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俗语“儿女五不怨,父母七不责”,老祖宗的治家之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6 12:20: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俗语“儿女五不怨,父母七不责”,老祖宗的治家之道!                                                         

2021-04-05 12:11                    
           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各种民俗活动也是各种各样,譬如已经临近的春节,与其相关的活动还有贴春联、吃年夜饭、熬年、拜年等,但是作为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华民族,这些民俗活动只是一部分而已,除去民间传统的习俗之外,还有一种特殊而低调的文化传承,那就是民间的俗语。

其虽然看似简单粗俗,但是却内涵乾坤,其中包括天文地理、民族风情、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猎渔稼穑、生活经验等,至今依然指导人们向善,可谓是我们民族文化精髓之一。就比如民间流传的这句俗话“儿女五不怨,父母七不责”,其中就暗含了古人的忠告,只有做到儿女五种情况下,不怨恨父母;父母在七种情况之下,不轻易责备儿女。这样才能让一个家庭关系更加和睦,更加兴盛。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五不怨和七不责分别指什么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作为儿女,以下五种情况不能怨恨父母。 第一种:不怨父母无知。改革开放的到来,使我国的新生代接受了高等教育,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经济观、思想观、价值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作为父母这一代,由于生活条件贫寒,接受的教育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书可读,所以思想观念与新生代的子女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有点跟不上时代,遇到父母说出比较无知的问题,往往不屑回答,甚至置之不理。其实遇到这种问题,大可不必生气无奈,可以放开自己的心胸,耐心的解决父母的问题,父母得到子女的回答豁然开朗,自然也会喜笑颜开。

第二种:不怨父母无能。相信多数子女,都是农村出身,对于上学接受知识的洗礼自然是高兴万分,当进入高中、大学后,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也会发生改变,特别是攀比之心,认为别人能得到的,为什么自己拥有却这么难?这攀比之心达到一定程度不能得到,往往会归咎于父母的无能,其实有些东西父母可以帮助子女买到,但是却要花费大的价钱。

作为农民出身的父母亲,可能正在工地抬水泥或者在农田里晒着太阳,就为了多挣些钱,让子女不为钱财操心,身为子女应该理解作为父母的不易之处,常言道“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身为子女,父母花费大的代价让其读书,最好的回报莫过于读好书,将来做个事业有成之人,让自己的父母亲能够享几天清福。
第三种:不埋怨父母啰嗦。常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身为父母关心自己子女本是应当之事,然而有些话语传到子女耳中,缺少耐心的子女往往会不耐烦,甚至会草草的敷衍两句挂断电话,从而导致父母伤心无比。其实作为子女,有没有想过,常常都是父母关心子女,而作为子女又几时主动关心过父母呢?作为子女更应该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有时间更要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从而减少父母的担心。

第四种:不怨父母行动迟缓。有些作为子女的可能已经结婚生子,作为父母也已经濒临迟暮之年,步伐也会缓慢很多。作为子女的不需吆五喝六的使唤父母让父母快一点。作为子女要心怀感恩,要知道父母“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们抚养长大,特别是从学步开始,父母真是一刻不离,小心谨慎,耐心无比。

第五种:不怨父母生病。父母到了一定的年纪,身体大不如前。可能以前积累的一些小毛病开始体现出来。作为子女的在这个时候,更多的是陪伴照顾。想想小时候我们生病,父母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会一如既往的守护者我们,可想而知父母的伟大。
为人父母,在以下七种情况下不要轻易责备子女。 第一:大庭广众之下不责。要知道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有很大的自尊心。如果父母当众责罚,反而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有些时候不同的环境之下教育孩子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这个时候小孩处于顽劣时期,这种责罚效果,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得不偿失。
第二:有悔恨之心不责。有些时候,孩子犯了错误可能是无心之举,这个时候应该安抚孩子,讲清原因,告诉孩子对与错,让孩子给别人道歉,但不要过度训斥孩子,否则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

第三:睡觉之前不责。睡前大声的呵斥责罚,长期的责罚孩子,孩子在睡觉的过程中,会睡不安稳,容易做噩梦,而且长期的责罚,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甚至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
第四:吃饭时不责。千万不要在孩子吃饭之时责备孩子,大声的呵斥会导致孩子放声大哭,有句老话叫做“吃气食”,吃气食,会影响孩子的消化系统,而且口中含着饭菜哭泣,容易造成孩子噎着或者呛着,危险异常。本应该坐在一起吃饭的欢乐时光,如果责备孩子只会破坏这份和谐的场景,甚至会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隔阂。

第五:高兴时不责。也许孩子正因为一件事高兴万分,这个时候拿出错误呵斥孩子,只会打消孩子向父母分享喜悦的心情。从而导致,孩子有事不敢与父母交心。
第六:悲伤时不责。孩子心理比较简单纯真,悲伤的原因可能因为一只死去的小鸟或者蚂蚁,作为父母更不可在这个时候,打消孩子同情之心。这个时候更应该鼓励安慰孩子,转移孩子的视线。

第七:身体不适时不责。孩子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安慰,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可不是正常之举,当然作为父母谁也不会去苛责孩子。
要知道自古以来,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与否,离不开家族人员的经营打理,想要保持其家族繁荣昌盛却又是不易的,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在《挺经》中说过:家败之道有四中原因,分别是礼仪全废者败、兄弟欺诈者败、妇女淫乱者败、子弟傲慢者败。无论是夫妻、兄弟、邻里、又或者父子之间,想要做到家庭和睦主要需要心胸开阔,互相包容理解。其实生活当中,家庭和睦需要双方的维持沟通,更应该相互理解,多换位思考下,遇到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以上就是作者对于这句俗话的理解!大家对于这句话有怎么样的看法呢?大家认为家庭和睦需要怎么才能维持?欢迎大家下方留言讨论!喜欢的可以点击关注!分享!转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6 21:42 , Processed in 0.01001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