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乍启典:一生苦学,终成大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05:40: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岚影 于 2021-1-18 05:43 编辑

乍启典:一生苦学,终成大器                                                         2021-01-18 00:00                    
                          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家乍启典先生1922年生于田横故里(山东高青县)一木匠世家。其一生苦学、大器晚成的艺术经历,与白石翁相似。2002年1月,他的国画精品《蝴蝶兰》,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陛下。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季羡林先生为《乍启典传略》欣然题词:“一生苦学,终成大器。”

乍启典:(1922-2011),字徽五,号鲁北一民。山东高青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有《延年益寿》、《珍珠鸡》、《道旭渡口拖运忙》、《银山朝晖》、《秋鹭》、《渔饷》、《松鹤》、《钟馗》、《天水汇海》等。出版有《乍启典画选》、《乍启典画集》等。

他1922年出生于灾难深重的民国战乱时期一个木匠世家,自幼家境贫寒,七岁始入乡村私塾,学习未逾四载便被迫辍学。战乱、饥荒、颠簸、流离伴随他度过了苦涩的少年时代。

他酷爱绘画,少小随父学木工时,就习做雕花细活,钟情花鸟虫鱼、山水亭榭等民俗吉祥图案的雕凿制作,也由此点燃了他幼稚心灵中朦胧的艺术冲动。白日里,为生计辛勤劳作,晚上,他用家里的锅底灰作墨汁,或用燃烧未尽的树枝为炭笔,借着忽明忽暗的豆油灯光,在粗如树皮的毛边纸上进行各种素描练习。

艰难的家境与原始简陋的学习条件砥砺着他倔犟的从艺人生。“七七”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占领了他的家乡高苑城。日寇以种种手段威逼他去充当苦工,修筑炮楼。

他饱尝了亡国的悲恨,也激发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和爱国热忱,虽遭受几次皮肉之苦,而他却从未与贼寇妥协,瞅准机会藏进了工地近旁的锦秋湖芦苇荡,终于逃出魔掌。

新中国成立后,他欢欣鼓舞,与当地民主政府密切取得联系,充分发挥个人专长,积极投身到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及婚姻法颁布等运动的大潮中去,制作标语、绘宣传画,用他的画笔,尽情地抒发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对新中国的挚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腥风血雨的年代,苦寒磨砺的环境,聪明睿智的才思,想往艺术的追求,使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形成了忠厚仁义、爱憎分明的品德,敏行讷言、内向多思的性格和勤奋好学、执着敬业的精神。才自内发,学以外成。

对绘画艺术的痴迷追求,加上他悉心探索,心领神会,渐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随着绘画技艺的长进与木工制作的实践,而立之年的他就成为名闻家乡小清河两岸能写会画、细雕巧镂的民间能工巧匠。正如他的自题诗:“白纸一张生农村,家贫辍学做木人;痴爱书画苦无导,师法造化自耕耘。”

不惑之年,他的艺术创作日臻成熟,先后担任地区农展馆、京剧团、人民剧场、大众影院美工、总设计师。他在麻布、木板上挥洒油彩、水粉,尽情挥毫泼墨,其乐融融。

工作之余他就潜心研读历代名画佳作,远学宋元山水的严谨笔法,近学明清诸家恣肆豪放之神韵,心慕手临,废寝忘餐,研精钩深,穷幽极微。他崇尚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传统型大家名宿,还对徐悲鸿、张大千等融合型大家在吸收西方素描、构图、油画、水彩的艺术处理方面深研覃思,细究中西结合、古为今用的深蕴,博纳余韵流风之精邃。

他既追探前人的成功之路,更学他们把“心、情、意、志、魄”熔于一炉的艺术创作境界,打造着攀登艺术殿堂的阶梯,创作了一大批以工农业生产为主要题材的作品。

他曾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数十次步行到黄河码头写生,上渡轮体验生活;还多次深入到基层油棉厂采景,与一线工人促膝交谈,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经反复推敲,几易其稿,一幅反映繁忙运输景象与劳动者昂扬风貌的《道旭渡口拖运忙》和一幅体现农业生产大丰收的《银山朝晖》成功问世,两幅画作一举入选全国第四届美展。

由此,他在全国崭露头角,誉满省内画坛。才智与磨砺、勤奋与拼搏,造就了他这颗从社会的最底层一跃而跻身于全国画坛的新星。即使在十年动乱年代,他仍然贴近群众,深入生活,持之以恒,笔耕不辍,一支画笔随时代墨彩扬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暖了驰废待兴的画坛。年近花甲的他焕发了艺术青春,他饱蘸着时代的浓墨重彩,创作了国画作品《春满人间》。

此后,拥抱祖国的春天,描绘祖国的未来,讴歌改革开放,成为他这个时期创作的主题,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孜孜探索绘画艺术的同时,他政治上也不断追求进步,在六十一岁时,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和理想。

笔随时代、扬善刺恶是他自学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墨合为时而著,书画合为事而作。他坚持实践着“歌颂善美,反对丑恶”这一新时代的文艺思想,以激越的笔墨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反映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饱满的政治热情。

这种时代情怀融入笔墨,又促进了他艺术的长足进步。他有不少作品以表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为主题,讴歌新风,针砭时弊,能使人透过画面,体味其深藏的内涵。

他把开口大笑的石榴和延安窑洞巧妙地构入一图,热情歌颂延安精神光芒四射、硕果累累;为赵一曼纪念馆绘制的《松鹰》,热情讴歌了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精心创作的《铸剑斩暴》,深情地抒发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誓灭贼寇的豪情壮志,严正地痛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

古稀之年,笔耕逾勤,他的绘画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巅峰时期。在充分汲取农村、厂矿等大量基层生活绘画素材的同时,他遍访了新马泰等东南亚诸国,进行多层次的艺术交流和考察写生,更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艺术思维。

他的画作虚实相间,枯润相生,形神兼备,老辣朴拙,无论是花鸟,还是人物,抑或山水,都展示出一种气韵灵动、端庄郁勃、苍劲凝重的生命气息,更充分体现出他深邃厚重的文化艺术底蕴。


寿登耄耋,他的创作灵感倍加旺盛,艺术趣味更为宽泛,熊猫、鳄鱼、海豚、企鹅、松鼠、芒果、菠萝、蝴蝶兰、仙客来、风信子、鸡毛竹,这些历代名家不曾涉猎的题材,他都能信手拈来,自由挥洒,笔简情深,艺术素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进入新世纪,他的艺术成就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200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国画展,他的74幅精品画作连展一周。丈六作品《芭蕉》《蒲湖鱼鹰》《紫气东来》大气磅礴,酣畅淋漓;《雏鹰》《秋鹭》《鹈鹕》《非州鹳》《海棠八哥》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旱莲》《芙蓉》《侣人树》《铁树含苞》水墨神化,滋润灵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绶祥评价他的画展:乡贤登大堂,一展动京华!之后,他的作品《蝴蝶兰》《寿兰》作为国礼,相继赠送与外国首脑。

他的爱国之情、爱乡之心始终炽热而强烈。他20余次参与义卖活动,捐献画作60多幅,募集善款近200万元,用于希望工程、助残事业;赈灾救灾他伸出无私奉献的援手;抗击非典,有他慷慨解囊的身影;家乡小学校舍改造,他一次性捐出20万元;故里整修道路,他冒着酷暑亲自送去10万元……

他数十年探幽索微、濯古来新、虚怀勤学、不懈耕耘,终于驰誉艺坛,成为一代大写意国画大师。他曾自述:自己是苦难的一生,是乐观的一生,更是幸福的一生。又自题诗:“老骥未衰厌旧枥,壮心不已追少年;盛世腾欢嫌日短,激情无倦恋忘还!”

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木匠,成长为一个享誉九州画坛的国家一级美术师;谁又能想到:他由一个农村普通的绘画爱好者,成长为一个国内外知名的大写意国画大师!




































































































































































































































来源:书画论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0-8 05:22 , Processed in 0.01018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