵地防御,确实需要魄力!
首战对象奇。这是关键一着,按以往的原则一般先打弱敌,后攻强敌。但是通过对中路军三支力量分析,粟裕偏偏选择了选择了力量最强的独立六旅,这个旅的旅长叫翁达,军官大部分是军校毕业,整个旅一律中正式步枪,机关枪山炮等装备精良。
不打弱敌反击强敌,粟裕自有他的想法,消灭掉翁达旅后,不仅对韩德勤其他部队是一个重大打击,而且可使持观望态度的“二李一陈”和保安旅不敢轻举妄动。
防守和突击部队力量分配奇。粟裕手下三个纵队中,三纵陶勇兵力最少,实力最弱,仅有1000余人,粟裕偏偏安排他守卫黄桥,而且重点守敌军进犯方向的东门,西、南、北三个方向只派炊事班和少量兵力去警戒,相当于侧翼和后方都唱起了空城计,而这三个方向有翁达、二李一陈和保安旅的部队。
1000多人抵抗10000多人的正面进攻,其余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这不能不说是个大胆的决定。如果这1000多人抵挡不住,就会全盘皆输。这样的部署,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会感觉不可思议,简直像自杀。
但是,陶勇顶住了,粟裕赢了。
粟裕在前线观察敌情

陶勇身先士卒,奋力拼杀。 整个作战计划中,陶勇和他的一纵自然会受攻击最多、伤亡最多、压力最大,但是他的位置牵一发而动全身,至关重要!
10月3日,韩军开始发动进攻,一开始就集中3个团的兵力直扑新四军的阵地,而且张狂的只带 了3天的干粮,妄图一天之内就拿下黄桥。
敌军一开始进攻很猛,中午时分,33师的一部曾经一度突破黄桥东门,接着小焦庄失守、发电厂失守、河沟失守....
危急之下,陶勇一拍桌子,虎目圆睁,对各团团长大吼道:"守不住黄桥,我的头是不想要了,你们的头是刀砍还是枪毙,自己选!"
各团领导带着战士疯了一般又扑向阵地。
关键时刻,陶勇和参谋长张振东冲出指挥部,衣服一脱,大刀一抽,大喊一声,带领战士和敌人肉搏,硬硬的把敌人打了回去。
此时叶飞在做什么呢?
新四军坚守阵地
叶飞待机歼敌,翁达丧命。 此时的叶飞,则率领部队潜伏在翁达旅必经之路上,这里是黄桥北面的高桥,浓密的青纱帐里,叶飞焦急的盯着大路,接连派出好几批侦查员,都看不到翁达的踪影,苦等下的叶飞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而比他更急的是粟裕,此时陶勇的1000人的压力非常大,再坚持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而一纵二纵两个纵队五六千人却在待命、待命!。
到底要不要把叶飞王必成抽回来保卫黄桥?翁达为什么没来?是发现我军的企图了吗?是改道了吗?一个一个的问号在粟裕脑子飞速的旋转着,他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这对一个指挥员的心理意志绝对是个考验,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这才是大将应该有的气度。
粟裕判断,我方作战意图没有被察觉,所以粟裕咬紧牙关:计划绝对不能动摇,突击部队绝对不能后撤!
行进中的国民党部队

翁达在哪里呢?为什么晚姗姗来迟?原来,他让部队慢悠悠吃完中午饭后,才不慌不忙走出城门。他有自己的小算盘,就是想等李守惟和新四军拼的两败俱伤的时候,他来个渔翁得利,直入黄桥北门,稳拿头功。
结果,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他正一步步进入粟裕给他布置好的口袋中,灭顶之灾正在等着他。
下午3点,翁达和几个高级幕僚骑着高头大马,终于出现在叶飞的视线中,那一刻,我相信叶飞的心都快跳出来了,粟裕的心头也是一块石头落了地。
等到翁达旅全部进入了伏击圈,粟裕一声令下,叶飞如下山猛虎,带领战士们就冲了上去,一下子就把敌人分割成了好几段。
一团长乔新明看到一大帮人跟在一个骑高头大马的军官奔跑,他料定那是条大鱼,带着一营就冲了上去,把翁达团团包围。一时间,敌军群龙无首,乱成一团。
没有悬念,战斗结束的很利索,独立六旅全军覆没,翁达这个“渔翁”一看大势已去,举枪自杀。
叶王合力回围,韩顽溃败。 战斗进行到这个时候,粟裕的奇招妙计发挥了作用,这场漂亮的战斗也完成了一大半,剩下的只不过是收尾了。
解决完独立六旅后,王必成率二纵迅速转移到分界,断绝了韩顽第33师退路,并与陶勇的三纵前后夹攻,迅速全歼该师,活捉了师长孙启人。然后挥师北指,和一纵对89军军部和117师进行合围。
此时,89军已成瓮中之鳖,插翅难飞了。
89军全军如溃堤之水,兵败如山倒。肥胖的89军军长李守维慌不择路,骑着大马,带着细软,和溃军挤上一座小桥争道抢行,而溃军也顾不上这位曾经耀武扬威的军长了,慌乱之中,一下子连人带马把他挤下了桥,掉入河中,李守维一命呜呼。而其他观望的“二李一陈”等杂牌军则迅速作鸟兽散。
黄桥战役雕塑

黄桥战役取得胜利,有着很多的因素。一是新四军执行统战政策好,争取了当地社会名流贤达的支持,尤其是让“二李一陈”等地方杂牌部队形成事实上的中立,分化了韩顽力量。二是黄桥百姓在战斗中踊跃支前,不仅把家中门板拿来帮助新四军构筑工事,还家家户户做烧饼支援前线,在战斗最胶着的时候,韩顽带的口粮不够,而新四军战士却能吃上香喷喷的烧饼,对战斗胜利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黄桥烧饼由此也是名满天下。三是粟裕的部署巧妙,棋高一着,新四军战士的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尤其是陶勇的三纵,顽强的完成了任务,功不可没。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14:27 , Processed in 0.00787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